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是我国一代书画大师,精于白描,尤喜写意人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独到的见解和研究。而《回归古典之美》正是一部范老先生关于中国绘画、书法、诗词的粗略认识的书。
在范老先生眼中,中国画是哲学的、诗兴的、书法的,是源于生命的。说中国画是哲学的,是因为中国画具有中国式哲学的印记。中国的哲学与西方的哲学不同,西方哲学是重逻辑、演绎、具体的东西,而东方哲学则是重经验、感悟、归纳、整体的。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是感性的、主观的东西多一点。反映在中国画上,就是中国画那种神似的意境。比如说画梅花,作为读者,我们一眼就看出画作上是一支梅花,可是细看之下,又会发现,画中梅花的样子与现实差远了,画布上只是用红色的笔墨随意的点了点,可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出这是梅花呢?因为画家能从整体上感悟梅花,抓住了梅花冷傲、坚韧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正符合我们对梅花的主观上的认识。
画面上什么背景都没有,没有天空,没有树干,没有地面,只有无尽的延伸的白,只有从画布的右下方伸展出的一支梅花。范老先生说“知白守黑”,留白就是他画作的一个特点。大面积的留白可以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作画要留白,同样的做事也要留白。我觉得留白有两种意义,一是要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利用背景;一是不要填的太满,要学会舍得,舍得之间,有舍才有得。生活是繁琐的,不要总是把生活堆得太满,要适时的放松,这一次的放松不正是为了下一次的奋斗吗?
对于书法,范老先生认为,书法是自然的、时间的,是一个自足的体系,是学识、修养的外化。有句老话说“字如其人”,确实是这样的,像范老先生的字,就像他的人一样,沉稳、自信、有霸气。文字是人们用来抒发感情的最好的媒介,当我们用心写下这一个个的字符的时候,感情已经悄无声息的注入其中了。书法还是时间的,我们瞬间爆发出的感情最能成就一副好作品。像王羲之的《兰亭序》一样,王羲之在风景优美的兰亭与文人雅士汇聚一堂,志同道合,相谈甚欢,再加上小酒微熏,于是大笔一挥,一副不朽之作诞生了。再如颜真卿的《祭侄文》,更是时间性的典范。当我们得知汶川地震时,悲怆万分,情难自禁,于是颤抖的写下了“祖国万岁”,当我们看完建国60周年大庆时,心情澎湃,激动不已,于是也挥笔写下了“祖国万岁;。试问,这两者之间能一样吗?笔随心动,笔下流淌的文字的源头,正是我们的心。
诗词之美,最美在画卷上,一副好诗词就是一副好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首《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就是用了这么九个名词,为我们展开了一副深秋黄昏的萧索画面,再配上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来让人心中无限悲凉。再说李清照的《点绛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每次读到这里都会禁不住的笑出来,多可爱的女孩子啊。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处让我很是喜欢,那就是童真,童趣。范老先生认为,只有拥有童真童趣的人,才能创造美,才能更好的欣赏美。伟大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童真的一面。曾经看过一本书写启功老先生的书,书里说他家里有很多的毛绒玩具,还附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他戴了一顶青蛙帽子并且开心的笑着,就像大肚弥勒一样。当然了,说童真并不是说幼稚,而是说我们应该持有一颗纯朴的、善良的、毫无杂质的心。很多人都说,这样不行,这样在社会上混不开。可是一人有一人的生活信念,也许这样的我不能赚很多的钱,也不能拥有很大的权势,但是我每一天都很快乐,到老都问心无愧,这不也是一种成就吗?人活一世,是很短暂的,何苦被身外之物所累呢?
在浮华的社会里,我们变的浮躁不堪。可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很久没有体验过的安宁又款款地流入心中,像一汪清泉浇醒我们混沌的头脑。让我们回忆起心灵曾经的呼唤,让我们在浮华的背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