记不清多少次来过西湖了,仅记得印象深刻的几次。
记得第一次来西湖,我还只不过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我和另一个同学结伴于寒假来到杭州,住进火车站旁一家客舍。在萧瑟的寒风中,我们步行来到西湖边,湖上已经结冰,看不到荡漾的碧波。走上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两部分的苏堤,六座始建于北宋的单孔半圆拱石桥的造型很美,但堤两旁的树木叶子多已凋零;走上与断桥相连的白堤,四望湖景,留下的是个冰美人的容颜印象。
第二次是笔者参加工作后,来到西湖。那是一个春天,我们被东道主安排在西湖边的刘庄入住。早起,穿过绿蔓相拱的林阴小道,先后踏上苏堤和白堤 ,到处鸟语花香,堤的两边柳枝摇曳,绿影婆娑,远望小瀛洲和湖心亭,其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辅以亭、台、楼、阁、廊、榭,彰显了西湖是个春姑娘般的美人。
后来,我又因工作因素多次来到西湖 ,除欣赏西湖之美外,还参观有"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之称的百年西泠印社,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在西湖留下的诗词书画和金石篆刻作品 。特别是六年多前,应著名画家、朋友韩美林之邀,和艺术界、文学界其他朋友一道来到杭州,入住西湖旁的一家酒店,参加位于杭州植物园的韩美林艺术工作室重建后的开馆仪式。那次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文化西湖。
今年,笔者再度来到西湖。沿西湖西行 ,漫步在以茶命名的龙井路又名双香径的主干道。我注意到这条全部采用多种天然石料以各种铺装手法进行铺筑的路面上,镶嵌着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绘画作品、陶瓷题记、摩崖石刻中的100个“茶”字,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欣赏百块“茶”字砖,还没有进茶叶博物馆,就感受到西湖茶文化的浓香。
在青翠欲滴的茶园和绿树花草相拥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学术交流中心 ,我和酷爱茶、颇懂茶的中国优农专家、学者一起小坐 ,品着龙井茶和别的名茶 ,聊着茶道话题 ,不觉生发出西湖茶韵的感慨。难怪,全国唯一一家以茶为主题的博物馆,设在西湖之滨;难怪全国茶博会连续两届在有西湖的杭州召开;难怪西湖龙井引来诸如云南普洱茶、湖北洞砖茶、四川蒙顶山茶、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安徽黄山毛尖等名茶,来此争奇斗艳,各领风骚。
应邀踯躅在茶叶博物馆的中国茶文化的漫漫长廊,用视觉触摸着一件件古代茶人留下的珍贵文物,听着年轻的李女士声情并茂的解说,我被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震撼了。在这里,你可以寻找到包括绿茶、黄茶、白茶、黑茶等各个家族的前世今生;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中国著名品牌茶的曼妙身姿;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茶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功绩。
到杭州,喝茶自然首选龙井茶,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誉满天下。记得此前的一次,杭州的友人请我到西湖岸边的一家茶店品茶。我们吃着点心,欣赏着舞动在清澈见底茶杯里的龙井,轻轻呷上一口,只觉香气浓郁,甘醇爽口。我不觉问起龙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友人在当地政府里做事,宣传龙井茶何乐不为。第二天,他专门联系一辆小车,驱车带我们到最早制作出龙井茶的龙井村里,让我们观场观摩龙井茶的制作过程。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这是北宋文豪苏轼描写西湖龙井的一句诗。据悉,西湖龙井茶有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2011年西湖龙井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
制作龙井茶工艺包括鲜叶采摘、萎凋、杀青、揉捻、炒二青、烘干等一道道工序。最重要的第一道工序是采摘好茶的嫩芽。西湖龙井根据鲜叶采摘的嫩度,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采一芽一叶,叶像旗,芽似枪,称为枪旗。笔者当年在村里看到的制作工艺,基本是是传统的制作方法,由有经验的制茶师傅在热锅里扁炒。看着制茶人那娴熟的炒制手法,喝着村里人献上的飘着迷人芳香的龙井茶,此情此景至今令我难忘。
茶为国饮。茶蕴含着文化,茶有恩于人类。这次再度来到西湖,再品龙井茶,使我对龙井茶产生于西湖边有了更多的理解。温情脉脉的西子湖正像一个江南美女,只有品着一杯香味四溢的龙井茶,才显出别具一格的韵味及景与茶的和偕之美。
数度来西湖,看到这个“美人”的不同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