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张艾茵:2016我的阅读:虚实之间
    张艾茵:2016我的阅读:虚实之间
    • 作者:张艾茵 更新时间:2017-01-11 10:18:01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639



    读书这件小事极其廉价又无比奢华。把藏书、读书作为生活的日常,算来也近20年,如若说从未倦怠不免虚伪,也会因为工作的忙碌、生活的动荡无心阅读,但是并不曾将它视之为任务而强求,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渴望自然会回归,这可能就是图书特有的魅力。同样,随着阅读的不断积累,总会对一些类型渐生疲倦,比如读了太多故事就会渴望智识的增长,动用了许多思想就想沉浸于纯粹的感动,于是,虚构与非虚构的交替成为近年来阅读的方向,当然,始终不变的是对专题性阅读的执念,关乎一位作家或者一些领域。而2016年就是这些状态的种种延续,其中较为遗憾的是有段时间缺少静心,没有完成部分阅读计划,比如停滞的大部头(《2666》与《耶路撒冷三千年》),不过,仔细梳理和回顾也发现了一些意外收获,特别是在作家传记方面,颇多感慨。

    近些年来偶读传记,大多沉浸于人物生平事迹、文坛趣事、历史掌故、逸闻八卦中,不过真假虚实因为隔着时空委实难辨,比如两年前浙大引进的法国知名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书写雨果、巴尔扎克等一系列大师的作品,虽然读得酣畅淋漓却始终有距离感,倒是今年几位20世纪的作家读来异常亲切,一则因为皆是自传,二来源自对他们作品的熟知,所以阅读时也就下潜得更深。

    首先要提到的必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马尔克斯,他在惟一的未竟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埋下了破译自己文学作品的密码,如果你与我一样熟悉他的小说,就会在这趟寻迹之旅中发现无穷的魅力,也会发现《百年孤独》里的魔幻不过是现实的投影,那个4岁时就满嘴胡言乱语的马尔克斯注定要成为不朽的作家,谁也拦不住。

    如果说马尔克斯代表了自然天成,那么奈保尔必然是潜心磨砺,他的出生和际遇早已预演了疏离,他的作品因为缺乏温度而遭到冷遇,不过却深得我心,我读遍他的冷漠,直到在这本他年过半百时写下的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里,首次感受到了坦承,只有读懂他深陷于殖民身份泥沼里的挣扎,才能理解他文字背后的无奈。

    与之相反,贴上了畅销作家标签的村上春树有着另一种尴尬,那种在文学地位上的模棱两可一直成为他人的口实,于是,务实的摩羯君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自传里开诚布公地谈起了他的写作,他对文学奖项的态度——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读者。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学奖、勋章或者善意的书评,都比不上自掏腰包买我的书的读者更有实质意义。此时才猛然发现,原来村上春树也到了写自传的年龄了啊,仿佛30岁左右才开始写作,伴随许多读者走过青春时光的村上春树,一直还定格在大叔的阶段,不觉时光已匆匆。

    而另一位在我心中停留不变的作家是帕慕克,2008年他来华时,顶着烈日跑去签售会,只是因为喜欢“呼愁”里的共鸣。时隔8年读他的新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依然还是那个深陷于东西方文明夹缝中,为书写故乡而忧郁的灵魂。老实说,帕慕克的格局不算大,但是我始终热爱他文字里的炙热与惆怅,还有对伊斯坦布尔的城殇。

    同样以东西方元素为主题的鲁西迪有着与帕慕克截然不同的文学追求,他那惊人的想象力和勇气在东方作家里实属难得一遇。2015年,《午夜之子》成为我年度书单里的文学最佳,2016年自然不会错过他的另一本新作《佛罗伦萨的神女》,这次作家的笔端倒是柔软了不少,也许是由于故事取材于历史而隐匿了些许锐气,也许是遭遇追杀后变得谨慎内敛了许多,总之,在这本横跨亚欧(从赫赫有名的莫卧儿王朝到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的神话故事里,鲁西迪以魔幻的笔调将东西方文化、信仰、政治上的冲撞含蓄地融于对爱情的执念上,打造了人人为之疯癫的黑眼睛公主,也借由她的魔力和消亡重新定义历史——人类的诅咒并不是我们彼此之间有很大的不同,而是太相似了。

