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陈剑晖:原生态呈现与异质化追求——评陈霁的非虚构写作
    陈剑晖:原生态呈现与异质化追求——评陈霁的非虚构写作
    • 作者:陈剑晖 更新时间:2024-08-30 10:55:19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282


    五年前,陈霁带着锅碗瓢盆到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挂职,当年秋天就出版了长篇纪实散文《白马叙事》。但他并未就此止步,继续走向白马部落深处。于是,非虚构文学作品《白马部落》出现在了读者面前。可以说,《白马部落》既是为白马人立传,也是一部独特的、富于异质性的传奇之作。

    陈霁非虚构写作的异质性,首先从他的的题材选择体现出来。白马部落隐藏于岷山深处,虽然被划分为藏族,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他们是古氐人的孑遗,更有人类学机构考证,白马部落是亚洲最古老的部族。陈霁通过第一手的采访,借助非虚构写作的实录手法真实地还原了白马部落的生态环境、文化习俗、生存状态和人物命运。作品17章,写了17个人。其中有旧时代的番官、头人,也有建国后的民兵队长、巫师、医生、歌舞明星、小学校长,等等。他们在中国大开放、大变革和全球化的大潮中,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命运轨迹。各章节既独立成章,又互相勾连,组合在一本书里,就是一张原生态的白马社会的完整拼图。因此,《白马部落》不但是一种原生态的、有生命疼痛的文学记录,而且具有文化历史学上的价值。

    陈霁不仅刻录了一个渐行渐远的部落的背影,还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完整中发现完整,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白马部落如今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一是如何在全球化中保留民族独特性;二是如何在保留民族性的同时获得发展,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这两方面,陈霁都有明确的方向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他意识到“每一个白马人的离去,都是一小块历史的消失”,一方面深入白马部落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尽量还原古老民族的原生态生活;另一方面又为白马的未来命运担忧。在讲述故事,写民族风俗风情,捕捉细节等方面,可以说举重若轻、游刃自如。

    非虚构写作强调真实性,注重作家直接经验的呈现,提倡作家要敢于介入现实和直面各种社会问题。同时,非虚构写作还要求作品要借助一定的故事性来吸引读者。《白马部落》之所以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在于他善于借助故事性,将生活、语言、思想融为一炉。陈霁采取“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互补的方式,既贴近叙述对象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一个人在故事里进进出出》中,作者写了旭瑟休和尼苏的故事。他们一个是讲故事的高手,一个曾经是部落里最漂亮的女人,这样一对男女聚在一起本身就有很多故事。更引起读者兴趣的是,他们的故事是浓缩在一个铁盒子里的。为什么故事会隐藏在铁盒子里?陈霁娓娓道来,其间还穿插进尼苏的美丽、忧伤,尼苏“休”夫的故事以及讲红军的故事等等。他将历史与现实对接,让古老的传说、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新的时代、新的价值观念碰撞,形成了穿越的艺术效果,一种带有浓厚民族气息的“讲故事”的方式。这样就使得作品既古朴粗粝,又生动好读,具体丰满、雅俗共赏。

    非虚构写作会涉及如何看待真实和虚构想象的问题。在这方面,陈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他写每一个人都有扎实的采访调查,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其次,他没有停留在“眼见为实”的层面,而是根据逻辑和感情表达的需要,对材料重新取舍和整合,在真实与想象、非虚构与虚构之间寻找一条合理的路径,同时辅之以思想之光来穿透层层叠叠的表象,以抵达问题的核心。以此为背景,他调动想象和创造力,在“第一现实”的记录中挖掘出“第二现实”的精神意蕴,又通过审美打通了文学和读者的联系,使现实和文学达到一种平衡。通过非虚构这种文学方式,陈霁筑构了一条通向人类的童年,以及人的精神家园的秘密通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