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李军:将个人理想融铸进国家理想
    李军:将个人理想融铸进国家理想
    • 作者:李军 更新时间:2018-08-16 12:09:46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442
    [导读]观电视剧《最美的青春》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年轻人不同的使命。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讲述的便是一个用不屈的意志创造出自然奇迹的壮丽故事。该剧真实再现了塞罕坝造林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精神,通过塑造造林人群像,展现了一个集体携手创造奇迹的壮举。时至今日,这片葱茏的林海,依旧展现了特殊年代里“青年强则国强”的意义。


    上世纪60年代初,为减少京津冀地区的风沙危害,国家指定由林业部和河北省在承德境内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以抵御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南侵。以主人公冯程、覃雪梅等为代表的第一代造林人,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拉开了与自然抗争的序幕。这支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林业大中专毕业生与林业干部职工组成的骨干队伍,在严重风沙、极低气温与食不果腹的自然环境中,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筑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让塞罕坝这片土地,终于不再是满目萧索。


    “治沙”是一场硬仗。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冯程与女友唐琦来到塞罕坝时,迎接他们的不是山明水秀的世外桃源。连亘的荒漠随时都会掀起人生悲怆的狂风,席卷冯程爱人离开的痛楚。在经历了艰难的环境适应后,冯程成为一名编外造林工人,在荒无人烟的塞罕坝上,冯程利用所学的林业知识,独自尝试植树。三年后,在国家号召下,应届毕业生们满怀激情来到塞罕坝,和冯程等老职工们组成一支坚实的队伍,唱响了第一代造林人峥嵘的青春赞歌。


    这是一场完全以人力完成的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造林行动。在承德地区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支持下,主人公们用全部青春与热情,为塞罕坝的建设书写下浓墨重彩的壮美篇章。五十年白驹过隙,从苍茫荒原到林海环绕,若从高山山顶俯视偌大的塞罕坝,那一片又一片的葱郁,依旧能窥探当年慷慨如歌的气势。在那个高歌的年代里,“大爱”情怀贯穿在很多人的生命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是对他们青春奉献的最好诠释。塞罕坝上一望无际的绿荫,彰显了他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与绿色发展的精神。


    爱情在风沙中萌发了。在忘我奋斗的日子里,冯程和覃雪梅结成伉俪,他们的爱情自荒原中相遇写就,经岁月发酵洗礼,最终谱写成一段诠释“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的美好现实演绎。《最美的青春》诠释了忠贞爱情的浪漫,用走出小我、放大格局,将个人情感同时代血脉相连的奉献精神,构筑起一段“只愿君心似我心”般的瑰丽爱情。有道是玫瑰再美,顷刻凋零,但大漠中的胡杨百年挺立。在“我冯程,要把最美的青春献给塞罕坝”的誓言与在那棵具有标志意义的“镇风神树”下,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心愿,让他们的爱情随时间永恒。


    制作方为拍摄当年塞罕坝恶劣的自然环境,先后转场北京、天津、内蒙古、承德等八地取景拍摄。为了剧中的场面呈现得更加逼真,将拍摄外景地直接搭建在沙地上,经历了设备物资运输困难、风沙掩埋机器等艰辛后,演职人员深刻体会到了50年前塞罕坝种树先驱们的生活日常,剧组人员带着更为崇敬的心情,真实而走心地诠释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奉献精神。


    他们拥有最美的青春,一代代年轻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的斗志,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凌云壮志下,青年人担负起国家与时代责任,一次次完成“不可能实现的事”,创造出一段段造福后世的英雄壮举。


    艰苦奋斗的青春最美,将时代与民族责任融入血液里的青春万岁。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