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孙巨才:竹林七贤的向秀传奇
    孙巨才:竹林七贤的向秀传奇
    •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8-12-12 09:11:14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366

       向秀(公元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三阳乡西尚村)人。向秀少年时即以文章俊秀闻名乡里,后来研读《庄子》颇有心得,于乡里讲学时为山涛所知。山涛听向秀所讲高妙玄远,见解超凡,二人遂成忘年之交。在山涛的荐引之下,认识了嵇康与阮籍,同为“竹林之游”。向秀好读书,但不善喝酒,与嵇康、吕安等人友善,嵇康“性绝巧而好锻”,于是经常可以看到二人在嵇康家门前的柳树下打铁自娱。向秀还经常去吕安家帮吕安侍弄菜园子,三人可谓情投意合。向秀性格平和,习惯于低调处世,走向朝廷之路,实属不得已。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他被迫到洛阳当官,任散骑侍郎,转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虽然没有完整的文集传世,但他却是少有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据记载,向秀主要著作有《庄子注》,又有《难养生论》一篇,存《嵇康集》中;《思旧赋》一篇存《文选》和《晋书》本传中。向秀所著的一书、一论、一赋三种作品,均为问鼎之作,其《庄子注》开创玄学注《庄》新思路,提出了万物自生自化的思想,明确了儒道合一的哲学主张;《难养生论》匠心独运,与嵇康难分高下,所作的《思旧赋》更是堪称绝唱,魏晋时期无赋可与之比肩。《思旧赋》的艺术独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魏晋之际极重要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亦有深远的影响。向秀的逍遥新义及其《庄子注》里所阐述的儒道精神兼容的观点,为历代面临生存困境的士人提供精神超越的路径,领了1700多年风骚,虽经千百年的岁月流逝却无法抹去其独特的光彩。

    后世人为了纪念向秀,就把生育他的村庄尊称为向村,因在古代“向”与“尚”同音,就又写成了尚村。由于村中人口不断增多,尚村又发展成了东尚村、西尚村和柴尚村,给向秀看墓的人在墓的附近居住,繁衍后代,又形成了一个村庄,人们就把这个村庄叫成了冢(即大墓)头村。现在,这四个村庄都属于武陟县三阳乡管辖。笔者多次深入这四个村庄进行走访,挖掘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向秀传奇故事。


    一、金银饼

    向秀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打铁,母亲种菜,一家人起早得晚,辛勤劳作,收入极低,难得温饱。向秀受够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饥饿折磨,对能吃的食物特别珍惜,从小就养成了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他把一粒米看得比磨盘还大,吃饭时掉了一个饭粒都要捏起来抿进嘴里,每次吃过饭还要把饭碗舔得干干净净。他入朝为官后,有了丰厚的俸禄,完全可以过上花天酒地的上流社会生活,但他却把钱财广济穷人,自己仍然保持着穷家子弟的俭朴作风。他每次坐着朝廷配给的牛车外出公干,吃饭时坚决不接受宴请,一不进官衙,二不进驿站,三不进酒楼,四不进饭馆,总是要把牛车赶到大街上的小吃摊去自费就餐。他若发现小吃摊上有人吃不完而剩下的食物,常常心疼得直跺脚,总是收集起来狼吞虎咽地吃得干干净净的。时间长了,同僚们对向秀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官场上给他起了一个外号,讥讽向秀是“一国俭”,意思是说“一国之内唯有向秀最俭”。向秀不怕嘲笑,充耳不闻,仍然理直气壮我行我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穷人情结,时时刻刻和穷人心连心。

    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向秀家乡一冬无雪春旱无雨,田地里的麦苗稀稀落落,干枯能燃,老百姓欲哭无泪忧心忡忡。向秀得知了家乡的灾情后,多方筹款购买粮米运回家乡,还带领家里人每天在京城的各个饭店与豪宅的下水道处收集遗弃的馍餠和米饭,回到家里选择尚能食用者切成馍片,拍成饭饼,晒干后妥善地储存起来。这些干粮黄的黄白的白,混在一起,装入麻袋。向秀给它们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戏称其为“金银饼”。日积月累,装满了金银饼的麻袋垛满了向秀所住的各个屋子。

