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南浔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耕种、渔猎、生息、繁衍。据镇南马腰洪城村新石器时代的“洪城遗址”考证,该遗址是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奴隶主洪氏的土城遗址,面积达十万平方米,属于马家浜文化。
但那时的南浔,没多少人知道。就说南宋前吧,那时候南浔还没诞生。南浔地处太湖东南的平原水网地带,河网交叉,几无岸路,出门靠船。这些水,不是从太湖来的。太湖是个庞大的蓄水池,西北方江苏境内的水泻入太湖,而太湖南岸的水也泻入太湖。自古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时期,太湖南都是沼泽地,因此,太湖水面在划区时划给了江苏,因为当时的浙江经济滞后,没有能力治理,再说,太湖水患都是由江苏境内山区泻水所致。故如此。
这里的水是从天目山那边来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造成天目山向阳处孕育出东苕溪,天目山背阴处众壑汇出西苕溪,成为杭嘉湖平原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到了湖州分为七十二条小河流,称“溇”,均匀地流入太湖。其中最北一支,也是最大的一支流经南浔。远在吴越之争时,这里就成了吴越两家眼中的“门户”。越以此囤粮蓄军,作为前线的接应。而吴则以此为门户,拒越于姑苏城万仞之遥(按今与苏州的距离,正好折合春秋时的万仞。春秋时一仞相当于五尺六寸至七尺)。
此后,众多商家聚此经商,随后日增,村落渐成规模,因滨溪而居,遂称浔溪。而溪南也聚居商贾,且屋宇林立,气势非凡,遂称南林。到了南宋宁宗朝(1195—1224),南林与浔溪形成了“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商贾如云,屋宇甚密,富甲浙右。淳祐年间经皇上批准,取南林、浔溪两地名之首字,建镇“南浔”。此事在“嘉应庙敕牒碑记”(咸淳六年)均有详尽记载。
既已成一镇乡邻,坝也就没必要存在了。拆坝安桥,桥面仅三块丈步之宽的条石架成。用之今日,安如泰山。用脚迈了迈那桥,果真一步之遥。数步远的西栅,是著名的南浔十景之一的“垂虹夕照”。
这就是所谓交界坝桥开始的南浔建镇历史。
宋朝洪迈所著《夷坚志》就有记载,说:“湖州乌程县浔溪村民徐三者,始兴十五年七月中暴死,四日而苏……”这也是佐证交界坝桥历史的一个例子。
明清两朝的南浔可是全国闻名,海外响亮。特别是苏州人提到南浔,那都是要跷跷大拇指的。因为苏州地面上的主要产业就是丝绸。说起这些丝绸原料的主要来源,都是从南浔那边靠摇橹送过来的。南浔不产丝绸,但南浔向南是个产蚕丝的广阔天地!还是要说到天目山脉。天目山脉经莫干山形成的那个东苕溪、西苕溪,顺势而下向北,贯穿湖州地区,形成庞大的水网系统。而这中间的一个高地,就是南浔。水在南浔镇北抱个团,围着那水中的墩转了转,然后向嘉兴、上海、苏州方向分手而去。这个水墩,被称为分水墩,也是江浙两省分界的自然标志,远在春秋时期,伍子胥就肯定地说,地依势而界。
伍子胥提到的地依势,不得不提到南浔东边一个叫西塘的小镇。
在中国春秋历史上,南浔这个并不算最近的邻居西塘小镇扮过几次角色。
首先是给伍子胥搞了个“吴越分界”。
晋楚争霸。晋国联吴制楚,楚国则联越抗吴,使吴越两国关系更加恶化。
为了实现吞并越国的目的,伍子胥受到阖闾重用时,阖闾就把称霸天下的希望寄托在伍子胥身上。伍子胥当时就告诉他,要想称霸天下,先得家门口安宁。伍子胥说的家门口,依据孙武的战略思想,必须先将越国并入吴国版图,真正成为吴国的一部分,“偏一域而安天下!”为此,阖闾认真细致地听取了伍子胥的想法,大力支持伍子胥的战略策划。
在阖闾的全力支持下,伍子胥废寝忘食地工作,大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后人给予的称谓),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六公里)以北之水直抵苏州,把整个地区的水网全贯通,号称“路路通”“河沟联”!这就为吴国进攻与吞并越国版图后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伍子胥万万没想到,水在吴越两国交界处出现了拒绝前行,逆流回旋,自说自话地朝另一个方向去了。大家都觉得奇怪!
