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曼珊:原名刘冬云,辽宁海城人。有作品发表在《中国诗歌》《齐鲁文学》《中国艺林》《作家园地》《香港诗人》《边城晚报》《新民文化》《雪峰诗刊》《鞍山文艺》《钢都周报》《零度诗刊》《白天鹅》等报刊杂志,曾获抗战七十周年《辽海新诗》诗词征文大赛三等奖。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会员。
吊
那些不能与水为生的日子
那些不能以白赞美的鼓声
那些因掩埋而哭啼的坟茔
那些因永辞而悲恸的叩拜
那漫长的1957年1962年
那位空手返乡的知识分子
那位沉默不语的落魄人
那位游街示众的中年人
那位慈悲为怀的拓丕人
那位最终含笑安眠的老人
我是谁
大雪茫茫,披上庙宇
一座山,停在山间
我在下山的石阶打探回路
他们一一给我指认
告诉我弯曲告诉我半坡之险
及捷径
最后,问我
“我是谁,生在何处”
在此之间,他们说
我越来越有超重的孤儿相
孤儿身
十三种形容
十三味风寒的草药,我只认出了红花
因为它的红,有一丝像黄昏
十三种白,我只认出大雪
因为它的白,像我的第二件孝衫
十三种悲,我最先听出
孩子坟地悲父母的悲
十三种喜,我能最先
辨别母亲面对孩子的喜
十三种光阴,日日为生,我轻易能挑出的
也只能是那缕母亲亲自点燃的炊烟
十三种尘埃,在父母走后
挖出最凉的一层,葬下最终的仪式
十三种朝拜,佛祖在上,请原谅
我只给父母,跪得最深,磕得最深
◆卜一赏评◆
网络的平台化在“事件”的弥漫中越来越疏远思想的联结点,自恋的诗人好像渗漏的容器,词语与事物彼此反讽,悖离着文字的愿景,对于创作,因为公众号的即时性,诗人们不再“憋屈”,再差的文字都能见诸媒体,故而“推敲”变得不合时宜,诗歌的巨石仿佛一块海绵,基础不再承受重压,一个逃债人忽然发现身后没有了追赶者。读女诗人云曼珊发来的这组诗,我想到了时下诗歌的景况,“十三种白,我只认出大雪”,语言的自指首先是诗人境界的自指,诗人从“白”中认出“大雪”,我们能否从尘世驳杂的事物中认出“真”?“在此之间,他们说/我越来越有超重的孤儿相/孤儿身”,诗人用词的胆量让人敬佩,一个“孤儿”,痛感尽出,网络的格子里,我们不就是一个一个的孤儿吗?并且“超重”!“一座山,停在山间”,一个人又能在哪里停下、在哪里家园?沧桑的边塞进入诗人的体内,历史的碾痕摧垮了“那位空手返乡的知识分子”,至此,我们找到了《吊》中的那个人,诗歌得以完成;诗人最终成为那个渗漏容器的修补者!
(注:收录在《东方作家》公众号chinadfzj并被主编点评的诗歌作品,择优收入《中国100家实力诗人作品赏析》一书,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欢迎投稿,拿出您最好的力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