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子嫣:藏历四月,弥漫在拉萨上空的桑烟
    子嫣:藏历四月,弥漫在拉萨上空的桑烟
    • 作者:子嫣 更新时间:2018-12-14 09:41:34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509
    [导读]走进拉萨的萨噶达瓦节
    春末夏初,高原上的季候风尚末走远,拉萨老城区里,礼佛转经的人骤然多了起来,尤其是各寺院周围,但见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空气中袅袅桑烟缭绕,香雾氤氲。你便意识到,藏历四月临近了,拉萨又将迎来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萨噶达瓦节。 

    萨噶达瓦节是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的圣大节日。在西藏众多的宗教节日中,一年中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节日有四个,依次是藏历正月的大神变节(释迦牟尼在世时,一次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半月期间,示现种种神通变化,以制伏众多邪魔外道,因而名神变节)、四月的萨噶达瓦节、六四转山会(藏历六月四日,为释迦牟尼转四谛法轮之期,届时,拉萨市民多于是日前往附近山寺巡礼朝供)、九月二十二日的天降节(释迦牟尼的母亲死后转生在三十三天,佛祖在这一天专程前往天界为母亲讲经说法。后应印度国王的虔诚祈请再降人间传法度生,故这一天叫天降节)等。

    萨噶达瓦节从藏历四月一日开始到三十日止,十五日是高峰。藏历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日、涅槃日、成佛日,为了隆重纪念并庆祝这个神圣的日子,人们在十五号为中心的一个月里都要进行朝拜活动,日久便形成了这个延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佛教节日。“萨噶”是星宿名,属于二十八星宿之一,汉名“氐宿”。藏历四月氐宿星出现,故名“萨噶达瓦”。

    据说,如果在这个月里诚心礼佛念经,其功德会增上十万倍,其他放生施舍等善业也同理。所以信徒们都早早地期待着,想要利用这事半功倍的难得时机,为自己和家人消业积福。萨噶达瓦节从来不需要提前通知,也不需要谁来组织,日期一到,男女老少便自觉地统一开始朝佛转经活动。

      
     
    平常每月的三十号都是藏传佛教信徒们比较重要的斋戒朝佛日,故萨噶达瓦节也从三月三十日就拉开了序幕,从这一天开始,林廓路上就有了断断续续的转经人流,预热一般。四月一号从凌晨三四点起,虔诚的信徒们纷纷从宽门窄院、大街小巷涌上转经路。老人们多是左手拿念珠,右手持转经筒,边走边不停地念诵着经咒,步履或敏健或蹒跚,目光却是一律的坚定;中年人一般都背着搭裢(一种漂亮的彩色布兜),里面装着一点糌粑一点青稞一瓶清水,看见煨桑的香炉便停下来,就近买一两块钱的桑柏枝,一丝不苟地煨桑,这些东西都用得上。煨完桑又继续转经,手里或拿转经筒,或拨捻着念珠,也是边走边念,走得从容而淡定;年轻人则要简单得多,最多拿一串小小的捻珠,步履匆匆,嘴也快速地翕动着,更像是在赶时间。

    人群中最醒目的要算那些五体投地、匍匐着绕林廓路叩拜的人,一些叩拜的人胸前穿着长长的革制围裙,或者着蓝色的长布衫,双手上套着厚而精致的木板,随着身体的一起一伏、双手合十又分开,便传出了铿锵悦耳、韵律感十足的木板叩击声,看起来很是专业;大部分人还是平常的衣裳,手上只戴着手套。但不论老少,皆神情庄严,动作更是规范整齐,一丝不苟。只见他们端直站立双目轻阖,双手合十置于颏下稍顿,尔后举过头顶稍顿,尔后是喉轮处,最后又落到胸前,接着匍匐于地,尽可能地伸展开身体及手臂,额头也紧贴地面。在手指触地的瞬间,他们会放下自己的念珠等物作为记号。然后站起来重复这套动作。

    有的是走三步一叩,有的严格用身体丈量过每一寸土地,但他们只要定好了计划或者自己的节奏,便不会随意改变,自觉地严格地按计划执行,绝不跨越一步。三步一叩的,迈出的三步绝对均等,几乎没有误差。其间,最让人佩服的是那些十来岁的小僧人,你观察他的前后左右,并无大人跟着,但他们俨然一副敢为自己全权负责的派头,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着一项神圣庄严的使命。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节奏分明又流畅连贯,全然一副专业作派。

    所有这些叩拜的人都没有人督促监督,但从来也没有人偷懒。不管烈日当空将石板水泥地面晒得滚烫,也不管阴雨连绵将道路变得泥泞污浊,一旦开始,绝没有人半途而废,他们似乎只有用身体将这一个个大圆小圆画圆满,才能表达对佛祖的虔诚,才能给自己一个圆满的交待。