    当年秋天闹起了蝗灾,向秀家乡的庄稼颗粒无收。临近年关,十家就有九家揭不开锅,很多人饿得奄奄一息。向秀得知这个消息后,就立即雇用了十几辆牛车把储存的“金银饼”全部运回了家乡。在这生死关头,村里人起死回生,家家户户都吃上了“金银饼”,男女老少都赞颂向秀是他们的大救星。

    三年过后,就是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向秀积劳成疾,死于任上。村里人知道后,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几百人成群结队,头系白布,步行二百余里,纷纷赶到京城洛阳为向秀哭灵,然后人人手拉灵车,返乡途中哀声不绝,将这位家乡伟人隆重葬于村子的南地。村里的所有人口,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衣襟兜上一包黄土,虔诚地为向秀添墓,竟然堆成了一个高大的巨冢。村里的不少人家有感于向秀的恩德,就自发搬迁到向秀冢的附近居住,日夜守墓,陪伴向秀,人口逐渐多了,居然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村庄。


    二、翡翠宴

    向秀喜读书,好谈论老庄之学,不善饮酒,对设宴招待没有好感。但是,他在京城当官时免不了还得参加一些应酬,只见别人请他,没见他请过别人。时间长了,官场上就传出了他的闲话,说他是琉璃公鸡一毛不拔。他的同县老乡、吏部尚书山涛暗地劝他不管怎样也得宴请同僚一次,以便平息一下官场上的蜚短流长。向秀碍于情面,也只好勉勉强强地答应照办。

    说是宴请,谈何容易,向秀的余钱全用于周济穷人,自己囊中羞涩,手无分文,他思虑再三,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

     等到时值盛夏,向秀向同僚们发出了难得的请帖:“三日后正午时分在宅中宴请嘉宾”。第二天,向秀就带领两个儿子纯、悌到菜市场的西瓜摊前拣了满满三大包西瓜皮背回了家中。向秀夫人将这些西瓜皮的外皮削去,又将里面的红瓤刮净,就成了洁白晶莹的西瓜翠衣。她把西瓜翠衣斩成段,切成丝,剁成丁,削成片,分放到各个盆子里用细盐拌匀腌起,以备次日设宴时做菜使用。

    向秀的死对头、尚书令贾充在朝廊上不失时机地发布了一则笑话说:“向秀的两个儿子在西瓜摊前拾瓜皮,大口大口地啃别人残留的红瓤,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和议论。向秀脸面红得像猴子屁股,开口大骂儿子:“咱家那么多好西瓜你们都不吃,跑到这里图什么新鲜!”“啪,啪”,搧了一个儿子一个耳光,一手拽了一个,扭头就走。父子三人走到无人之处,向秀对大儿子纯说:“你手中的瓜皮还没有啃净,让爹替你再啃啃。”向秀一边啃一边又对小儿子悌说:“你手里的瓜皮红瓤也不算少,快送给你娘再啃上一啃!”听闻了此事后,很多人更加不屑于向秀的请帖,都想在一旁看看向秀还会闹出什么笑话。

    俗话说:“宴好摆,客难请。”到了向秀请客的那天正午,客人迟迟不来,向秀心焦火燎。老乡山涛为了不使向秀难堪,就多方鼓动,叫任恺带领庾纯、张华、温顒、和峤等一班好友来到向秀家中赴宴,为向秀捧场、助威。来的客人虽然不多,但都是政见相同,向秀这时才感到格外高兴。恰巧怀县老家派人送来了一小车沁河滩的沙瓤西瓜,正好赶上了用场。山涛一眼就认出了故乡的名贵特产,心情十分激动,见景吟出上联:“从南到北摆西瓜,金刀在东”,任恺顺口接出了下联:“自左而右排上座,年轻位下”,向秀报出横联:“翡翠宴”。山涛十分巧妙地将南北西东嵌入联中,通俗之中见高明。任恺把左右上下蕴于联里,工整之内显雅致。向秀提纲挈领,只用三个字就道出了宴会的特色,鲜红为翡,碧绿为翠,西瓜内红外绿,比作翡翠,真是神来之笔,众人无不拍手叫好。向秀又拟对联一副:“桌案摆满翡翠玉,弯刀劈成月牙天”,众人都夸才华非凡。向秀朝大家致欢迎词道:“古言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发现,原名稀瓜,取瓤稀水多之意。今言此瓜由汉代张骞从西域引入,故称西瓜。西瓜甘甜多汁,清爽解渴,营养丰富,纯净安全,既能祛除暑热烦渴,又有滋阴利水功能,暑天一块瓜,药剂不用抓,故有天然白虎汤之称。值此高温酷暑之季,挥汗如雨之时,开翡翠宴,啃西瓜牙,保你暑意全消,顿觉凉爽。瓜汁甜甜,情意浓浓,密友知己,欢聚一堂,品瓜论诗,兴味无穷。”众人听了,便议定每人当场赋诗一首,方可吃瓜一个。山涛带头赋诗道:“青青西瓜建奇功,消暑解渴胜似冰,蜜汁入口清肺腑,利水消肿显神通。”向秀接着云诗一首:“根植贫瘠叶成荫,酷暑练就赤红心,面对长刀对天笑,奉献甘甜济世人。”庾纯吟诗一首:“碧绿西瓜圆滚滚,仰天长笑被刀分,苦修一季成正果,尽掏红心照乾坤。”任恺也呈诗一首:“条条花船扑鼻香,粒粒丹珠粘唇旁,蕴雪含冰沁腮冷,红月半边神仙尝。浪卷喉咙牙冒水,风刮衣袖骨生凉,天生白虎清脾胃,玉液琼浆满肚肠。”众人踊跃献诗,不可一一胜记。每人得瓜一个,视为珍宝,开怀畅啃,连呼过瘾。

