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地球脉动2》:有一个场景你见所未见
    《地球脉动2》:有一个场景你见所未见
    • 作者:苏往 更新时间:2017-02-13 10:29:21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38


    冬夜里,北京西单商业街道路两旁是乌鸦的领地。可我总是行色匆匆,这么多年都没有留意过。直到有一年,有座大厦侧面的巨幅屏幕上正在播放旅游广告,明亮的画面衬出了数只肥硕的鸟,夜一样的漆黑,像在“俯瞰”画面上的桂林山水。那是停在路灯上的乌鸦。抬头看,这才发现从大厦楼顶到路灯罩子,再到行道树枝头,密密麻麻,有上千只,甚至更多。

    后来我确定,年复一年,这些乌鸦在冬天常驻西单。我曾想过,会不会有人拍它们的故事。除了家畜和宠物外,和人类一样在城市里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们,怎样将钢筋混凝土丛林化用为适应它们繁衍生息的栖息地?英国国家电视台(BBC)2016年年末播出的《地球脉动2》用了一集来拍这个别致的主题。

    这部纪录片共6集,最后一集《城市》也许不是最出彩,但给我的印象却最深刻的。

    12月的罗马,夜幕降临时,数百万只欧椋鸟从郊外飞回罗马城里过夜。解说词悠然道:“城市的气温通常比郊区略高几度,有一种动物充分利用了这额外的温暖”,“它们在郊外摄食后,晚上回到暖和的城市里”。

    看到这里,我猜测在大陆这一侧的北京,乌鸦是出于同样的考虑选择了晚上的落脚地,人流熙熙攘攘,高楼摩肩接踵并且灯火通明到深夜的商业街,应是比周边区域更暖和、更避风,亮晶晶的广告屏也招乌鸦的喜欢。

    除了西单,北京城里还有多处乌鸦的“集散地”。可是,那么多有关北京的故事片或者纪录片,只看到鸽群飞过、鸽哨响起,却没有谁运用过或者对准过这群数目庞大的“常住居民”。同样地,在《城市》这一集里,从纽约的摩天大楼上俯冲而下捕食的游隼,和华尔街精英一样,都是曼哈顿的“常住居民”。然而,好莱坞毁灭过无数次纽约,空镜头不知道多少次扫过建筑的玻璃幕墙,在自然纪录片里冲下山崖的猛禽也是“套路”了,但是在这之前,似乎没见什么人拍过这些长居曼哈顿的游隼。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脉动2》在主流评分网站上拿到了9.7到9.9的分数,而其他片子没有。

    与故事片相比,自然纪录片其实更难出新。哈利·波特系列的“番外篇”《神奇动物在哪里》前段时间在大银幕上很是火了一把。俗语曰,画鬼容易画人难。作者大开脑洞,各种魔法动物信手拈来、批量生产,要多少有多少,要多神奇有多神奇。而大自然早已在那里了,拍狮子总是狩猎或者育幼,拍雪豹总是雪中巡山逮岩羊,拍棕熊就是捕鱼吃蜂蜜,一而再再而三,自然纪录片“撞梗”是寻常事,后来者又如何出彩呢?

    工业革命以降,自然最大的变数就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人类对动物领地的破坏,已拍过太多。这次是反过来了,《地球脉动2》将镜头对准那些在人的地盘上找到新领地的动物种群。在《城市》这一集,故事主要在菜市场里以抢劫度日的印度长尾叶猴、纽约曼哈顿上空俯冲而下的游隼、 游荡在孟买城市边缘的豹之间切换。

    谁能想到,世界上游隼巢穴最密集的地方,竟然是纽约这座国际大都市。高耸入云的建筑上有许多平台可供筑巢,高度足够它们乘风飞翔。这里的风被摩天大楼阻挡后,会向上偏转,烈日下大面积混凝土散发的热量形成上升的热气流,这两点都让游隼飞得更高、更轻松。在城市的地面上,食物也是充足的,比如广场上的鸽子。

    “出新”是《地球脉动2》最突出的过人之处。其新意不仅仅体现在电视纪录片中首度采用4K技术——其画面与银幕上的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也不仅仅是拍了动物纪录片很少关注的城市,即使是已经拍滥了的草原和森林,也努力呈现给观众“见所未见”的视觉大餐。准确地说,片中大部分场景都很新鲜,即使是熟悉的动物也被挖出了“新料”。

    《地球脉动2》的制作人兼解说人大卫·爱登堡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在《地球脉动2》的开头,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乘坐蓝色的热气球出镜,在白色的雪山群峰上空开始解说。

