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70后”作家、批评家以其个性鲜明的文学特征和对现实历史的思考、追问,逐渐成长为当代文学写作的中坚力量,对其作品的关注和研究也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8月13日,由山东文艺出版社主办的“通向经典化之路——‘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出版发布会暨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李宁出席并致辞。白烨、李少君、陈晓明、贺绍俊、陈福民、张柠、何言宏、韩春燕等批评家与“70后”作家、批评家魏微、乔叶、朱文颖、付秀莹、李遇春、李云雷、张莉、饶翔、王世强等,围绕文学写作的共性与特性、“70后”作家的整体特点及其对文学现场的影响等展开对话交流。
吉狄马加认为,“70后”作家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他们成长的环境既能了解到“50后”、“60后”一代人的人生经历,也对之后的全球化、新媒体时代有切身感受。同时,“70后”作家有着相对完整的教育背景和比较全面的文学视野、阅读修养,很多作家、诗人、批评家一开始写作的起点就已很高。把具有代表性的“70后”小说家、诗人、批评家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推出来,无论是对读者、研究者还是对“70后”作家本身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文本意义和文化意义。
作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70后”作家丛书,“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由孟繁华、张清华主编,经过三年多策划与编纂,目前共推出42卷,包括小说集20卷、诗集10卷、批评文集12卷。该书系既是对目前活跃在文坛上的“70后”作家创作成绩的系统梳理,也是一次整体的阶段性总结,全面展示了他们的创作风貌与文学实绩。与会者认为,虽然以代际命名作家群体有一定局限,但这确实是一个有效的研究手段。整体来看,“70后”作家从前辈作家的经验型写作转向知识型写作,他们的文字“精致、优雅、软绵绵”,在内容题材和写作手法上有别于前辈作家,呈现出广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与此同时,作家们普遍强调自己写作的差异性,正如魏微所说,“写作毕竟是个人的事,审美、趣味、价值观都各有不同,使得这代人的写作呈现是多样的,有时甚至是相互抵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