    向秀朝大家高谈阔论道:“瓜瓤固然好吃,瓜皮更贵万分。西瓜皮味甘淡,性凉,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除烦、解渴利水、解酒毒、去皱纹、美容颜、增光泽之功效。可以治疗暑热烦渴、小便短少、口舌生疮、喉咙肿痛、肝病黄疸、肾病水肿等症。西瓜皮药名西瓜翠衣,药、食同用,既系济世良药,又是消暑佳肴。今日拜谢诸位捧场,向秀无以为报,特令贱内用西瓜翠衣作主料,配合各种食材,为大家精心烹调出二十四样美味佳肴,名为翡翠宴,恭请诸位一一品尝!”说话之间,向秀夫人和两个儿子已将翡翠宴摆设停当,只见各道佳肴或凉拌,或热炒,或醋溜,或红烧,七色齐全,五味具备,色泽鲜亮,芳香扑鼻。众人一见,胃口大开,垂涎欲滴,争相举筷,好似风卷残云,霎时吃得干干净净。这些人平日里吃腻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突然享用到如此脆爽滑嫩、清香可口的淡雅菜品,一时竟疑自己为天上宾客,食的是神仙美味,称赞之声不绝于耳。向秀夫人又给大家端上了用糯米、绿豆、翠衣、冰糖蒸的“勤政爱民”饭,用翠衣和豆腐炖的“一清二白”汤,众人都吃得心满意足,大饱口福,皆称喝出了诗情画意,吃出了天下胸怀。宾客尽欢而去,向秀笑逐颜开。

    此事传了出去,一时竟轰动了京都洛阳城。很多人都夸向秀的翡翠宴办得好,真是誉满文坛的千古佳话,给了那些想看笑话的人当头一棒。

    到了现在,用西瓜皮为主料做成的菜品发展到了成百上千,翡翠宴已成了天下老百姓的消暑佳肴。大家在饱享口福之时,还会津津乐道地讲述向秀的这个请客故事。


    三、碧野园

    向秀平生爱好种菜,起源于母亲的影响和真传,他的母亲是个远近闻名的种菜高手。向秀印象最深的是童年时在自己家的菜园里,母亲让他与各种鲜活的蔬菜作玩伴,使他对蔬菜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菜园里有着他欢乐的童年和求知的少年时代。向秀渐渐长大了,母亲一边指导他干活,一边向他传授种菜的经验,使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也成了种菜的行家里手,也使他与菜园结下了终身的不解之缘。

