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现实主义:基于方法的创作精神
    现实主义:基于方法的创作精神
    • 作者:杜学文 更新时间:2018-12-03 10:15:31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631

    现实主义:基于方法的创作精神

    □杜学文

    近来,人们对现实主义的关注日盛。有很多学术讨论,也有很多相关活动。更主要的是,出现了许多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作品的文本。但是,人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运用还存在许多不够清晰的问题。就理论界而言,需要对这一概念进行认真的辨析。

    现象、方法与精神

    作为一种创作现象,现实主义出现在19世纪之初的欧洲。这一时期,欧洲正发生着激烈的变革。其典型表现就是以资本为纽带的生产方式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现象。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社会阶层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不仅在生产领域拥有主导权,在社会生活领域也占有主导地位,其标志就是掌握了国家政权。在反抗封建神权统治时期,资产阶级与劳动者结成了联盟。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生产形态的改变,掌有经济、政治命脉的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其他劳动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曾经的联盟不再,相互之间的对立、对抗愈演愈烈。一方面是资本追逐利润的贪婪,对工人的剥削、压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劳动者难以通过劳动获得维系生活的基本需求。劳动的权力、生存的权力、发展的权力被资本严酷地压制。另一方面是以工人为主的反抗也表现出更为激烈的态势。在19世纪30年代,先后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如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成为当时最具号召力的口号。这些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已经具有政党性质、武装性质与夺取政权的目标,标志着资产阶级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工人阶级日益贫困化,并被资本与机器异化,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形态中一时难以走出的困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建立了一整套对资本主义存在问题进行批判与颠覆的理论体系,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其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表现在文学领域,认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并且反过来对其产生积极的作用。因而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使命,可以通过对那一历史时期“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永恒性的怀疑”(恩格斯)。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倡导作家要真实表现社会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力求达到细节的真实与社会本质真实的统一;创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达到典型的真实;塑造有能力改变自己地位的工人形象,揭示出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等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是其整个社会革命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其文化批判的精神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之后,从事创作的作家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契诃夫等,从事研究的理论家如卢卡奇、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对现实主义创作都有深刻的论述,并且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家与作品。其影响广泛,蔚为大观,遍及欧美亚等地区。

    在19世纪初兴起,19世纪中期兴盛的现实主义创作,其影响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都是其他创作现象难以比肩的。它创造了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亦为文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从这样的角度讨论“现实主义”,它是一种创作现象。或者从狭义的层面来看,现实主义是兴起于欧洲19世纪初期的一种创作思潮。但如果从广义的层面来看,就会发现,在此之前或之后,都有大量的以真实客观描写社会生活为追求的作品。如中国文学史最早的诗歌作品《击壤歌》,《诗经》中的大多数作品,杜甫、白居易的诗作,《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欧美文学中,即使是古希腊罗马的戏剧、史诗,虽然充满了浪漫情调,但它们关注社会人生,描写日常生活,仍然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特色。文艺复兴时期如乔叟、拉伯雷、莎士比亚等都有强烈的现实情怀。近现代以来,诸如萧伯纳、劳伦斯、罗曼·罗兰、茨威格、海明威、高尔基、肖洛霍夫等均是现实主义创作中最具代表性、最富贡献,产生了最重要影响的作家。这就是说,除了我们所讨论的具有特定时间、地域,作为创作现象的“现实主义”外,它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可以解读。这种解读强调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创作精神。

    从创作精神的角度来说,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生活与人生命运的关注,力图真实表现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意义及其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概括力、洞察力。同时,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力图揭示个人命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创作的方法来说,注重细节的描写;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以及由人物性格来决定事件的发展走向;注重从作品的自然描写中流露出作家的价值取舍以及立场等等。总体来看,广义的现实主义应该大致具备这样一些品格:一是客观性,更强调对外在社会生活的描写,而不是内在心理世界的抒发;二是真实性,强调要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实的描写,特别是细节的真实,而不是超越现实的想象虚构;三是典型性,不仅要把人物置于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还要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四是批判性,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中要蕴含作者的价值选择,并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某种必然;五是人民性,感受人民所拥有的质朴的感情,表达人民的情感与愿望。可以说,作为一种创作现象,现实主义是具有特定指向的。但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与精神,现实主义在文学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从来就没有缺席。

    现实主义不是什么

    显然,今天我们倡导现实主义创作,并不是要回到19世纪,不是要简单地把那一时期的创作照搬至当下。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实。除了我们不能回到19世纪之外,社会发展的具体形态也发生了本质变化。就中国而言,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掌握国家政权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政权正显示出强劲的活力。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是资产阶级与工人为主的劳动者,不再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中国的发展进步引人瞩目,另一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挑战。中华民族能不能战胜这些困难与挑战,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种历史的考验。客观、真实地表现中华民族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努力奋斗,并给人民以前行的勇气与力量是今天文学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

