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徐绍文:回忆儿时捉蝈蝈
    徐绍文:回忆儿时捉蝈蝈
    • 作者:徐绍文 更新时间:2017-07-24 10:11:22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304

    蝈蝈的样子和蚂蚱差不多,但比蚂蚱大得多。它的体色有绿色和紫红色两种,以绿色居多。蝈蝈如同蛐蛐、知了,雄性的喜欢抖动翅膀鸣叫。紫红色的“火蝈蝈”,是弹奏曲子的高手,孩子们最喜欢捕捉它。我儿时不仅喜欢捕捉、观赏蝈蝈,还喜欢听它们鸣唱、逗它们玩乐。每逢盛夏,捉蝈蝈便成了我的快乐事,时常独自或约小伙伴,去屯外的草丛、田野里(多为麦田)捉蝈蝈。回忆起童年捉蝈蝈的情景,至今仍心存美好、充满向往。

    捉蝈蝈之前,孩童们都事先编一个蝈蝈笼。编蝈笼可是一个技术活。得先去麦田里选拔麦秆,要采摘泛青的带麦穗的那一节,还要有粗有细、便于衔接,越长越好。编时,一般先在两三根规格一致的交叉小棒上编出蛛网状的底儿,再用小棒两端接出的麦秸往上编,直至编成呈四六棱的螺旋钉儿状。心灵手巧的孩子能在简单编法的基础上,又会有新的创造:他们能不用小棒做底梁,完全用麦秆编底儿、编帮儿,连三五棱的也能编出来,乃至把它编成几节“楼”,真可谓做工精细、造型美观、令人赏心悦目。如今回想起来,觉得这不是一件简单的玩乐事——它渗透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发明创造!而且这制作里的创造,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几多欢乐,还锻炼发展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

    小时候,我可是个捉蝈蝈的能手。记得有一次,我约几个小伙伴一同去屯外的草丛里捉蝈蝈。我们来到草丛旁,蝈蝈的叫声不绝于耳,一会儿独唱,一会儿合唱,好像在开音乐会。我循声找去,发现一个紫红色的蝈蝈站在高高的蒿子上,正兴致勃勃地叫着,它的叫声好长、好亮、好悦耳。我的心砰砰直跳,心想:要是能捉住它,那该有多好啊!于是,我躬身弯腰、屏息凝视、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从它的背后进行偷袭。近在咫尺了,我一个箭步冲上去,双手猛地一合,就把它扣住了。而后大喊:“我捉着蝈蝈了!”伙伴们赶紧围过来看,那兴奋劲真是溢于言表。我把蝈蝈小心翼翼地放入卷起的裤脚里,直至两个卷起的裤脚不能再装了,才善罢甘休。回到家,我把裤脚里的蝈蝈移入事先编好的蝈蝈笼里,再往笼里放几朵黄瓜、角瓜或窝瓜花,以防蝈蝈饿着;然后将蝈笼挂于屋檐底下嗮太阳。蝈蝈是喜阳的,阳光越烈,天气越热,它们叫得就越欢。它们一叫,我和家人就有了歌听,也能增进几分愉悦的心情。它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百听不厌;赶上中午,如唱吹眠曲,把家人送入甜美的梦乡。

    如今,东北老家种麦子的少了,编蝈笼所用的材料也难找了;加上给庄稼喷施农药,地头草丛沾了光,蝈蝈也少见了。难怪现在的孩子别说捉蝈蝈、编蝈蝈笼,有的还没有亲眼见过蝈蝈呢!尽管蝈蝈属于害虫,但“生产队”那阵子,毕竟给那时的孩子们增添了许多乐趣、见识和收获。至今回味起来,仍是那么的温馨美好,叫人难以忘怀!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