    1952年,爱登堡在BBC电视分部的脱口秀节目里谋了个职位。1954年,他和同事制作了《动物园探奇》,远赴非洲和印度尼西亚拍摄野生动物。这部纪录片是自然纪录片的一座里程碑。从此,BBC有了自然历史项目,摄影团队得以走出演播厅,去往全球各地拍摄各种各样鲜活的野生动物画面。

    《地球脉动》是爱登堡晚年的翘楚之作,一共11集,展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野生动物,仅仅是水域,就以《淡水》《浅海》《深海》3集来分别展示,第一集《从南极到北极》是后面10集的集萃,从名字也能看出这部纪录片把动物界“一网打尽”的野心了。

    如今,90岁高龄的爱登堡像60多年前一样,带领观众探寻自然界未知的角落。有人说,第二部包含的地理环境不全面,同时承认这是因为只有6集,心有不舍没看够。在带你万水千山都看遍之后,这次不用包罗万象,只要给你看一点你以前没看过的——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地球脉动2》,我会这么说。所以,爱登堡和他的团队舍弃了地球广袤的水域,只选取了点缀其中的《岛屿》。

    第一集《岛屿》应是6集里华彩篇章最多的一集。苦苦守候惟一伴侣的信天翁,巨大的科莫多龙打群架,因为与世隔绝在圣诞岛上混到没天敌的红蟹,生活在荆棘树林里的冕狐猴……即使在自然纪录片里看过太多的猴子和螃蟹,终生都要在荆棘枝头跳跃觅食的猴子与大批死于蚂蚁攻击、眼看着要被自然淘汰的螃蟹仍然会让你惊奇。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熟悉的动物爆出的“新料”。这里以第二集《山脉》为例。

    鹰击长空只道是寻常了,可是谁近距离围观过几只金雕站在雪地上扑腾着巨大的翅膀“大打出手”呢。拍摄日志显示,这是摄影师蹲守在伪装过的小棚子守候良久拍到的画面。

    春回大地,母熊从冬眠中醒来,带着小熊慢慢走下冰雪覆盖的大山。这在第一部里是很震撼的场景,而且棕熊和北极熊各有戏份。可是,第二部里几只下山后蹭树褪毛,好像在进行滑稽表演的棕熊,还是显示了它们此前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第一部中,雪豹这种占山为王的捕食者,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孤独。而这一部里,一对母女加上两只来犯的雄豹子“同框”出镜的镜头,是尤为珍贵的。

    更难得的是,一个月后远程摄像机记录到了雪豹母女历劫后的新生。受伤的雌豹看上去已经伤愈但形单影只,她离开后一个小时,摄像机再次被触动,我们看到了她的女儿在同一个地点走过,已经长大的“她大概很难再与母亲相逢了,她们会通过岩石上彼此留下的信息,时不时间接地团聚”。

    在这样一种在雪域高山上离群索居、难以拍到的珍稀动物身上,找到如此具备起承转合,有留白、有余韵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肯下苦功。摄制团队前期不知道掌握了多少素材,才最后选出这最有故事性的一小段。

    《地球脉动2》的整个团队历时2089个拍摄日、117趟摄制之旅,走访了40个国家,然而,加上每集片尾拍摄花絮,其总时长也只有6小时。第一部和其他片子路数一致,主要是介绍动物的习性,是在科普之余,自然的力与美间或会心一击,而第二部则力求每一种动物简短的出场,都要足够打动人。

    在下了苦功,占据了尽量多的素材后,还有两个要点。一是态度严谨。在《丛林》一集里,摄制组花了大量力气在南美去寻找一种淡水豚,河水太过浑浊,水下画面不够理想,尽管拍得很辛苦,也终被弃用,在正片里只有区区数十秒河面上的俯拍镜头。

    二是适度的叙事技巧。《地球脉动2》用得最多的是设置悬疑,整部纪录片就像是一部由动物“主演”的速写喜剧,戏剧性十足。比如,先层层铺垫雨林里的蜥蜴如何被追得走投无路,再展示它张开翅膀滑翔而去。再比如,看到雪豹妈妈在远程摄像机前走过,观众自然会期待女儿的出现。而这些拟人化的处理,是建立在严格而客观地选择素材基础上的,是带人去读懂野生动物,而不是反过来由人来摆弄动物。反例是陆川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尽管是用真实素材拼接的故事,也不能用一具长得明显不一样的尸体来说雪豹达娃死了啊,达娃不长那样啊。已经是准故事片了,给做个后期特效改改也行啊。

    你以为自然已经让你惊奇一千次了,它还可以让你惊奇一千零一次。这是两部《地球脉动》真正的动人之处。其实现实生活也一样,从来缺少的都只是一双敬畏的眼睛。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