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光,捧起程冰的作品集——《这里有牧歌》反复研读,如沐乡村春风,如睹春草新绿,如听“世说新语”,如窥历史典故。
此书收录了《诗的诞生》《游吟散记》《田园牧歌》《品读赏谈》四辑文学作品。读《诗的诞生》,领略对爱情、生活的体察和感悟;品读《田园牧歌》,犹如听一曲悠扬牧歌飘逸而至;读《品读赏谈》,可见其鉴赏文学的独特视角;读《游吟散记》,畅神怡性,回味无穷,仿佛自己的身心也随之一道去旅行。
在《游吟散记》中,作者的广览博闻、厚蓄薄发、字斟句酌的写作素养顿然嵌入我的脑海。他的散文,简洁明快,思路开阔,构思如行云流水,情真意切,气度从容,独出机杼。
有台湾学者指出,古人之游,或“远游以求道”;或是“为了寻求生命的解脱”“表达了对生存此世之信任,而欲追求真正的生命。”当代游记的情致正在从单一向多重蜕变,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游记散文更多地将“游”的理念定位于主体的生命思考——“因何而游”,散文表现出淡淡的文化乡愁和生命终将归于何处的询问,如贾平凹的《黄土高原》,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用漂泊的一生在路上找寻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栖息地,从而铸就了当代游记文学的世界高峰。在我看来,程冰写的游记散文却是极具个性的,他不喜拾人牙慧,不趋陈词滥调,总以一种新意、一股清气,一缕晨风,给人喜悦,令人刮目相看。
作者游历了中国历史名城,如北京、龙门、长安、洛阳、西安、开封;饱览了名山秀水,如华山、泰山、黄河......并以其独特的视觉、丰富的意象和真切的情感向读者奉上了这本游吟散记。
作者喜欢用短句(或成语)以排比、顶真的方式描摹景物和意象,如《长安情韵》“两列仪仗队排出,几把迎宾盖张开,古韵长号吹响,红装侍女起舞。”;如《西去龙门》“龙门有石窟,石窟有历史,历史有艺术,艺术有生命,生命有昭示”;再如《万里长城第一关》“硝烟远去,关里关外,高粱扬穗,蜜桃结果,秦皇岛外,风平浪静,鱼帆片片,一派祥和”。作者还善于用短句以对仗的方式抒情,如《西去龙门》“洛水浅唱,从魏晋淌来,向永恒流去;晨风和歌,从唐宋吹来,向无垠荡去。”再如《领略华山》“放眼天地,顿觉天宇之浩瀚;回眸历史,即悟人生之壮丽。”由此可见作者作文遣词造句之讲究,可谓“字斟句灼”,令人击节扼腕,让读者读来朗朗上口,思来意犹未尽。
“形散神不散,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都是散文的显著特征。在写作中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就好比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有助于打开思路,激发灵感,而眼前的景物当是触发抒情的媒。诗人郭沫若笔下的天上街市最为迷人,那里有提着灯笼行走的人儿;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最为和谐,那里有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的老者;苏轼的琼楼玉宇最为华丽庄严,那里有翩翩起舞的婵娟……这无疑是诗人张开了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让其创造意象到达那最美的地方。程冰在《立马黄河》中以“骑在马背,望着黄河东去”作“媒”,联想到“《黄河大合唱》那首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联想到中华民族血泪的一页,战火的一页”抒发了作者的那份“保卫家园,捍卫民族尊严”的家国情怀。
游记散文注重对人文景观的观赏,要能解读出其中的人文内涵、文化特征和历史的沧桑与厚重。程冰在诸篇游记中对于这一点处理得特别极致,如《长安情韵》“西安,长安,见着的是唐诗,飘着的是唐韵”;《呼吸洛阳》“在洛阳,我还呼吸到历史流溢的色彩,那就是‘唐三彩’”;《壮哉秦俑》“面对这些兵马俑,我陷入沉思。追忆我们的先人,先人的血泪,先人的智慧......”这些历史名城的人文底蕴一一跃于纸上。
程冰的游记散文,将记事、抒情、议论巧妙地融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发散力,引人遐想,且颇具感染力,特别是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恰当评论。如《西去龙门》中,听到对武则天佛像的异说,作者评说道:“她真是一个多事的女人,到今天,在这里,还招惹游人纷争这真伪。”我认为评论得尚为恰当。
游记之吸引人处,一方面是奇景幻境,自然风物给带来的感官愉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则是游览者从中体悟到的感触,不仅是用眼耳去看去听,更要用心去体会,思维的触角要能由表及里渗透、穿透。“用心去游览”才能让美更美。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物我产生惺惺相惜之情,才算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贯通大小周天,知景三味。从程冰的游记散文中,我领略了祖国历史名城的风韵,感受到了名山秀水的洁净明亮,也感悟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同时也领教到了其作文造句遣词的精妙。阅后,我的身心也跟随着这些游吟散记去了一趟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