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隔着窗,飘飘洒洒,满眼的精灵舞动,满耳的音符萦绕。最享受这样美妙的时刻。春也好、夏也好、秋也好、冬也好,只要是下雨,就值得泡上一杯茶,端坐在桌前,静静地享受这样静好的时光。
我想过很多次,我为什么会如此地喜欢雨。它是从古代悄悄的延续过来的么?是的。它是灵动洒脱飘逸而不凝滞的么?是的。它是挟裹着花瓣花香浪漫而至的么?是的。更多的情况下,它是夹带着寒冷的气息冷冰冰的毫不友好地来的——但是,我倒更喜爱它这样到来——这绝不是自虐,因为,我总会躲在一个角落,静静地看它表演。同时想着很多关于雨的情景。
想起杜甫这个饱经沧桑的游子。秋风起,绞走了他屋顶仅存的几把茅草,于是,那个雨夜,他被浇成落汤鸡,他被浇得透心凉,“雨脚如麻未断绝,长夜沾湿何由彻!”雨夜中的他,又在想些什么?国恨、家仇肯定一齐涌上他的心头,他一定在感喟“宁做太平犬,不作乱世人!”他一定在想,身为工部侍郎的他,尚且落到如此地步,普通百姓又哪里有生存的空间!那夜,淋雨的,又岂只是他一人!于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思就从他胸中喷薄而出。可是,历史留给杜甫的只是遗憾和凋敝的背影。而今,如果杜甫穿越时空,来到现在的世界,他将会发出何种感叹呢?他是否会说,这样的世界,哪怕只让我拥有一天,我这一生也值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这位乱世之中的美神,她软软的香肩,能负载起多少国与家的愁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阵骤风,数滴冷雨,一首小令,几句闲词,与其说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表达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还不如说写尽了作者的凄凉无助,满腹愁思,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凄惶。身出名门的她,怎奈生在两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不堪时期,她又怎堪与凄风苦雨为伴!这样的才情女子,只应该手持画扇,身着红妆,流连于牧笛惊起的花雨中,徜徉于飞蝶戏耍的流泉边。命运造就了她荣华的出身,却又让她在煎熬中浮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要说大雨,就是毛毛细雨,也使她愁肠百结,真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这点点滴滴的细雨,把她定格在永恒的愁思中,让世人跟着她凄惶、摇头、嗟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想起流放的王江宁。那样一个雨夜,给心有疙瘩的他,再添一份寒意,再添一处硬伤。一阵寒雨,一叶扁舟,一座孤楼,一山秋色,构成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冷雨图,把一早起来送客的他的身形衬托得更加枯瘦,把他本不平静的内心渲染得更加孤寂。遭贬,失意;离别,伤神。那寒意啊,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萦绕在作者的心头。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留给王江宁的,又岂只是他内心油然而生的孤独凄凉!只怕,那冷冷清清的滔滔吴江水中,也融入了他两行潸然的清泪……世人眼中,只有翩翩公子与红粉佳人于杨柳岸、长亭外、水泊边的别离才最令人动情吧,细细一品,是否觉得寒江、冷雨、远山、孤客的芙蓉楼之别也是那般经典、那般沉重与挚情?
想起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三场雨,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人生啊,聚少离多,乐寡悲浓。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或许,还有美人相伴。算是一种恣情与惬意吧;人到中年,在异地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此雨此江,此江此水,此水此风,此风此雁,此情此景,是一种精神的重压,是一具无形的枷锁,岂能为一个羁旅之人承受!生活的辛酸,人生的苦楚,全部涌上心头,不一而足。白云苍狗,人已暮年,白发苍苍,独倚僧庐,听细雨声声,忆人生幕幕……三言两语三场雨,写尽人生的凄戚、无奈与悲凉……
这样一个秋树摇曳的飘雨时节,我倚在窗前,看绵绵丝雨,湿润了屋顶的青瓦,湿润了树梢的黄叶,湿润了那些在对面林子边打闹的孩子们的发丝和欢声笑语……
听雨,他们有的,只是悲伤;而我,有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