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魏晋文人佯狂避世,寄情药酒。魏晋文人中的陶渊明寄情于酒,在酒中沉迷、陶醉、解脱。陶渊明一生和酒打交道,无时无酒,无酒无诗,酒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探讨陶渊明“意不在酒,寄酒为迹”的生活方式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 酒生活方式
东汉统一政权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到魏晋时代,这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开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当时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压制,社会动荡不稳、政局变幻不定。乱世重武人而轻文士,那些饱读诗书的名士空有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即使是统治者迫切招贤,也不过是为了赢得一个“善待贤士”的好名声。名士本好高谈阔论,却又担心因言获罪,那些为展才华而不得的人,便开始在狂言、狂态、狂行中远离政治,以求以不同于世俗的生活方式来求得解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不同于从前“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的举止,开始选择了叛逆。于是乎,魏晋名士佯狂避世,寄情药酒。这些名士大多好酒,也以酒闻名。《世说新语》有《任诞》一篇,是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侧面,而最能显示“任诞之风”的莫过于饮酒。《任诞》篇共54条,提到饮酒的则有29条,占了一大半【2】【3】。陶渊明和这个时期的人一样,也寄情于酒,在酒中沉迷、陶醉、解脱,他写了大量关于酒的诗。魏晋时期,乃至魏晋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人像陶渊明一样大量创造与酒有关的诗句。
一、“意不在酒,寄酒为迹”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爱喝酒,中国是世界上喝酒人数最多的国家。喝酒,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印在中华民族性格中。魏晋时期,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方农业普遍发达,三吴地区成为著名粮仓。粮食富余,经济发达,给酿酒业带来长足发展劲头【4】。人民南迁,南北文化交融,还出现了许多名酒。魏晋时人好饮酒,怕和当时的名酒出现不无关系。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序言中说到:“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梁太子萧统,在他所编的陶渊明文集中作序,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萧统《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一生和酒打交道,无时无酒,无酒无诗,酒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谈必言酒,交必饮酒
陶渊明不仅喜欢喝酒,还常与别人谈酒。如果招待客人,则一定是“无酒不欢”。
陶渊明有不少关于酒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可以得知陶渊明对酒是充满了绝对的好感的。先从他给他的外公孟嘉写的一篇传记看起,在传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他用非常自豪的语气夸赞他外公“好酣饮,愈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接着他写了一段他外公的上司桓温与他外公孟嘉的对话:“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之:‘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这是说他的外公爱喝酒,能喝酒,而且可以喝出“酒中趣”。这段话既可以说是陶渊明对他外公嗜酒行为的的认同,也是说是陶渊明对自己好酒的写照。传记中还说散大夫罗含写诗赞扬其外公“孟生善酣,不愆其意”。这句话里,把“孟公”改成“陶公”,变成“陶公善酣,不愆其意”,倒是再恰当不过。
再看陶渊明自己对酒的看法,恰和他外公的观点一脉相承。陶渊明爱酒成性,在《时运》中丝毫不掩饰他对酒之爱:“挥兹一觞,陶然自乐”;在他的自传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性嗜酒”,多么豁达的好酒之情!陶渊明对酒的认知更是超越了世人。在这首《连雨独饮》中,看看陶渊明对酒的看法。“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远。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陶渊明喝酒喝出了境界,他不相信了神仙学说。在酒劲中达到“百情运”的境界,人和世间的事物都是受气而生于天地,但唯人有“百情”。要是人可以忘掉情感忘掉自我,就可以达到与万物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就不会觉得天高地远,也不会去追寻飘渺的神仙了。这个时候的陶公更是超脱了凡世;对酒的看法,也超脱了世人。所以他还要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渊明《责子》)
陶渊明有这样的观点,对待他的客人肯定是“无酒不欢”的了。陶渊明不仅常常独饮,还经常拉着街坊邻居,拉拉家常、喝喝小酒。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恬适静谧的田园日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出了他与山野百姓其乐融融的场景。“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拔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想象着这样一个中年人和农民一样弯着腰在田里拔着杂草,一边聊着农事:桑麻啊渐渐长高了,我的土地啊也慢慢增多了;就是担心霜霰啊,那可是真影响收成呢。这时的陶渊明虽然没有饮酒,心却醉了。《移居》之二写道:“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美妙,谁路过陶公的门前就被陶公招来喝酒。一时喝得兴起,甚至忘了时间,这大概就是神仙才过得起的生活吧。