    向秀后来在山阳竹林之游的时候,通过嵇康结识了东平人吕安。吕安也非常喜欢种菜。向秀遇到了知音,和吕安在种菜上有着说不完的共同话题,二人遂成了莫逆之交的“菜友”。向秀一有空闲,就跑到吕安家的菜园里去干活,帮助吕安“汲水灌园”。何谓“汲水灌园”?不是担水浇菜,而是他和吕安一起绞辘轳提水。向秀和吕安发明的这种辘轳叫双把大辘轳,一边有一个把子,提水时必须有两个人同时摇动。辘轳上面缠有一根粗绳,粗绳的两头分别吊有一只簸箕桶。簸箕桶的上端状如簸箕,桶的腰前有活动铁环,由两个杆子固定其轨道,入到井水里能自动翻倒灌满水桶,升到井沿上能够自动翻倒出水进入垄沟。两只桶一上一下,交替倒水,垄沟里的水流就像小河一样,一浪紧接一浪,快速地向菜畦里大水漫灌而去。由于采用了“汲水灌园”的先进技术,吕安菜园里的各种蔬菜长得特别茂盛,很快就誉满全国,载入了史书,传下了向秀帮助吕安种菜的千年佳话。

    向秀后来在老乡山涛的帮助下,到京城洛阳当了大官,但无论环境如何改变,他依然痴心难改他的种菜情结。他领着夫人和两个儿子把家安在一个被人遗弃的破烂院子里,全家人一齐动手,和灰提泥,搬砖撂瓦,协助工匠把房屋修建得简洁适用,又把院子里能利用的空余地方挖尽砖头瓦块,全都开垦成了可种的菜畦。向秀迫不及待地请人打了一眼水井,架上了辘轳,带着家人不失时节地种上了各种蔬菜。他在公务之余,锄草松土,浇水施肥,投入的是艰辛和汗水,融入的是情感和希望。种菜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如此这般,收获能不丰硕吗?

    到了夏天,阳光灿烂,雨水充沛。向秀的菜园里充满了一片生机,琳琅满目,郁郁葱葱,红的芸菜,紫的茄子,绿的黄瓜,白的豆角,错落有致,应有尽有。在一个黄昏时分,向秀陪同夫人进园采摘鲜菜,身体游走在浓密绿色之中,心灵融化于田园风光之内,重重压力烟消云散,冲天烦恼无影无踪,顿觉宠辱皆忘心旷神怡。他面对着朴素僻静的菜畦,不禁仰天大呼:“这就是我心中的碧野园!”他后来将“碧野园”三个大字镌刻在菜园的篱笆门上方,把菜园当成了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向秀喜欢辣椒的个性,所以也栽上了很多辣椒苗。辣椒越长越大了,在灿烂的阳光下渐渐发紫变红。向秀看着红艳艳的辣椒,收获的喜悦油然而生,不可言表。他将辣椒分送给知心的朋友们,让他们一道来体验辣椒的傲骨风采。他将留下的辣椒用线穿起来挂在墙上,一串串的鲜红辣椒就像一排排的微型灯笼,使墙壁充满了活泼气息,把房子装扮得格外美丽。有了它们作伴,向秀的心里增添了一份安慰,涌现出了一股股的浪漫情调。


    当豆角垂挂如绦、黄瓜弯曲似弓、茄子紫光耀眼、葱蒜浓郁飘香的时候,向秀在公务繁忙之余到菜畦中间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或者静下心来站一站,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那些蔬菜瓜果,既不会官场上的互相倾轧,又不会同僚间的勾心斗角,对人友善,与世无争,看起来都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可爱。向秀在菜园里陶然与恬淡的心情使他飘飘欲仙,他不禁出口成诗:“下朝归家进篱笆,拔葱割韭摘丝瓜,黄门侍郎碧野园,乐陪菜蔬度生涯。”还有一诗云:“碧野园里喜意浓,瓜菜茂盛收获丰,掏出多少心底事,藏入叶绿花黄中。”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向秀不光能将身体隐于山野的竹林之处,而且还能把心灵隐于都市的菜园之中,灵活地应对当时的险恶政治环境,真称得上善于隐居的一代名士啊!


    四、红黑轩

    向秀喜欢打铁,他的打铁兴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父亲以打铁为生,对技艺精益求精,自己家就开有铁匠铺。向秀小时候经常到铁匠铺里去玩。他喜欢拉风箱时呼沓呼沓的节奏,喜欢看炉子里的火苗一蹿一蹿地映红墙壁,喜欢听锤子叮叮铛铛砸在红铁上的声音。一有机会,他就抢着去拉风箱,他把拉风箱当成了有趣的游戏。

