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周静华:乡吟(八)——我所认识的天津青年作家段家军
    周静华:乡吟(八)——我所认识的天津青年作家段家军
    • 作者:周静华 更新时间:2017-09-21 04:05:55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69

                               一


     家军是大平原上走出故乡的燕赵儿女,他的散文一直有一个根本的主人公:那就是他的家乡。为他的家乡做传是他散文的根本主题,而对故乡土地的回望,使得他常有不可抑制的疼痛之感。


      沉实厚重的冀中大平原托起家军的远行之足,而面对故乡消失的美好,他则有一种先知先觉般的疼痛与忧伤。


      当然,家军所要写的并不只是对家乡的淡淡的回忆,而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家乡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化。


      在散文《小村之恋》中,家军这样写道:回到小村,在我感到亲切、温暖之余,却另有一番别样的情愫涌上心头,街巷上奔跑的小孩子,他们的父辈曾是我儿时的亲密伙伴,间或听说曾经很亲近的村中某位慈祥的长者永远地见不到了,这些都会令我惆怅若失。朝思暮想的小村似乎已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我。其实,当锃亮的皮鞋不能适应高洼不平的土街时,当费力地用辘轳取水时,我不是也曾在内心深处嫌弃过小村的贫穷么?回到小村,反而觉得离小村更远了。


      家军用娴熟的语言来表达对故乡的思考和认知,他倾听来自故土深处的律动,以散文的方式深度探寻故乡文化中那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全部的赞美与忧伤都来源于对故乡、土地的深情感念。


      毫不夸张的说,家军的散文《小村之恋》有如一部简短质朴的村史,也是重新梳理其成长岁月的往事记忆。这里有家乡的人文地理和风习传统,有不平凡的历史经历和痛楚的记忆,尤其是家乡历经现代化的变迁、家乡的今日之殇。在外的游子回不去家乡,家军写到最为伤情处是难以抹去的乡愁,读来让人感怀不已。


                                     二


     中国的散文描写乡村自然与欧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散文或诗歌颇为不同,欧美关于自然的描写着重的是自然中的人的情感,这些情感要向着关于自然的哲学观念转化。比如像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关于自然的诗,其中就有关于时间的永恒性的诸多思考。


     但在中国,像家军这样的作家,关于乡村的记忆则是个人的亲历往事,直接写乡村中的人和事,动物、劳动、家具等。不是作为局外人从外面看和思考,而是写自己生于斯、长于此的家乡故土,写与自己生命成长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乡村自然世界。


      这样的散文,显得尤其自然,生动而真切。


      家军在他的家乡长到十七岁,少年从军,对家乡的感情和记忆可想而知。他书写乡村往事,这些记忆大都美好亲切,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气息。他写乡野童趣十分生动,那是一群孩子在春夏的野地采摘花果,或在秋天的田野里撒欢奔跑,或在水里河边逞能好斗,或是冬日冻得瑟瑟发抖。


     童年的生活跃然纸上,留下自然淳朴的乡村记忆。


     家军散文写得最为感人处,当然是对故乡自然风光以及充满童趣的劳动生活的回忆,但是,从头至尾内里回旋的还是对现代化的隐忧。作为一个现代人,眷恋家乡往昔的水乡田园,但他尤其看到现代化对乡村的侵蚀,乡村的心灵在慢慢地涣散。


      因而,家军的怀乡散文不只是让人感受乡村、记忆乡村,而且让我们重新思考乡村、思考现代化。他企图穿过现代化的迷雾,为乡村招魂。


                                     三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真情实感,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


    鲁迅先生曾说过“任意而谈,无所顾及”;刘半农先生也曾说过,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我认为,家军正是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够把没有经过任何刻意修饰的每一篇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使其从中感受到自然清新的绝妙之美。