诗人隐居期间交好百姓,却并没有远离官场人物,其间还一直和庞参军、严颜之、丁柴桑、刘遗民等人来往。诗人不疏远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怕是这些朋友可以为他带来酒。陶渊明在隐居期间,不想做官,但还是有些要朋友,劝他改变自己的想法,让他出去做官,陶渊明是不喜欢的,可是只要有酒,陶渊明还是快乐地和他们来往。《晋书·陶潜传》说:“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庞遵等,或有酒邀之。”在《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陶渊明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大清早诗人“倒裳”迎客。诗人能够在早上如此兴奋地去开门,原因估计就是田父与他约好了,这天带酒来看他。陶渊明虽然知道田父会友善地劝其转意;不过只要有酒,先痛快喝了再说。
(二)为酒而生,诗酒交融
陶渊明性嗜酒,生于一个嗜酒的时代,陶的一生是为酒而生的一生。陶渊明那个时代,是个人人喝酒的时代。《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记载,且举几例。“七人长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这说的是“竹林七贤”;刘伶因想喝酒,便骗老婆说要戒掉酒,还要老婆准备酒肉向神灵祈祷戒酒,结果刘伶在妻子准备好酒肉后,“便饮酒进肉,隗然已醉矣”;“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阮籍在为母亲服丧期间,还在晋文王司马昭那饮酒吃肉,司隶何曾认为阮籍不遵孝道,应道流放,“籍饮啖不畷,神色自若”;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5】
阮籍有为求酒而放弃高官而去做步兵营校尉的事。《晋书·阮籍传》记载:“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实际上,陶渊明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文中写了一段话:“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话里说得很清楚,因为家贫不得不出仕以贴家用,然而彭泽县有公田之利,有酿酒之便,便请求到彭泽担任县令。这和阮籍类似。
“但陶渊明最和前人不同的, 是把酒和诗连了起来。即使阮籍, ……也还是酒是酒, 诗是诗,诗中并没有关于饮酒的心境底描写, 但以酒大量地写入诗, 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的, 确以渊明为第一人。在阮嗣宗, 酒只和他的生活发生了关系, 所以饮酒所得的境界也只能见于行为。所以我们只看见了任达。虽然生活还会影响到诗, 但毕竟是间接的。但陶渊明, 却把酒和诗直接联系起来了, 从此酒和文学发生了更密切的关系。饮酒的心境可以用诗表现出来, 所以我们有了‘ 笃意真古, 辞兴婉惬(锤嵘语)’的陶诗。杜甫《可惜》诗云‘ 宽心应是酒, 遣心莫过诗。此意陶潜解, 吾生后汝期。’ 文人与酒的关系, 到陶渊明, 已经几乎是打成一片了。”【6】陶将酒与诗结合,这点怕是阮籍他们无法望其项背了。其实,不要说只是阮籍了,甚至是整个魏晋,在这方面,都没人可以与陶渊明相提并论。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些著名的小故事都是讲的名士们喝酒的事,讲的是一种行为、一种言行,只有陶渊明达到了一种在言行以外,将诗酒融合的新境界。
陶渊明只要有酒就饮,心情好饮酒,心情不好也饮酒。借酒消愁和饮酒取乐往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愁闷喝酒使人高兴起来,高兴时饮酒让人更加高兴。他在《形答影》中说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是说用酒可解忧消愁。《停云》更是直接写他怎么用酒消愁了:“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醒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停云霭霭,时雨蒙蒙。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诗中写道思念亲友而不得,幸亏“我”的樽中装满了酒,“我”可以借酒消愁;幸亏有酒啊幸亏有酒,“我”边喝着酒边怀念你们。描写高兴的句子仅举一例,“放欢一遇,既醉还休”。(陶渊明《酬丁柴桑》)陶醉醺醺地一个劲劝酒:今儿高兴,喝酒喝得兴起,来,乘着今个开心,再来一杯,不醉不归。饮酒可以在酒精的刺激和麻痹下,经过愉悦的饮酒气氛的熏陶影响,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悠然酣畅的境界。陶渊明在《饮酒》十四中说:“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这种境界的极致是品味到了酒中趣,而且还写了酒的极致,这是阮籍等名士只能“望陶兴叹”的了。苏轼在《书东皋子传后》所说的“酣适之味”,说得就是这种境界吧,要是让东坡看到渊明醉酒,定是要大呼过瘾了。“见客举杯徐饮,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荡荡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7】