    向秀渐渐地长大了,能抡动大锤了,便配合父亲一块打铁。父亲右手擎一把小铁锤,左手握一把大火钳,向秀擎一把大铁锤。待铁块烧得通红,父亲就用大火钳把铁块钳在铁砧上,然后父子俩便你一锤我一锤叮当叮当锻打起来。铁块刚钳出来是通红通红的,在锻打中才渐渐褪去红色,渐渐变成暗红色,然后便又送进炉膛,再钳出来重新你一锤我一锤地锻打。又黑又硬的铁块烧得通红以后,要它圆就能锤圆,要它扁就能锤扁,要它尖就能锤尖。他们父子俩就是趁着铁块通红的时候捶打。斧头镰刀、锄头犁铧,都是这样一块块铁放在火里炼,再在铁砧上锻打出来的。父亲对他说,铁要“锻”要“炼”才能成器,人也是要经过“锻”经过“炼”才能成才。铁件打成型了,如打的是利器,还要淬火,这是一项技术活,这时父亲会叫向秀用力拉风箱,他时不时取出铁件观察其颜色,等到火候到了,父亲就把铁件钳出来,“哧”一声往水里“淬”。青烟随即冒起,铁件变色,父亲用眼观察一番如认为满意,就会把铁件钳出来往地上一丢。这“淬火”很难掌握,铁件是不是坚韧就靠这“哧”一下,尤其是刀具,淬火不够就不锐利,过分了又容易折断脆裂。父亲对向秀说,刀要锋利,必须“淬火”,人要坚强,也得“淬火”。

    向秀后来研读《庄子》,见解超凡,以文章俊秀闻名四方,在山涛的荐引之下,结识了嵇康,同为“竹林之游”。嵇康“性绝巧而好锻”,是个能工巧匠,钳铁能够随心所欲,转什么方向、什么角度都能灵活自如,对“炼”的火候也能够熟练掌握,恰到好处。向秀本是打铁行家,二人一谈即合,遂成了打铁盟友。于是经常可以看到二人在嵇康家门前的柳树下打铁自娱。嵇康的胸前围个大围兜,大围兜黑黢黢的,还有许多火星落下烧成的小洞。向秀额头上冒着汗珠,时不时地用缠在手腕上的毛巾擦一下,生怕汗水流入眼睛。需要锻打的铁块放在炉膛里,一拉风箱,炉膛里便马上劈里啪啦的喷起红红的火苗和四溅的火星。嵇康掌钳,向秀抡锤,二人配合默契、旁若无人、自得其乐。肌肉粗壮的两位名士,一替一下地锤打着烧得通红的铁块。这个平时坚硬的顽铁,抖落着灼热的残渣,在他们的锤击下,任意改变着形状,经过水的淬制后,或变成锄头、铁锨,或变成马掌、刀剑。打铁的声音节奏分明、铿锵悦耳,叮当、叮当,咣当、咣当,美妙动人,扣人心弦。人们凝视着他俩健美的胳膊,抡起的铁锤,飞溅的火花,通红的铁件,挺好听,挺好看,真像一幅绝妙的民俗画。这幅画儿惊天动地,震撼朝野,被载入了晋朝的史册,流传了华夏将近两千年。

    锻铁的好搭档嵇康无辜被杀,向秀常被感怀思旧的情绪缠绕,每每回忆起和嵇康打铁自娱的情景,往往感到撕心裂肺的痛楚。向秀到京城当官后,为了默默悼念好友嵇康,为了用铁锤发泄心中的愤恨,仍然对打铁的事儿放扯不下。除了在夏秋温暖季节灌园种菜之外,还在冬春寒冷时节继续打铁。他在院子的一角搭建了一个草屋,起名就叫“红黑轩”,意思是说,他要在这个小屋子里进行红火与黑铁的斗争事业。

