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运城东高铁站,便看到车站广场关帝塑像,虽远远望去,也知其威武,一身铠甲、一把青龙偃月刀、一副飘飘美髯,是关帝站立像的标配。若坐,便离不开一部《春秋》。解州关帝庙也有一尊关羽夜读《春秋》的青铜坐像。曾读一文,言及关公好读《春秋》,乃儒家不折不扣传人,于是便想从《三国演义》中找关公读《春秋》的佐证,不想却在寻找时被告知,《三国演义》并无关公读《春秋》的记录,不免震惊和迷糊。想到好读书如我都会犯这种记忆错误,便觉得有必要把这第二十五回做一个简要回顾。
本回题,“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说的是刘备兵败曹操,投奔了袁绍,留下两位夫人在下邳,由关羽保护。曹操爱护关羽人才,采纳程昱之计,用激将法诱使关羽出城后,这边一干人合而围之,那边曹操率兵攻下下邳。关羽无路可退,只能暂时屯兵土山。第二日天晓欲想攻回下邳时,张辽来劝降,关羽表示宁战死也不从,张辽寥寥数语,说得关羽无言可对。张辽说的有三点:1,你跟刘使君同生共死,现在刘使君才刚刚吃了败战你就死了,倘若刘使君复出你却不在了,岂不是辜负了当初的结义?2,刘使君将两位夫人托付给你,你死了,她们怎么办?3,你文武兼备,还没辅佐刘使君匡扶汉室就这么死了,也只是匹夫之勇,称不得义。确实张辽这三点哪一点都可以阻止关羽莽撞战死。但关羽就是关羽,你张辽有三点,我关羽也有三点,我的三点是:1,我跟刘皇叔结义约好的是匡扶汉室,因此我投降的是汉,不是曹操;2,要好好对待我两位嫂子,柴米油盐、丫鬟奴仆不可少;3,一旦我知道兄长刘皇叔的去向,不管在哪里,我都要找他去。这三条实在相当苛刻,尤其第三条,曹操也被这第三条噎住了,一有刘备信息就走,那我收你云长何用?张辽劝说,关羽对刘备那么好那是因为刘备对他有恩,丞相你要是对关羽比刘备好,关羽对你应该会更好吧。曹操一想,也对,那我就对关羽比刘备好!
怎么好?拨府邸给关公住(关公分一宅为两院,内院归嫂嫂们,关公自居外宅),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小宴三日、大宴五日,送美女十人(关公尽送去服侍嫂嫂们),最关键的送赤兔马给关公,为日后关公离开曹操备足了良驹。曹操为了“乱其君臣之礼”,在携关公回许昌的路上,让关公和二位嫂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我们所熟知的关公夜读《春秋》本该是发生在这里的,不料却竟然无有读书、更无《春秋》一书。赶紧再查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一章,也没有,又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汉纪五十五,就更简单了,只有一段,连曹操如何厚待关羽的细节都没有,更遑论关羽如何处理与嫂嫂们同处一室的难题。由此便有一个疑问想在此提出:究竟在什么时候、在谁的文本中,关公被曹操安排与两位嫂嫂同处一室时他彻夜不眠、秉烛夜读《春秋》,并成为国人的千古记忆?
不到运城,真不知道关公乃运城人。《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这么写到关羽的身世,“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用的是第三人称,客观、冷静,基本不带情感。《三国演义》写关羽,那就活色生香了,它先写涿县素有大志的刘备看到招募讨伐张角贼兵的榜文,慨然长叹,随后被一豹头环眼的好汉厉声叱问,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在这边长叹干嘛?!哈,大名鼎鼎的张飞。刘备忙解释,我本来就是汉室宗亲,看到贼兵作乱,当然想破贼安民,只是力不从心。张飞很高兴,咱哥俩心意相通,那就到店里喝酒商讨商讨。此时关羽入场,先从玄德眼睛看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段描写已成中国古典小说经典,后世也只有《红楼梦》王熙凤出场似可比拟。玄德邀他同坐叩其姓名,这就引出了夫子自道,“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此段自我介绍,把前半生经历点将出来,有情节、有性格、有志向。端的是罗贯中好手笔。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哦哦,揭晓了,原来罗贯中也是晋人呀,这晋人写晋人,真是一枝妙笔,全不掩饰对关公的厚爱。解良,即今日解州,隶属河东,河东,乃今日运城,运城,隶属山西。
一部《三国演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打打杀杀,最后三家归司马,貌似司马家族最后胜出,但时间和历史说,错,关公才是最后的胜者。罗贯中全力塑造出一个近乎完美的关羽形象,每一次关羽的失误都能为他赢得个人形象的加分,如前所述明明是中计贸然杀出下邳,却安排一个张辽苦口婆心劝降,反衬得关公义正词严,比打了胜仗还光荣;华容道放走曹操在旁人罪不可赦,在关羽却又是一个“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的美誉,且还有诸葛亮解围:曹操命不该绝,就把这人情给了关羽吧;败走麦城表面是因为糜芳、傅士仁不提供军粮,实则也是因为此前对此二人放出狠话,冷了他们的心。但罗贯中就有这本事,让关公在遇害前厉声斥骂前来招降的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其痛快淋漓、其威武不屈,又挽回了事实上的败局。对关公的真正豪杰部分,诸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伤,罗贯中自是不惜笔墨,铺垫渲染,尽显关公的英雄气慨!可以说,整部《三国演义》,已为后世历代皇帝追封关羽打下坚实的人物形象基础,在《晋人关羽》一诗中我如此写道——
一个晋人把另一个晋人塑造成神/三国演义的你,大于三国志的你。
有意思的是,同为晋人且百分百老乡的河东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并未给予关羽多少美化,毕竟,《资治通鉴》和《三国志》一样,都是历史笔法,不像《三国演义》是文学笔法,而事实证明,文学笔法更得人心,老百姓难得去读历史,历史自命尊重史实却少有读者,文学多有借题发挥却广受流布,真善美,真总是排第一位,在史实与演义之间,真,却是不讨好,要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我也糊涂了。
任何一个现实中人最后成为神,离不开民间自发的崇仰,和统治阶级的全力加持,尤其后者。自汉代开始,历朝历代有16位皇帝23次为关公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神。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关公的封号已达26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读修崃荣撰写的《关公为什么这样红》读到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清康熙帝到解州关帝庙祭拜关公,一进庙看到关公塑像即扑上去说,二弟,为兄看你来了。俨然把自己当成刘备。关帝信仰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为什么整部《三国演义》唯有关羽享受到被历代皇帝敕封的地位,我以为首字当头就是一个“忠”字,忠于刘备、忠于当时的正统汉室,再加上“义、仁、勇、信”,关羽于是被拣选出来,成为统治阶级所着力塑造的楷模。归根结底,统治阶级需要的是那些能够维护自己统治的伦常纲里,和忠诚不二,孔子如是,关公如是。
而民间对关公的信仰,则更多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上,保平安、保发财,都需要关神助力,从解州关帝祖庙走出的3万多座关帝庙已遍布全球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就有关帝信仰,关羽是唯一获得儒、释、道三家推崇的历史人物。
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泰山一般矗立的一文一武两圣人,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人文符号和精神图腾。他们,一个在山东济宁曲阜,一个在山西运城解州。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