    据了解,信徒们磕长头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合掌由上到下的三顿依次表示顶礼佛菩萨的身语意,祈求自己的身、语、意得到上师三宝的身、语、意的加持,自己身语意所造之业得以清净。而双手置于颏下时是要观想皈依境,皈依境中上师及佛、法、僧三宝都发出吉祥的光在加持救拔自己。而且磕长头的功德很大,每虔诚恭敬地磕一个长头,便可得到与匍匐的身体上面虚空中所有微尘数一样多的功德,以消除净化累世以来的业障,离解脱又近一步。若磕头时不恭敬虔诚,功德则要大打折扣。难怪信徒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行走的人有耄耋老人,也有年幼小童,更有许多家庭是全家出动的,这全家当然也包括大大小小的各类宠物犬,还有体毛干净、标有印记的放生羊。各地区的农牧民以及城乡人员,也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陆陆续续加入转经的队伍。各种穿着打扮的人可算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艳阳高照时,走得热了,女士们脱去外套露出里面亮丽的彩色纱衣,男子则将衣服随意系在腰间赤裸着胳膊,同行的老人却依然穿着厚厚的棉服,更有甚者,大概是牧区来的人吧,还稳稳地穿着厚而重的皮毛长袍,那皮袍似乎是热的绝缘体,只露出粉嫩的颜面,或者艳艳的高原红。若遇阴雨天,更是热闹而多彩。走在人流中看不见头面,只见一双双移动的鞋子,顶着一顶顶大帽子在往前游动。走出人流外便能发现一景,那一把把撑开的伞色彩斑斓,高低参差,大小各异,汇成漫天彩云在逶迤飘移,真是少见的美丽壮观。

    一会儿雨住天晴,人们纷纷收起伞继续前行。旁边一只袖珍小狗对着一个人的背影起劲地叫,那个人并没反应,旁若无人地走自己的路。我好奇地回头一看,差点笑出声来,原来那个人把收起来的老式雨伞挂在颈后衣领上,随着身体的移动伞尖一翘一翘的,像条滑稽的尾巴,难怪会惹得小狗吠叫不止。再看穿插在人流中的宠物犬们,一个个撒开了四蹄欢快地奔跑,它们似乎也明白转经的神圣意义?偶尔两只碰在一起投缘了,恰如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用狗语热烈地交谈,伴着一些抚摸或“握手”的亲昵动作。也有的会相对着狂吠,如两个仇怨者在激烈争吵,直到被各自的主人强行拉开……这转经的人群中也包涵着世间百相呵。

    这些不同的生命形态共同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川流不息地昼夜绕着转经路。空气中氤氲的桑烟也越来越浓郁,有时让人怀疑是天上的云朵落下来了。看着这人山人海,看着这庞大的首尾相连的转经人流,你才突然发现,原来西藏有这么多人,原来拉萨城能容纳这么多人!十五号之前,绝不会因天气的晴或阴,而使转经的人减少一点。从一号直到十五号,转经人的队伍一天比一天壮大,转经路上的人流摩肩接踵,匍匐着的,跪着的,急行的,慢走的,信徒们以不同的姿态表达着各自的虔诚。

    每年的萨噶达瓦节开始时,拉萨的交警们也要开始加班加点,维持交通秩序。林廓路上的各十字路口都有临时加岗加哨,交警们特设了醒目的安全带,亲自指挥车辆人流秩序井然地通行,以保护转经人的绝对安全畅行。到十五号那天,交警们更要早早地上班,不但要提前引导车辆绕行,尽可能地为转经人让开道路,还要疏导人流合理有序前进,以免太过拥挤混乱,发生不安全事故。拉萨的交警们真是辛苦啊!

    十六号起人流又会逐渐减弱,到下旬时转经的人就变得稀稀拉拉的了。路沿上坐着一个磕长头打扮的老人,我们走上前去攀谈,得知老人今年已经76岁,他说每年萨噶达瓦节他都要绕林廓路叩拜一圈,拜一圈下来要七八天,坚持到今年已经第七年了。老人果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目光炯炯。让人不禁对老人的精神与毅力肃然起敬。看到我们崇敬的目光,老人开始对我们谆谆教诲,他说,佛祖教导我们,人身难得,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而生命又是无常的,我们无时不受生老病死等苦难的煎熬。我们要让这难得又无常的生命有意义,只有苦修佛法,从六道轮回中解脱。转经礼佛是消除身的过患,让我们的身有意义;念诵经咒是消除语之过患,让我们的语有意义;念修时用心观想清净佛菩萨像,是净化我们意的过患,让我们的意有意义……

