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人:本名刘兰勇,先后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100余篇(首),出版有个人诗集《守望五月的麦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单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十二月的七里庄(组诗)
12月1日
就要拆迁了
格外怀念那座老房子
草香一样的泥土砌起来
根基与大地相通
夏天不热
冬天不冷
七里庄被请上楼
很体面地过城里人的生活
在一个个方格笼子里
每天去嗅钢筋和水泥的味道
老屋即将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个时代像一缕炊烟
和麻雀一样被消灭殆尽
我也将是
七里庄最后一代农民
12月22日(冬至)
温暖从手指开始
十几度的温差
在这一刻
一节一节
找到了平衡
白昼最短的一天
思念
比什么时候都长
12月23
与城毗邻的七里庄
不再有动人的诗句
寒冷无处不在
最后的村庄
在北风中瑟瑟发抖
12月25
这是一个最寒冷的日子
早已忘却的烤火滋味
雪花纷沓而至
燃起小炉子
点燃千里之外的思念
慢慢咀嚼
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音
这是一个最温暖的日子
被无数羽毛包裹
苹果穿过我们的身体
流水翻越山冈
各自操持自己的生活
一年 就这样过去
12月28
沿着幽幽的那片塘
看到最后一朵荼糜花
沉默的水在黑夜里
一语不发
你说你快要结冰了
在深深的谷底
我守着
黑暗和寒冷
固守最初的承诺
守望千年一次的绝唱
这热情弥漫的诗句
就是为了保持你的温度
就是为了在雪来的时候
不让你冰封
12月31日
注视最后一页日历
那样单薄
像最后的一枚叶子
倔强地
迟迟不落
我不想去撕掉它
这一天容纳了太多
乡愁在很远的地方
点燃蜡烛 举起酒杯
漫天的雪一朵一朵 掩埋我
◆卜一赏评◆
对于沐浴着汉字这个独特文化视域与集合的写作者,谁能绕开乡土之于文字的浸润!典籍覆盖了《春秋》,沙漠湮灭了楼兰,但汉字的墨香、砂砾回响的驼铃却生生不息。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遥远岁月的乡村童年正一步步离我们而去,那个坐在田埂望着一棵玉米发呆的少年只能在回忆里清晰着某一片刻的温馨。诗人睇人将“七里庄”定格为日历上的那枚落叶,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徐徐摊开一滴就要晾干的泪水。存在,是每一个诗人都无法回避的命题,在时间的存在里,诗人将十二月前置,“草香一样的泥土砌起来”的老房子作为诗歌本体的支点,成为物象的势能所揭示的主题进入诗歌的存在,“最后的村庄/在北风中瑟瑟发抖”,一首诗如何在主客交融的语言坏境里回溯本来的形态,“瑟瑟发抖”所展现的不只是即将进城而对未来充满迷茫的“七里庄人”,而是千千万万在文化储备、物资储备还不够充分的最后一代农民的惶恐心态,诗人在叙事的抵达中包含着对民生的忧患,“沿着幽幽的那片塘/看到最后一朵荼糜花/沉默的水在黑夜里/一语不发”,作为诗人心境呈现的感应,“荼糜花”既是意象在这首诗中的串联,又是乡村原点的对接,进而才有“乡愁在很远的地方/点燃蜡烛 举起酒杯/漫天的雪一朵一朵 掩埋我”。在这里,我们自然联想到那些离开“七里庄”而外出的打工者,他们像寒风中的一根根枯草,无助又无奈。年过完了,又要出去寻找工作,打工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却又没有工作。他乡存不下乡愁,有乡愁的故乡又养不活自己,一生漂泊,一生无穷无尽充满对家人的内疚与牵挂。一首诗如何在语言结束后继续成为一首诗?如何在自然万物与内心的纪游中成为彼此?让我们翻过这页日历吧……
(注:收录在《东方作家》公众号chinadfzj并被主编点评的诗歌作品,择优收入《中国100家实力诗人作品赏析》一书,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欢迎投稿,拿出您最好的力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