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怀标:江苏泗洪人,早年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九航空学校(1992年并为空军工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空军十二航校(1992年并为空军第六飞行学院),历任保密员、教员、飞行理论教研室主任。曾在《解放军战士》《北京文艺》《山西火花》《解放军报》《空军报》等报刋发表诗歌作品,出版有长篇叙事诗集《我的战友海婴》。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会员。
下笼人
不是飘落的芦花
追逐冷热的风
不是水生的浮游
探秘水底生物的梦
他是下笼人
路在没有路的地方
才配落下他的脚印
江淮大地的路
只流向东海
只有下笼人蹒跚的脚步
晃动千百年凝固的等待
晃动千百年等待的心愿
手中的探铲若一根神经
伴着他
走不出的早晨和黄昏
摆不脱的负累和清贫
拨亮一颗颗晨星
挑飞一朵朵晚霞
大湖旋起的热风
叮人吮血的蚊虫
纠缠不清的葛藤
都不能把他阻挡
两条腿 苇荡的两根钟摆
摇短日子和月影
洞口飘浮的水泡
溅起白色的寒冷
蜇伏的洞穴里
对峙是另一种颤抖
给后人一个断然:
有脚印的地方
不一定有寄托
但付出的脚印
一定会有收获
没有人比夜清醒
当他和一根鳝鱼对视
顷刻 一道闪电
击穿内心的抽搐……
◆卜一赏评 ◆
写生活,写生活中具体的人,诗性的投放自然地撷取诗人在叙事中选取的镜像,在推进和切换中,保持诗的最大意义的传递。诗人包怀标用自己的笔触解剖范畴的典型,把空间和视线聚集于一个艰辛的下笼人,“路在没有路的地方/才配落下他的脚印”,生活的沉重与负累,人物与叙事并进,镜头的精神性在坚韧的苦涩里共振着来自底层的呼吸,诗的抒情被生存的理性压缩,诗中的人物在词语的依托下,背景得到了补充,“江淮大地的路/只流向东海”,连续出现的“路”,每一次的出现都随着诗的推进而一层一层递进,诗歌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陡了起来,诗的深入在节奏的行走中渐渐呈现诗的主题。“蜇伏的洞穴里/对峙是另一种颤抖”,两种生命在这个节点上的“对峙”陡然间使诗充满了力量,诗意的阐发也因为这种状态的出现而繁复了诗的“门”,“由于艺术的诗意创造本质,艺术就在存在者中间打开了一方敞开之地,在此敞开之地的敞开性中,一切存在遂有迥然不同之仪态。”(海德格尔),在打开这扇“门”走向“敞开之地”的过程中,诗人的付出是为了读者的抵达。诗歌的“在地性”前提是创造性,对于具体的人的书写,诗从何来?要求着诗人的本源,从现实的角度到内心的角度,“敞开”的又是世界的角度。下笼人以自己贫弱的物性捕捉大地、河流孕育的神性,万物造化,各归其位,诗人所含隐的寓意不就是下笼人“内心的抽搐”!
(注:收录在《东方作家》公众号chinadfzj并被主编点评的诗歌作品,择优收入《中国100家实力诗人作品赏析》一书,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欢迎投稿,拿出您最好的力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