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身体总是不好,一次次的生病卧床,厌烦而焦躁,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这奇妙的东西马上把小爱因斯坦吸引了,从此,他疯狂地爱上了科学,正是因为早期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感受,才刺激了他对物理和其他学科的兴趣,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其实,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的美好设计,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导航仪。孩子们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总会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不仅孩子如此,大人也是一样……
哲人说,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着幻想,对明天充满激情,尽管这些幻想和激情里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些梦想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可每一个人都在憧憬着绚丽的未来,并为着或远或近的“未来”而投入他们全部的信心和努力。
一次,记者去采访杜鲁门的妈妈,他问总统母亲:“请问,您的儿子在哪里?我希望能采访他。”母亲说:“请问,您要采访哪一位?我有两个儿子,如果是做总统的那个,他在白宫;如果是种土豆的那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记者惊愕地问母亲:“您的儿子一个做了总统,另一个却在种土豆,您是怎么想的?”“我有总统这样的儿子,当然十分自豪。”母亲平静地回答:“不过,我的另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无比骄傲,因为他种的土豆又大又好又有营养。”然而,中国现在很多的教育却与孩子的梦想背道而驰,韩梅梅在《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里说,“请聆听现在一线老师的声音吧!很多一线老师都是教育的受害者,上级将自己虚伪的政绩和升学率挂钩,老师压力超大,孩子们则被压在最底层。当下的教育改革,不但要解救孩子们,更要解救老师。有些事情,现在不去做,以后很有可能永远也做不了。不是没时间,就是因为有时间,你才会一拖再拖,放心让它们搁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铺上厚厚的灰尘,而你终将遗忘曾经想要做的事、想要说的话、想要抓住的人。”是呀,想想是蛮可怕的,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的梦想?我时时的为之愕然!
无言的纯洁,始终是那么的天真,往往比任何时候都能打动人心。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母亲凝视着因白血病而垂死的儿子巴柏西,内心充满了悲伤,但她希望儿子能长大成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天,她问儿子:“你有过梦想吗?”“有,我一直希望能成为消防队员。”母亲强忍伤痛:“我来想想办法。”当天,她就来到消防队,找到队长鲍伯,母亲请求帮忙。鲍伯说:“当然可以,我们还会做得更好!你周三把儿子带来,我们会让他当一天的荣誉消防队员。大家一起吃饭,一道出勤,我们还可以帮他订做一套真正的消防制服……”3天后,鲍伯带着儿子,帮他穿上消防制服,护送他从医院的病床到消防车上。巴柏西端坐在车里,鲍伯引领他回到消防队,他仿佛置身于天堂。当天城里有3起火警,巴柏西每次都得出勤。他乘坐不同的消防车和救护车,甚至队长的专座,他还为当地的新闻节目拍录影带。由于美梦成真,巴柏西深深感动,他比医生所预期的多活了3个月……巴柏西的生命是短暂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的生命就变得有价值了。
2001年的《读者》上刊登了张欣老师的一篇文章《老师的忏悔》,现在读起来依然令人感慨和回味,张欣在文章的结尾说,有梦才会有期望,有期望才会有拼搏和激情,守住自己的梦,勇敢地走下去,你才会比别人提前到达成功的彼岸。
孩子的梦想需要呵护和引导,大人的梦想更需要努力和坚持,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一辈子呵护和坚守自己的梦想,并做到永不言弃,那该多好!
(作者简介:黄宏宣,男,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三级创作员,在各类刊物、网站上发表作品千余篇,十多篇散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并出版散文集《我这十年》和长篇小说《深深叹息》)
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大厂区育英路57号)
邮编:210044 电话:1305757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