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认知世界里,鲁迅就如烟雾一样渺茫、朦胧、可望不可及,从来不曾真正地、彻底地读懂他。就像太在乎一件东西而不敢轻易触碰一样,我一直都不敢轻易地走近他,也不能透彻地理解他高深的思想和伟大的精神,害怕我的浅薄与无知亵渎了他的伟大。
捧着《朝花夕拾》读了再读,心里涌动着异样的感动。除却那些专家所挖掘的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革命意义与战斗精神,我看到的是一个别样的鲁迅——一个有血有肉、天真烂漫的平凡人。
曾经,他只一个天真无知的孩童。他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之类的图画书;他盼望着“迎神赛会”之类的节日,为那“活无常”着迷;他无言的反抗着父亲的专制。他也曾无知的任由可恶的衍太太摆布;他也曾因怜惜一直隐鼠而引咎于猫和长妈妈;他也曾厌恶死板、乏味、枯燥的“三味书屋”向往自由自在的百草园。
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为了父亲的病,小小年纪的他和庸医周旋了两整年,拼了命的搜寻千奇百怪的药引,进而立志学医救赎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事过多年,他还在为自己因受衍太太的蛊惑而是父亲不能安静的死去而自责。
他是一个感恩的学生。多年以后,他还能够清楚地忆及恩师藤野先生的相貌——“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和他“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他也忘不了老师为自己修改讲义和解剖图的情形,甚至保存收藏了当年的讲义。对于藤野先生,他始终怀有想念与感激,正是那份想念与感激给他无穷的力量鼓励他勇敢前行。
他是一个忠实的朋友。他忘不了与范爱龙交往的点点滴滴。在自身难保的时候他毅然记挂着自己的挚友,为他的死深感惋惜却又爱莫能助。
他也有过徘徊却又不甘堕落的青年时代。他始终追求进步,追求一种别样的人生。因不满S城的生活现状,他毅然勇敢地去“寻别样一类人”。南京水师学堂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让他失望,于是他又选择了矿路学堂,这里的环境虽有所改善但未能彻底改变腐朽的本质。此时他陷入了“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困惑。他又果断的迈进了留学的行列。当意识到救中国必须改变人民思想的时候,他毅然决心弃医从文。从此,他就在踏上了以文为武器的革命道路。
这就是别样的鲁迅,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天真烂漫、徘徊不前......动荡的时代却使他不得不把自己塑造成冷静的革命现实主义者。试想,他不是处在动荡的旧中国,那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