    老人侃侃而谈,我们听得似懂非懂。但有些道理我明白了并完全赞同,那就是:生命很可贵,我们不能虚度年华;每天要说对人对己有意义的话,做对人对己有意义的事;人不但不能有不善的言行,连不善的意识都不能有。我想,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如果人人都这样做了,那我们的社会环境也得到净化了。

      
     
     佛教的朝佛转经都是顺时针而行的。拉萨约定俗成的转经路有四条。大昭寺里因为供奉有唐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人们尊称为“觉悟仁波且”,意为见解脱佛),便形成以大昭寺为中心的三个转绕圈,由小到大依次是廊廓、巴廓、以及林廓。廊廓,也叫内转,即在大昭寺里面的回廊中绕大昭寺的主殿堂转;巴廓,也叫中转,即绕大昭寺及其周围建筑群而转,形成著名的巴廓街;林廓为外转,环绕着拉萨老城区的林廓东路、北路、西路、南路。

    另外一条转经道叫孜廓,是绕布达拉宫而转的,因为布达拉宫全称孜布达拉。在西藏有寺院有佛塔就有转经路。如绕色拉寺的、千佛崖的、哲蚌寺的等等都有转经道。平时,信徒们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转经的线路,但萨噶达瓦节一般是要转林廓的。

    林廓路是一个环绕着拉萨老城区的不规则圆环,它把城区的所有大小寺庙都围在里面,有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药王山千佛崖,有上下密院,有功德林、丹结林、策墨林、喜德林,以及三怙主殿、仓孔尼寺,直到一些难以计数的无名小寺无不囊括其中。转绕林廓路,就等于礼拜了所有的寺庙与佛菩萨,对信徒们而言,“功德”当然是大了。
    萨噶达瓦节是为了纪念并庆贺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涅槃、成佛的,那么相关的节日活动就要绕佛祖而进行了。节日期间,一些虔诚的信徒一天内转好几圈林廓,也有的每天除了转一圈林廓外,还要重点转绕三圈甚至十数圈廊廓、巴廓和孜廓。祈望身心都更靠近佛祖,从而得到佛祖更亲切地加持护佑。

    转绕一圈林廓路,一般需要费时四个小时,走得最快的年轻小伙至少也要两个小时,中老年人如果到所有经过的寺庙都拜一拜,或者边走边吃喝休息,可以耗上一天。藏人历来又是朝佛和生活两不误的,他们可以让虔诚神圣的朝佛活动,和轻松快乐的世俗生活享受,自然和谐地相融共处。何况林廓路上,往往一二十米就有一个甜茶馆或小吃店。市场经济下,什么都会应需而生。

    林廓南路就是江苏路,路南紧挨着拉萨河。每到此时,路边河岸上也热闹非凡,回族小贩及时摆出了各色小吃摊,以四川人为主的汉族小贩们适时兜售着各种小商品及玩具,最独特的要算那一车车鲜活鱼了。佛教信徒需要买活鱼放生,商贩们便给三轮车箱里装了水,水里满放着小鱼苗或大活鱼,一溜儿排在河岸边任你挑选购买。信徒们得了方便,花不多的钱从岸上买了,走几步下到河边沿放入水里,看到鲜活的生命因自己而继续鲜活,得到心灵的极大满足和精神的升华;商贩们从城里市场上拉过来费了点力,却赚到钞票得到实惠。相同的“人”,完全不同的行为目的。在这个事情上,人们真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乞讨和施舍,是相互成就?
     
    转经路上,一个最为奇特而不容忽视的现象,要算“乞讨”了。每到萨噶达瓦节,随着转经人流的增多,乞讨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散布于拉萨的街头闹市或寺院里外,老年人多聚集在寺院周围;一些僧人三五个一组,盘着腿席地而坐在寺院附近,面前整齐地摆放着一排经卷,经卷外是一个或数个纸盒子,个个专心地念经坦然地化缘;一些小孩则游走在街头人流中,他们或独行、或二三个结伴而行。有的手持自制的扎年琴,弹奏一些不成调的曲子,俨然一副自食其力的派头。他们的要求并不高,每人只要一毛钱。如果有时身上没毛子,给他们一元,立马就欢天喜地地拿到同伴面前炫耀一番。第一次见到这个现象时,我被深深震撼了!  

