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喜欢读诗写诗,但在艺术成就上始终没有达到一种境界。我常常在想,是源于自己对生活的感知不够深刻,对生命的感悟不够通透,对美学的感应不够通灵,还是语言驾驭、诗意捕捉、情怀展放存在瓶颈?
在与诗歌界的朋友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在参与的各项诗歌活动中,在阅读点评浩如烟海的诗歌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我自己也像这世相中的喧嚣一样,尽是尘土,未见炊烟。只见弥漫,未见沉淀。
的确,诗歌不是怨妇的口水,不是疯子的夜话,不是醉客的狂言,不是达人的浪语。诗歌,是生命的歌谣,是灵魂的剔透,是性灵的抒写,是情怀的张弛,是审美的收放。
在诗的张扬中,最动人的是源自心底的呼唤、面向世界的观照、承接古今的沉吟、凸显个性的风景。在诗的怀爱里,生活、志向、理念与满腔的情怀,定格的时候才知道所有的呈现都是对生命的礼赞!
热爱诗歌,就要有一颗炽情的心。热爱诗歌,就要有一双灵性的眼。热爱诗歌,就要有一片博大的天。热爱诗歌,就需要一点点集聚诗的能量,一步步深入诗意的境界,一点点突破制约的瓶颈。
要突破随性。随性是新诗里的通病。生活中的一点突发的感受,不论节奏感,不论诗意美,信手分行,随意张扬,就成了诗。其实,好的诗歌,虽然有灵性的突发成就,但总体是需要推敲的。即使不像贾岛那样,为了一字而冥思苦想,但也得摒弃那种口水飞扬。
要突破圈子。圈子对于开展诗歌交流是有益的,但过分强调圈子,用圈子界定疏密关系,无疑对诗歌创作与发展极为不利。尤其是新媒体的崛起,给各种圈子创造了画地为牢的极好机会。一些诗歌社团、网络平台,缺乏大格局,用圈子衡定诗人与作品,终究是走不远的。
要突破自我。诗歌张扬个性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自我,势必会显得思维格局太狭隘。我们很多的诗歌只注重个人的视角体验,能够引起共鸣的不多。古诗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而经典不衰,西方著名诗人雪莱、普希金、泰戈尔等的白话诗之所以能够令人喜爱,是源于他们的诗歌突破了自我的世界,是在为时代,为社会,为人类代言。
要突破庸俗。诗歌园地毕竟不是社会的大染缸,它是有审美底线的。至于那些喜欢晒身体,晒器官,晒隐私的诗人,大可不必在这个园子里招摇过市。要晒,在自己的私人圈子晒去吧。真正的有责任的诗人,是会有一分社会责任感与审美底线感的。也正是那些能够突破庸俗的诗才会登上大雅之堂。
要突破功利。期待成名,本无可厚非。但不择手段,就有些功利主义了。当下,不少诗歌爱好者热衷于各种评比,似乎一评比获奖了就是好诗了,得了大奖了就算名诗人了。殊不知,这个奖有多少分量!诗歌,终究是要经得起读者的认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大浪淘沙的沉淀。
要突破禁锢。诗歌,是灵性的语言体现,是思想与情感的神采飞扬。它有风格流派,但不能拘泥于某种风格某种流派。要写出大气、审美、禅悟的诗,就得放大内心的格局,修炼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一步步将自己升华到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用诗的语言抒写悲悯的情怀、展示宇宙的胸襟、捕捉生命的觉悟、闪烁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