    对宗教的质疑正是鲁西迪饱受争议的所在,事实上,2016年我阅读的第一本书也正好与之有关,只是它的关键词是戏谑。来自塞尔维亚作家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分为阳本和阴本,源自于故事里图书的不同持有者,并延展到现实中。据说两者的差别极其细微,我仅仅读过阳本。这是一本在文体结构上极为新奇的作品,它以辞典的形式重塑了神秘的哈扎尔民族的历史,动用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古犹太教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视野,以存在见证不存在,书写民族传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能从那些不真实里读出极度的真实。

    说到真实,似乎光影优胜于文字。长久以来,电影的受众群体一直大于阅读,把文字改编成影视自然成为了常态,今年不得不提的是李安电影《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的原著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李安首次尝试了一种全新的影像技术——沉浸式数字化,这点恰恰得益于原著小说的独特之处。本·方登的故事灵感来自于感恩节时在电视上看到的一幕荒诞影像,并把它扩写成了这部带有反战和反讽意味的作品。小说本身的文字就极具影像感,带有虚实的辩证色彩以及时代的共鸣性,为超现实体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文字真的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它不仅能够传递光影,还能演奏音乐,诗歌的韵律自不言说,即使在小说里也会存在着一种情绪的节奏,2014年初遇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便陷入他愤懑的激荡中,对于一泻千里的文字,如若价值体系相似的话,就毫无抵抗力,阅读的过程仿佛在聆听一首或慷慨激昂、或幽怨缠绵的乐曲。今年翻捡出塞利纳的《茫茫黑夜漫游》(又名《长夜行》),阅读时完全被带入到主人公那诉说着人生虚无与挣扎的绵密絮语中,在深沉的情绪中喘不过气却又痛快淋漓。后来机缘巧合又读了塞利纳传记作家弗朗索瓦·齐博的处女作《去他的戒律》,在文风上传承了塞利纳的风骨,只是行文时节制了很多。如若用音乐比喻,就好比交响曲和协奏曲,本质相似,但是又各有千秋。

    各有千秋的还有虚构和非虚构作品,我喜欢前者中的故事性牵引,不过一口气读了太多小说也会心生烦腻,此时就会挑几本非虚构作品来调剂,这其中尤其喜爱人文社科和历史读物,由于去年读过《大灭绝时代》甚是震撼,今年顺藤找来了口碑佳作《枪炮、病菌与钢铁》,可能预期太高,反而较为失望,书中涉猎的知识不多,过于冗余的行文也削弱了文本的力量。而前年读过《航海图的世界史》后发现以地理学的视角讲述世界史真是别有一番精彩,于是今年挑战了极具学术性的《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该书信息量非常庞杂,它挑选了12幅地图为切入点,从地图学始祖托勒密到开启电子地图的谷歌时代,由地图的演变揭示历史的进程,其中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确实博学而宏大,值得细细品读。

    有些书需要仔细研读,有些书会念念不忘,其中《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算得上我2016年阅读中的印象佳作。在此之前,关于北欧,我了解的信息真的太少,也太泛泛,而这本风趣幽默的来自英国作家迈克尔·布斯的人文之作既亲切可爱又视野独到,它让我分清了丹麦、冰岛、挪威、芬兰、瑞典的人文差异,也让我见识到了幸福国度的真相——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仔细想来去年我喜爱的行走三部曲和今年的北欧揭秘皆来自英国作家,果然没落贵族的傲娇与辛辣总是深得我心。

    回顾2016年,不是一个阅读量增长的年份,但是精挑细选下反而有了更深的记忆,比如情感细腻的《思家小馆的晚餐》、脑洞大开的《金色梦乡》、科幻与恐怖完美结合的《克苏鲁神话》、期盼已久的略萨的《利图马在安第斯山》等不及一一细说,不过,既然阅读无止境,留待以后又何妨,你读过的书,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模糊了情节,但是它终将成为你的养料,供养你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