    尽管人们并不会认为今天倡导现实主义是要回到19世纪,但实际上对现实主义也存在许多模糊的理解。如认为倡导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化政策,不具备文学的“纯粹性”。因此,这不是作家与艺术家的事情。这一思想显然是割裂了文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现实需要。从推动文艺工作的发展繁荣来看,现实主义确实一直是我们倡导的。但目前的倡导并不是一般性的工作安排、政策套话,而是基于文学创作的现实。这就是文学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与现实生活巨大的变革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我们的创作还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表现时代变革中中国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的变动,还没有很好地揭示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我们既缺乏对现实生活丰富性、复杂性的表现,更缺乏在整体把握历史变革的基础上表现中国发展进步的艺术概括。因此,如果说今天倡导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化政策的话,这一政策是基于创作现实的。另一方面,如果从文学审美自身的层面来讨论的话,也可以看到其突破现有审美局限的内在迫切性。这就是,主要强调创作者内在感受的表达、强调追求表现手法、技巧新变的创作已经越来越难以显现出新的活力。我们已经基本上把输入的外来表现手法——从语言形态到结构形态,从描写类型到价值表达,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等等均实践了一遍。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我们发现审美活动仍然是与人自身的生活现实密切相关的活动。人们更期待那些具有生活质感的作品。简单的模仿已经难以继续。在借鉴的基础上寻找文学进步的资源就成为必然。现实主义创作中的许多东西并没有过时,在今天仍然闪闪发光,充满魅力。因此,倡导现实主义,既有外在的源于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有内在的审美自身的要求。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现实主义”,就是要写大题材大人物,要唱“颂歌”。这就消减了创作题材的丰富性,也削弱了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毋庸讳言,大题材大人物本身具有比一般题材与人物更广泛的关注度、典型性,所以天生就拥有某种优势。但是,并没有人规定现实主义创作只能或者必须写大题材与大人物。持有这种认识的人是典型的题材决定论者,简单地认为只要题材选好了,作品就成功了,忽略了或者放弃了严肃认真的艺术表达。尽管我们也希望表现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但从来也不排斥描写日常生活中具有审美意味的平凡之事、普通之人,从来也不否认在这样的人与事中能够体现出生活正义、价值激励、社会要求与英雄情怀。事实是,现实主义作品更多的是描写了这样的人与事。如果能够表现出生活的本质的话,这些日常的、平凡的人与事具有更突出的典型性与艺术魅力。所以,我们并不拒绝对他们唱颂歌,并不拒绝歌颂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品格、奋斗精神、人文情怀。但是,现实主义并不是简单以唱“颂歌”来存在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现象,在一出现的时候就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因此,19世纪出现的现实主义创作也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批判性是其基本品格,其中隐含了人们的价值选择、道德伦理与社会理想。但是,今天的批判与当时的批判又有本质的区别,最主要的是批判者的立场发生了改变。19世纪现实主义的批判是站在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者的立场对资本强取豪夺的批判。今天则是劳动者对自身存在的落后以及蜕变后的丑恶现象进行的批判。这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面临的问题是希望建立一个由劳动者掌握的或者是参与的民主、公平的社会,后者面临的则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形成之后如何使之更完善、更进步,更能够体现人民的意志与根本利益,更具有活力与创造力,更能够代表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因此,现实主义文学应该讴歌人民的奋斗、智慧、伟力,及其取得的成就,也应当对违逆时代进步要求的现象进行批判,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人自己的完善。批判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进行批判。是站在人民的立场,还是某一阶层、利益集团的立场;是通过批判给人以正确的价值引领、启示,还是模糊甚至扭曲正确的价值标准,否定人民的创造能动性;是给人以希望、力量,还是消泯人的希望与力量,这才是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的问题。

    也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是创作“唯一”的方法,因此不能有其他的方法。这种观点也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倡导现实主义,并不是要排斥或否定其他的创作方法。事实上,现实主义在其出现的时候,就表现出创作方法上的开放性,人们对相关作家的认定,并没有特别清晰的划分。一些人既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作家,也被另外的人认定为浪漫主义作家,甚至因此而引发了争论。还有一些作家则从浪漫主义为主的创作转向了现实主义。如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但也被认为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支,既被认为是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又被认为为波兰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更为复杂的是法国作家司汤达,他推崇浪漫主义文学,但在关于创作的许多观点上又是极端现实主义的。其著名的《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宣言书与纲领性文献。而《红与黑》则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真正开端。这些难以绝对区别的现象正说明,在很多方面,现实主义与其他的创作方法如浪漫主义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影响日深,是之后许多创作方法的母体。如文学创作中的自然主义、艺术创作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源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兴盛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等等,都与现实主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即使是现代文艺思潮中的许多创作,也不能说他们就不关注、不表现对现实的批判。只是由于形成的时代与文化环境不同,这种关注与批判的方法、侧重点不同而已。事实是,正是由于人类拥有了形态各异的创作方法,才使我们的文学表现出活色生香、姹紫嫣红的生动局面。而现实主义在不断地接受新的社会生活的洗礼,吸纳不同创作方法的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我们倡导现实主义,并不是说现实主义是唯一的方法,并不是要排斥否定其他创作方法。而是说,现实主义是当前创作中欠缺的,需要倡导的。同时,也希望有才华与责任感的作家能够在坚持现实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借鉴其他方法,使现实主义创作的表现力更为生动,更具魅力。