    然而朋友们都是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也许他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经过认真观察才发现,原来这些小孩并非我们所想象的没有父母家庭、孤苦无依,实际上,大多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坐卧在不远处的路边或树阴下,到下午六七点钟他们也如下班的人群一样,或背或抱或牵引着自己的小孩回住处,有时边走边计算着当天的收入,有时边走边说笑嬉闹着,第二天照样出工。我仔细观察,他们不论大人小孩,脸上没有羞色更无愁容。原来乞讨于他们犹如上班一样正常。旁观者再为此而揪心而忧虑,似有杞人忧天之嫌?

    再看围坐在寺院周围的那些乞讨者,以老人具多,也有少部分年轻人。他们一手拨弄着捻珠,嘴里喃喃地念诵着,一般以念诵六字真言和莲花生大师心咒为主;一手张开自然地收着一张张角币,不因你给了大面额而格外惊喜感激,也不因你给了破旧的一角而不悦。乞讨或确切说是接受施舍,于他们简直就是学佛修法、修养身心的功课,个个神态坦然泰然,绝无一丝一毫的忧愁和困窘!

    而到了萨噶达瓦节的高峰十五号那天,乞讨者更是不计其数,而且是男女老少都有。有些不明真相的外地人称之为“穷人节”。因为十五号那天,很多在西藏打工的汉族也放下手中活计加入到乞讨行列,大大方方地乞讨一回。据说一个人一天最多可收入三四百元。在藏历四月十五日前后,林廓路中段的德吉南路(即贯穿拉萨河边的江苏路与北京中路的一条南北路,“德吉”的汉语意为幸福。)简直被围得水泄不通,众乞讨者坐得满满当当的。听朋友说本来乞讨者散坐在整条林廓路的路边,后来政府为了便于管理才让他们集中在德吉南路上。再看这些乞讨者,神态还是不一样的,从这大片的人群中走过,个别眼神惊疑不定的,必是临时加入的汉族打工者,而神态坦然淡定的才是受过宗教文化熏陶的藏族百姓。

    看着这一奇怪的现象,好奇地向懂宗教的朋友讨教,自己也查阅了一些佛经典藉,心里才释然了。佛教讲福慧双修,而获得福慧的基础是消除业障。朝佛转经是消除业障的最好方法,修福主要靠上供下施的功德,上供指供养上师供奉佛菩萨,下施就是向一切需要者施舍。原来如此!难怪那些人神态如此坦然泰然,原来他们认为他们的乐于接受,给众多施舍者提供了积福的机会。对于施舍者来说也是一举两得的事,他们转经磕头消除了业障,朝佛供养三宝和布施乞讨者又能积累资粮修福德,何乐而不为呢?!尤其在萨噶达瓦期间,施舍的功德可以增上十万倍呢。

    看来,在西藏这一神奇的佛教圣地,乞讨似乎并不全是为了自己,而施舍也并不都是为了他人。因为其中蕴涵着特殊的宗教意义。

    搞清楚这些,我们完全不必再为乞讨现象而忧虑,但我还想就此说句话:如果你赶上萨噶达瓦节,就备点毛子再上街吧!尽管我们大多数人不是佛教徒,都没有宗教信仰,但作为一个社会文明人,我们从入乡随俗、尊重各民族或地方风俗的角度讲,应该给他们以布施;即便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我们的同类时,理应拿出我们最朴素的善心慈悲心来给他们一点帮助。而且,他们的要求实在不高,每人一毛钱即可(平日里,一毛钱掉在地上可能许多人都不屑于弯腰去捡的)。送出去一毛钱对你而言只是举手之劳,既不会让你餐盘里少一片肉一块鱼,更不会降低你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反,你或许会因给予而收获一份好心情。

    不要小瞧这小小的一毛钱,它将代表着你朴素而广大的善心和友爱,播撒在人群里,播撒在天地间,使我们的社会更温暖、更和谐、更美好!

     萨噶达瓦节时,备点毛子再上街吧!如此,你才能融入其中,热热闹闹地过个宗教节日,收获一份好心情,也讨得一份吉祥。
     
    作者简介:

    子嫣,本名张琦(又名张逸君)。西藏自治区作协会员。《西藏文学》聘任编辑。陕西散文学会青年散文委员会委员。长安作协文艺理论部主任。2008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西藏文学》《中国西藏》《诗选刊》《上海文学》《诗歌月刊》等杂志上刊发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等百余篇(首)。2010年撰写完成《西藏民俗志》之“信仰习俗篇”10多万字。文化散文集《五色经幡》(暂定名)获西藏自治区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现在正在整理文稿,拟于明年三月份前出版。2016年撰写完成法门寺文化丛书之《万世供养》,2017年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另著有文艺评论文章和散文随笔等二十多万字待字闺中;一百多首诗歌已经整理成册,拟于近期出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