     这种自然清新之美,体现了家军率真、淳朴的个性品质。


    家军的散文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有着对消逝乡村景色的无限眷恋,同时,它也带着我们走进故乡往昔的清新或愁苦的时光。他宽阔的散文视野,来自于对故乡把握的高度。虽然每一篇散文都是面对大地的私语,但他似乎不是站在角落里面对高空发问,相反,是以盘旋在辽阔天空的姿态,静看故乡的日子在枯坐中游走。家军的俯瞰视角和高远立意,以及对故乡的的谦卑和尊重,使得他的散文有了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一回到故乡的土地上,家军的心中就会激荡起阵阵波澜,他的抒情方式充满激情,有着火的热烈,但又不是外露型的,激情内蕴于理智的叙述中,形成了充满张力的文字格调:此刻,我的心弦似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拨响,是啥,一时也说不清楚。时值盛夏的黄昏,夕阳已收敛去了最后一丝威力,天际也露出了一片火红,荷塘边垂柳依旧,而荷叶愈见风姿了,荷叶挤挤挨挨的,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荷花在他们的映衬下更显得超凡脱俗,玉立婷婷,像一群盛装仙子,似乎只要乐声一响,便会翩翩起舞。凉爽的晚风徐徐地吹起一群不知名的雀儿,欢快的归巢,牧归的老牛已在荷塘边低头垂饮。荷塘里的青蛙又在为故乡奏起一曲曲动人的晚歌。眼前荷塘里的那片晚霞,已不再如血,往深处看,是千朵万朵盛开的荷花,那儿是天堂。


    寥寥数语,一幅优美的自然清新的旷野风景画,便跃然纸上。这幅自然清新的画作,是家军规规矩矩地用心画在纸上的,没有刻意的采取渲染手段与技巧,是原始的、自然的、清新的。


    家军文字所经营的一个独特意象,喻指的是人类最后的精神栖息之地,这里充满温暖,没有人世纷争。


    在这心障重重的尘世中“经营尘浮的人生和欲念”,家军感到一种深深的厌倦,渴望冲破世俗纷扰,“贴近万物灵动的心脏,倾听时光的步履”,从而寄托了一种放飞梦想和驰骋心灵的渴望,并期冀肉体在故乡荷塘那醉人的燃烧中获得永远的超脱,而灵魂则回到澄明之境。


                              四


    故乡,需要一生来仔细阅读,这样才能倾听灵魂行走的声音。


    家军在散文这片土地上勤于耕耘,他的散文越写越淡定自然,越写越清俊醇厚。我曾执拗地认为,优秀的作家必定是面向故乡写作,每一篇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朝向故乡的精神扎根。更何况是在燕赵大地——这片已恣意生长出丰硕文学果实的土地上,家军与生俱来便携带一股来自乡野之间的灵气。


    家军的散文不只是擅长写事,也善于写人。他散文中的故事像《从军抒怀》《子牙春早》《叶落无声》等,都有像小说一样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常用的误会巧合的手法,这些故事又大多是通过一个颇有张力的生活细节来结构情节、描绘人物并推动情节的发展,这就使他散文中的故事具有小说戏剧的可读性与吸引力。同时,也通过跨文体写作的方法,扩大和丰富了散文这种文体的艺术空间,这无疑是对散文文体的革新,使散文所有的艺术味道变得多味而耐品。


     家军笔下的人物显示出十足的个性。他写人物,突显人物性格,写得特别传神,而故事又生动曲折,有如精短小说,使得这篇散文趣味横生,意味无穷。


    散文和小说,本来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甚至被称为文学上的并缔莲。


    其实,文学作品的命运或许就在这里。实际上,就算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也不会使所有的人都趋之若鹜。


     家军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他以白马河这块地域为画布,他以赤子的情怀,拿起手中的彩笔,为娘亲素描。他的散文《从军抒怀》中写娘的教子方式就很有韵味:娘很仁厚,乐于助人。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的童年,乃至于改变了我的一生。记得上小学四年级那年,放学刚回家的我,瞅见一个一身褴褛的女人怀里抱着个三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家门口要饭。我走上前去很不耐烦的用手推着她说,去去去,俺家自个都吃不饱,哪有东西给你吃,快走吧,别家去要。娘手里拿着几个鸡蛋和两张饼跑过来,一边把东西递给那母女,一边责备着我。你个小兔崽子,小小的年纪咋学的对人这样,小孩子更要讲个德行,人家是有了难处才登门的。事后,娘还训导我说,做人要与人为善,多帮助和接济那些有难处的人。


     我极喜欢家军的这篇散文,在这篇文字中,我看到自己娘亲的身影,读着,读着,禁不住泪水婆娑。


     家军的散文有着极强的乡土性,他的身上总是交织着多重文化因子,只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写出内涵丰富的作品,才能最终表现这个丰富的时代。


      有喜欢家军的人认为,他的魅力在于他的“自成一家”,他太特别了。


      故乡,是情感的迷宫。


      家军把故土的物象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具体的人与事物经过诗歌般语言的高度浓缩,概括,提纯,最后成为了艺术。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