    与这一问题相关的是,认为凡是描写现实题材的就是现实主义。这也是题材决定论的翻版,是对现实主义的泛化。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没有描写现实生活,但具有强烈现实感与针对性的作品也可能是现实主义的。而一些作品尽管描写了现实生活,但并不具备对现实生活的理性关注,不能够为人们提供思想资源与价值引领,就很难说是现实主义的。如以现实中人的“身体”为表现主题的;以展示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之不堪而又不能给人信心与希望的;以某种崇高的名义醉心于现实“黑暗”且不能对丑恶予以批判、表现出道义力量的;以“纪实”的名义为人立传大唱颂歌却难以表现人的崇高品格与时代精神的等等。这样的作品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极为“充分”的现实性,但由于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艺术表达,也难以为人们提供积极的审美体验,更谈不上表现时代的本质及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所以肯定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充其量是打着关注现实旗号的“写作”,与现实主义精神南辕北辙。

    我们谈现实主义,应该抓住现实主义的本质,运用正确的解读方法。不能机械片面地理解,也不能割裂现实主义与其他创作方法之间的联系,更不能把现实主义当做随意使用的旗号使之泛化、无意义化。

    基于方法的创作精神

    如果我们能够认定在讨论现实主义的时候,并不是要让文学回到19世纪的欧洲,不是指这一具体创作现象的话,就应该明确,我们强调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创作精神。在创作方法与创作精神这二者之间,又更为强调精神。这就是希望文学能够关注、表现这个时代最具本质性的东西。越是能够接近时代的本质,文学的思想深度就越突出;对生活的洞察力就表现得越充分。但是,如果不考虑欣赏者审美接受的话,仅仅谈表现时代精神还是不够的。因为并不是只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才能表现时代精神。事实上,任何创作都有时代的烙印。一些创作方法如浪漫主义,包括现代文艺思潮中的许多创作都能够实现对时代精神的表达。我们不能说艾略特的《荒原》、卡夫卡的《变形记》、加缪的《局外人》、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没有表现时代的精神。因而,仅仅谈“精神”还难以体现现实主义的特征。真正能够使现实主义与其他创作思潮区别开来,体现出现实主义要求的是其创作方法。因此,我们现在讨论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基于方法的创作精神。

    相对于其他的创作现象,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具有突出的特点。它更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写。凡是客观存在的生活均可以成为作家表现的对象。这显然比仅仅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心理感受具有更为广阔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现实主义具有对现实生活进行更加全面、深刻表达的可能。这使作品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能够更加从容地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与人生命运。现实主义强调描写真实的细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是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与那些强调类型、概念甚至观念与符号的“人物”有极大的不同。他们更能够使读者感受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人格,更能够从中看到生活中的自己。现实主义强调以人物性格决定的情节发展来结构作品。这与浪漫主义强调用体现作者理念的情节来结构作品、现代主义强调依据人物的内心感受来结构作品相比,更易于读者对作品的把握,从而强化了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更主要的是,现实主义强调要表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为人们揭示出人应该拥有的未来生活。因而,现实主义创作就具备了一种能够积极地超越已有生活的追求,使作品在真实客观地表现生活的同时,预示了社会发展的某种必然性与规律性,体现出人类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理性高度与思想深度。凡此种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更加深刻全面地表现现实生活并揭示其本质与未来希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但是,其他创作方法也有自己在表现生活方面的优长。如在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方面,显然受心理分析影响的意识流方法就更具优势。在抒发人的情感方面,也许浪漫主义更为强烈突出。因而,如果我们并没有把现实主义规定为19世纪欧洲的创作,就应该积极地借鉴其他创作方法,使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更为丰富多样,以适应现代社会审美变化与时代变革的需求。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开放的,表现出与其他创作方法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因此,当我们今天倡导现实主义的时候,就应该特别注重现实主义与现代审美的适应性,努力使之在坚守既有方法的同时,吸纳其他创作方法中能够为我所用的元素,使现实主义葆有旺盛的创造活力与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