伍子胥亲自前往查看,并用《易经》问卦后,发现这个在《易经》上属于“横亘乾巽”之六的地势,因为人视角的偏差,使倾斜地面在人眼中被看成“斜塘”,造成水流逆偏。伍子胥认为这是“天意不可违”的表现,随即依卦改变了原先计划中的河流方向,将河开浚到吴国边境与百桃城(今天的桃园镇)接壤处连上越国的河流便停止。从此,这个叫“斜塘”的地方就成了“吴根越角”。它位于今天嘉善县城北十公里,现在叫“西塘”。历史上,伍子胥开沟运兵屯于吴越交界,就是指这个地方。
咫尺之遥的越国百桃城(现属江苏,一说是今桐乡市东南的百桃乡),家家种桃,户户栽梨。这里出的一种李子,叫槜李,口味忒好。此时正值桃梨花开,千百亩梨树春月开花,煞是好看。远看去就是一片雪的海洋、粉色的世界。
阖闾决定乘人之危入侵越国,他征求大家的意见。
伍子胥投了赞成票,并且提出了屯兵百桃城附近,利用千百亩桃梨树花作遮蔽,对越国进行短距离突袭。
阖闾与孙武都坚决支持伍子胥的方案。
太宰嚭却否决了。他当时为什么要否决,出于什么心理状态,则无人可知。
太宰嚭,又称伯嚭,楚国名臣伯州犁的孙子。伍子胥虽与伯嚭无私交,因为遭遇相似,同病相怜,毫无顾虑地将他举荐给吴王阖闾。在一次盛大的宫宴上,阖闾若有所思地询问伯嚭:“寡人之国僻远,东滨于海侧。闻说你父亲遭费无极谗害,被楚相子常暴怒残杀。而今投奔来此,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呢?”伯嚭闻此言,泪水一下涌了出来:“听说大王您收留了穷厄亡命的伍子胥,所以,我才不远千里,归命大王。大王您有什么需要我效力的,万死不辞!”吴王阖闾听罢颇为伤叹。
陪宴在场的吴大夫被离洞察这一幕后轻声对伍子胥说:“您以为伯嚭可以信任吗?”
伍子胥坦然以答:“我与伯嚭有相同的怨仇。您没听过民谣《河上歌》所唱的‘同病相怜,同忧相救’吗?就好比惊飞的鸟儿,追逐着聚集到一块儿,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南日而熙,谁能不爱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
被离听罢,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提醒伍子胥说:“您只见其表,不见其内。我看伯嚭为人,鹰视虎步,本性贪佞,专功而擅杀。如果重用他,恐怕您日后定会受到牵累。”伍子胥不以为然。在伍子胥的大力举荐下,阖闾任伯嚭为大夫,与自己共谋国事。
被离的话,日后应验了。
伍子胥现在提出的这个方案,越国是不知道的。
太宰嚭出于对伍子胥的忌妒,以他的认为,如果吴国没有伍子胥,阖闾一定会重用他太宰嚭!现在他与伍子胥共担国事,毕竟是二把手,处处压在伍子胥下面。如果他能当一把手,有职有权,多好啊!就这个私念,他竟然将伍子胥的这个方案偷偷送到了越国。
阖闾与孙武对伍子胥这个方案的评价很高。他们认为,屯兵百桃城外的桃梨园,稍事修整,从这里出发,一天之内可攻下越国数城。
阖闾哪里知道勾践早已在百桃城外的梨园伏好重兵,网张得大大地等待着他的到来。
吴军在百桃城外的梨园前被挡住,他们发现了百步之外梨园里的越兵。
两国一时相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