陶渊明是为酒而生的,他常喝酒,即使“家贫不能常得”(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也在念叨着酒,他的酒中有诗,诗中有酒。杜甫说“ 情忘发兴奇”。所谓“ 情忘” ,即诗人醉后摆脱一切心理束缚,以最自然的方式直接与耳目所及的物象相融汇,而“ 物我齐一”。而所谓发兴奇,正是忘乎一切后,产生大量奇特的想象。诗人在醉酒,忘怀一切的情形下 “窥意象而运斤”,写出的诗具有非常奇特的艺术魅力。那种艺术形象使观者赞叹不已,以为奇迹。这种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有描述“靡靡秋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沉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付……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 一筋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呜。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其二十)“引壶筋以自酌,晒庭柯以怡颜……云无心以出抽,鸟倦飞而知还,景璐上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植。”(《归去来兮辞》)显然,陶渊明诗歌形象诡异,实则来源心异,而心异缘于醉境。醉境幻化出的非常独特的时空、意向特质,使诗人的诗歌幻化出非常奇妙的审美享受。陶渊明的诗歌达到了诗不离酒,酒不远诗,诗酒交融的境界。
二、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酒诗, 借酒抒情, 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影响极其深远。这些影响不仅有对后世诗文写作的影响,更有对后世人格的影响。
(一)对后世诗文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给后世的影响到什么程度,杜甫《可惜》诗说“ 宽心应是酒, 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 吾生后汝期。”杜甫写陶与酒,并表示出了对陶的无比崇拜。白居易在《题浔阳楼》里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的有些诗也竭力模仿陶渊明。【8】杜甫根据陶诗《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写了一首《遭田父泥饮》的诗,其中“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田父邀杜甫喝酒,就是陶诗里的那个意思。李白更是创造了大量酒诗。李白有名的酒诗《月下独酌》里最出名的那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是化用了陶渊明《杂诗》其二中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句子。至宋朝更是研习陶诗风格到了极致,真德秀说:“渊明之作,宜自为一编以附于‘三百篇’、‘楚辞’之后,为诗之根本准则。”,陶诗作为当时作诗的准则,影响可见一斑。苏东坡极爱陶诗,认为“自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皆莫及也”,他不但把陶诗看得比曹植、谢灵运还高,而且把每篇陶诗都“和”了一遍。【8】后世创作的脍炙人口的《酒中八仙歌》也是受陶诗影而来。
(二)对后世人格的影响
陶渊明带给后世的影响,还在于他的人格影响,陶渊明被后世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9】陶渊明坚持归隐二十余年,过着饮酒赋诗生活的生活,他悟出了酒趣诗情,还陶冶了独立的人格。陶对后世生活及人格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林和靖了。林过得是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虽然身体不好,却也照样喝酒不误,“ 花月病怀看酒谱,云萝幽信寄茶经”(《深兴西晚归舟中书事》),“酒病妨开卷,春阴人荷锄”(《小隐自题》)。林和靖不仅学习陶渊明的生活方式,还接受了陶渊明的思想,并把陶渊明的思想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林在其《夏日即事》中这样写道“ 北窗人在羲皇上,时为渊明一起予”。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三、小结
陶渊明为酒而生,以酒入诗,以诗酿酒,陶渊明诗文中诗酒交融的境界后世不能皮及。陶渊明不在乎喝酒的时间,不在乎喝酒的地点,更不在乎喝的是什么酒,他只在意酒带给他的感觉,在酒中寄托忧愁,在酒中忘怀一切,以酒助兴。陶渊明经常自斟自酌,在饮酒的时候感悟人间万物、悟透人间生死。陶渊明的酒和他的诗一样,恬淡静谧,回味无穷。陶渊明的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不过他的诗酒交融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是一样的,他的诗酒中明显地分为了三种不同的境界。陶渊明的诗酒在后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后人效仿他的极多,不过大多不能达到他的境界。看着这些模仿的人,陶渊明说不定正超然世外,“饮酒闲窗”。袁行霈一席话道尽了陶渊明诗歌的精巧、陶诗的影响之大。“陶诗岂是可以效仿的吗?陶诗岂是可以从字面上仿效的吗?仿效陶诗的人这种可以放小的态度就已证明了他们的不自然,而从根本上违背了陶诗”,“陶诗本无所谓匠心,更无所谓技巧,只是一片天极,满纸智慧而已。”【10】本文全篇谈陶渊明与酒,笔者也着实欣赏陶渊明的诗酒,不过尽管“酒可解千愁”,“无酒不成席”,饮的时候还是要量到为止,否则多饮伤身。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留白.魏晋名士:酒气遮掩不住的时代苦闷[N].新华每日电讯,2010-1-8(11).
【3】朱铸禹.《世说新语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李长之.陶渊明传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南朝)刘义庆 着,潘勇注.世说新语[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6】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孔校.苏轼文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周满江,张葆.石林诗话选释[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南朝梁)钟嵘着,韩晶译注.诗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