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分,石榴花红,枇杷挂黄,故乡小镇的老街早晨,依然是朦朦的宁静与温馨。在离端午节还有两三天时,家乡小镇的家庭主妇便开始忙碌起来,她们把淘净的糯米倒入瓦钵头,掺入一碗洗净的红豆,用筷子搅拌均匀。接着把浸泡了两三天的新鲜粽叶从瓦盆里捞起来,剪去稍尖与头端的檐口,用清水汏清爽晾干,然后一沓沓地放在干净的搪瓷脸盆内,然后,敞开大门,在客厅中央放两张方凳,在上面放一个大大的藤萝匾,把包粽子的瓦钵头、脸盆、苎麻都放在藤萝匾内,四周摆上四五张骨牌凳,这时候,家中的主妇、婆婆、女儿也就坐在骨牌凳上,欢快紧张的包粽子就开始了。老街的各家各户不约而同的摆起了包粽阵,平时安静的老街,这个时候开始热闹起来,活跃的小姑娘、小男孩从这一家,跑到另一家,从自家穿到街对面的人家,比一比哪个包的快,瞧一瞧哪个包的好,笑语欢声,打闹骂俏,声声不息。
两三个小时过去了,看着不断垒起的满满两三脸盆裹好的粽子,包粽子的女士们一个个露出了欣喜快乐的笑容。粽子有多种多样,味道有糯米粽、赤豆粽、蜜枣粽等,样式有独角粽,外观像老婆婆的小脚,还有四角粽,三角棕,六角粽,八角棕,沁发着碧绿的润湿,像一个个光亮鲜艳的翡翠艺术品,让人赞叹不已。
人们在炉灶上架起铁锅,先往锅里放满了生青的粽子,再放入一个个洗得干干净净的鸡蛋、鸭蛋,咸鸭蛋,直到铁锅放得满满囤囤,就开始往铁锅里注满清水,水面要覆满粽子,和粽子齐平,然后盖上杉木锅盖,锅盖四周用干净的抹布严严实实地密封起来,以防跑冒漏气。这个时候,家人们才开始点燃柴火,熊熊柴火在炉膛里燃烧起来,火舌舔卷着黝黑的锅底,铁锅上的杉木锅盖四周开始冒出袅袅热气,慢慢地锅盖下的铁锅里发出咕嘟咕嘟水烧得滚开的声音。
这个时候,灶膛里的灶火仍然要保持,只是没有刚才的猛烈,只要保持文火就好了。一缕缕煮熟的粽子热气,带着清香,缓缓冒出家家户户的门窗,老街长巷里弥漫着袅袅诱人口味大开的喷喷棕香,调皮的小伙伴从一家家的门前走过,他们可以从每一家的棕香里分辨出赤豆粽的味道,纯糯米粽的味道,蜜枣粽的味道,甚至鲜肉粽、咸肉粽、蛋黄粽的味道,清清棕香伴随着他们的笑声,兴高采烈地从长街这一头,闻到那一头,有趣极了。
第二天早晨,老街上学的孩子们早饭是新鲜的滚热的粽子。将粽子剥开粽叶后,里面是雪白糍软的糯粽,用馨甜的绵白糖蘸着吃,香甜可口。上学的时候,有的孩子胸口挂了一个沉甸甸的编织精巧的小网袋,网袋用彩色丝线结成,网袋里装着一个煮熟的鸡蛋、一个煮熟的咸鸭蛋,还有一小包沉香。小伙伴蹦蹦跳跳地上学去了。有的人家还给小孩子挂香袋,穿老虎衣裳、老虎兜肚,在家家户户的门上插上菖蒲、艾草风俗,以驱邪除毒。
早饭吃粽子,中饭和晚上得饭桌上则有雄黄酒、黄鱼、红烧鲫鱼、烧苋菜、炒蚕豆、炝虾子、咸鸭蛋、炒苋莱、烧黄鱼、红烧肉、雄黄酒等时令新鲜美味佳肴,俗称端午十二红。人们在吃粽子的时候,经常有人问起吃粽子的来由,家中的长辈就会娓娓说起爱国诗人屈原,追溯楚国的宰相屈原的爱国情怀,讲述楚国人民驾船寻找屈原,将装入糯米的青竹筒抛入江中,以防江鱼吞噬屈原的身体。
端午最热闹的莫过于观看龙舟比赛了,一镇的人们都倾巢而出,拥挤在运河边上观看龙舟竞赛,当一声发令枪响,十几条龙舟争先恐后地划向终点时,两岸的人们加油的呼声此起彼落,龙舟上的鼓声擂响河面,激人心弦,龙舟上的勇士一个个精神抖擞,滑起的木桨如同飞轮一般,只把河水拨弄成一道道腾起的浪花,峰涌着龙舟急速前进。直到领先的龙舟越过终点,获得奖品—一只活蹦乱跳的鸭子,人们的掌声笑声达到了高潮,龙舟竞赛才落下最后的帷幕,两岸观看的人们才依依不舍离开,一路上议论纷纷,评点龙舟竞赛的特色,一直到晚餐甚至两三天后都是人们口头上的话题。
每年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是初的的意思,古人将“五”与“午”通用,端午亦为端五。农历的五月称午月,午时为阳时,所以端午也称端阳节。唐朝诗人文秀有《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看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朝诗人许文通有《端阳采撷》云,“玉粽袭香千航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千年以来,华夏九州的中华同胞纪念诗人屈原,颂扬爱国主义诗人的情坏,代代相传,辈辈传承,行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风俗今天已经广泛流传到韩国朝鲜,流传到东南亚,流传到世界各地,这是一种是什么样的神奇力量,竟然跨越国界,穿越千山万水,飘过海洋天空,播撒到世界各地。
我们感叹端午节的遥远古老,憧憬屈原诗人爱国情操,品读屈原诗人的浪漫诗篇,我们崇敬传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更敬仰中华民族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威力无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