    红黑轩里的打铁工具非常简单:打铁炉、风箱、铁砧、铁钳、四斤重的偏锤和十五斤重的头锤。向秀夫人是个膀大腰圆的农家女子,也是个夫唱妇随的贤惠媳妇,只要能博得夫君高兴,她喜欢陪着夫君锻铁鼓风。她抡起头锤来虎虎生风,巾帼不让须眉。她在点火开炉前预先“呼沓呼沓”拉响风箱,这样做是为了清除炉灰,使打铁炉风畅。她加足了煤炭,把炉火拉旺了,火苗顿时蹿出老高。向秀把一块铁板放进炉里,夫人则继续用力拉起风箱,眨眼工夫,铁件烧得通红,向秀用火钳将铁板夹出来,放在旁边的铁砧子上,向秀手执偏锤,起指挥作用,偏锤敲在什么地方,夫人就抡起头锤狠狠地砸在那个地方,这样一起一落,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夫人不怕浑身流汗,打出了夫妻恩爱。向秀不怕火星四溅,发泄出了心中的不快。夫妻俩越打越兴奋,他们特别爱听这悦耳动听的美妙锤声。屋外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室内炎热如夏,汗流浃背。不是打铁人,难得会有如此享受。夫妻俩打菜刀、锄头、铁耙,也打门环、门插、铁钩,自用的极少,大多都送给了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得到馈赠的人家往往把大量的废铁和煤炭回送给红黑轩,保障了红黑轩炉火更旺,锤声常鸣。夫妻俩不为挣钱,只图高兴。向秀曾在红黑轩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打铁诗:“风箱喷出五彩云,铁花灿烂满堂金,黑锤砸扁旧世界,红火炼出新乾坤。”老百姓们还流传过这样一首民谣:“呼呼沓,呼呼沓,向秀老婆拉风匣。打菜刀,打犁铧,锄头铁钎十指耙。男人敲,老婆打,叮叮当当抡锤砸。满脸灰,黑嘴巴,只露一口小白牙。”时至今日,向秀故里仍然流传着向秀夫妻俩夫唱妇随、恩爱打铁的传奇故事。


    五、公交车

    魏晋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们宣扬“崇尚简约、顺其自然”的思想观念,大力倡导俭朴之风,把稳重、悠闲的牛车当成通行交通工具,马车用于军队,牛车用于官民。从皇帝到百官再到庶民,坐的都是牛车。谁要是坐个马车,肯定还会让人笑话。当时节俭成为判断官吏清廉的重要标准,官员乘坐牛车就成了定制。向秀当然也毫不例外,他到京城当官后,按照规定也配给了一辆牛车。

    一说到牛,好像都是空有力气行动却慢悠悠的笨家伙,但是在晋朝,牛似乎跑得并不慢。当时两个因为斗富而垂名史册的王恺与石崇,他们斗富项目之一就是比赛牛车。有一次,他们一同到洛阳城外游玩,返城的时候,比赛谁的牛跑得更快,看谁的牛车先进入洛阳城门。石崇的牛车跑开了以后,速度惊人,据说像飞鸟一样快,王恺的牛车怎么也赶不上。

    在稳重的牛车上可以架屋,车屋里可以闲坐甚至睡觉,躺在里面非常舒服,如此便成为晋朝社会引为时尚的一道奇特景观。向秀的牛车是官车,车上有精致的小屋,人在里面日晒不着雨淋不着。官车还配备有专职的赶车人,但向秀经常给赶车人放假,总是自己赶着牛车外出公干。他喜欢坐在牛车的前边,高高扬起飘着红缨的鞭稍,“啪啪啪啪”,甩出几个清脆的响鞭,牛儿哞哞叫着,撒起欢儿,蹄儿嗒嗒,快步向前跑去。

    别人的官车上只有官员自己乘坐,讲究的是排场和威严,向秀的官车上却挤满了同道的老百姓。向秀如果在途中遇到顺路的老人、儿童,只要车上还有地方,就会热情地把他们扶到车上去。时间长了,他们都认准了向秀的官车,都亲切地把这辆顺路车叫成了“公交车”。

    有一次,向秀独自赶着牛车到河内郡城去办公事。二百多里的路程,也不算远。车在途中,突然下起了暴雨,洪水冲垮了道路,牛车陷入了泥潭之内。向秀坚持坐在车屋的外边,浑身上下淋得透湿,挤满了车屋的老人、儿童坐不住了,纷纷下来向前推车,可无论向秀如何赶牛,老人们如何用力,车儿丝毫不动,情况十分危急。临近村庄的老百姓得知向秀的官车被困险境后,不约而同倾村出动,冒着暴雨齐心合力把沉重的牛车安全地抬到了村子里。面对如此动人场景,向秀不禁热泪盈眶,无限感慨地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车能载人,也能害人。高高独坐,车成囚牢;与民同坐,车成仙居。老百姓是衣食父母,不敬有愧,敬之有理。时时为老百姓着想,处处为老百姓出力,好心必有好报,善行必得善终。以造福于天下老百姓为己任,这才能成为真正的一代名士。”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