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地域有一地域之文学。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地域的产物。恰如《诗经》与《楚辞》,前者传达出北方地域尚实文化的特点,后者则传达出南方民族崇巫的地域风貌。这种现象,就拿陕西文学三大家的文学风格比,也可说明这一点。譬如贾平凹的风格偏于性灵,比较轻巧,活泼浪漫,文风温柔,这大概也与其秉受陕南阴柔文化的滋养有关,而陈忠实则沉稳厚重,稳健含蓄,深谋远虑,藏巧露拙,其风格自然与关中政治王权斗争文化有关,而路遥则代表了陕北大汉顽强奋斗、不畏艰难困苦的开拓精神,风格昂扬,意绪激荡。
渭河是流经陕西境内的一条重要的河流,同泾河一道,是关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成语“泾渭分明”便是对这两条河流的形象描述。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由陕西省潼关汇入黄河。渭河全长787公里,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这条河流所经之处,便是一马平川的渭河平原,渭河平原古今都为关中富庶之地、粮米之仓。像渭南、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更是古今政治文化的首善之区。人口众多,经贸繁荣,文化积淀深厚。渭北,虽也属于关中之辖,然而因其多山、多沟壑、干旱等自然条件,使得风土人情也与渭河平原有所不同。如果说渭河平原审美风格接近甜美、细腻、机巧、温和等,那么渭北高原则接近苍凉、浑厚、大气、质朴、刚强等;这里民风淳朴,民性厚道,耐得住大苦大难的考验。故研究渭北地理文学,书写渭北人民的风土情怀、人文积淀、历史传承,我想对于陕西文学来说也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
每每乘车去西安,又由西安返回澄城,经过了气候湿润一马平川的渭河平原,当汽车过了这条河流,地势就渐趋升高,一个黄土台塬形的地貌就出现在我眼前。这样的地貌横跨东西,可以说是西起关拢,东至黄河,南与渭河平原毗连,北接陕北高原。我曾经骑车去过澄城、合阳、韩城、蒲城、富平,乘车经过三原北、乾陵北,铜川虽没去过,但看过铜川耀州窑宣传图片,感觉这一带地形特点大致相同,如川塬交错,沟梁纵横,山峁众多,查询百度百科关于渭北的介绍,方知渭北之域还有洛川、黄龙、黄陵、宜君、淳化、旬邑、永寿、麟游、彬县、千阳、陇县乃至甘肃、宁夏一些地区。广义的渭北,泛指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水以北,陕北高原以南这一块区域。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写到“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是一片山河形胜之地,也是风水宝地,故历来人才辈出,英才荟萃,可谓人杰地灵。
轩辕黄帝陵、炎帝故里、司马迁祠、党家村、处女泉、尧头窑、仓颉庙、杨虎城故居、习仲勋纪念馆、唐十八陵、药王山、玉华宫、九成宫、渭北革命根据地、照金革命根据地、洛川会议纪念馆等众多名胜古迹分布期间。这里可谓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帝喾等主要活动范围也在这一带,历代杰出人才层出不穷,仓颉造字,伊尹辅商,司马迁著《史记》,孙思邈著《千金方》,杨虎城举义,习仲勋闹红,李仪祉治水等都书写了大美渭北光辉灿烂的一页。
大美之地,当配有大美之文学。如沈从文之湘西,莫言之高密,贾平凹之商州,陈忠实之关中,路遥之陕北,每一块区域都有每一块区域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自然,生活在大渭北这一块区域的人们,尤其是优秀的作家们应该担当起时代、地域的责任,拿起笔来,为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人们呐喊,不要辜负时代、地域给予我们的厚望!
作者为全国十佳教师作家,渭南市优秀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会员;《大渭北》(季刊)主编,《古徵文学》(双月刊)主编,著有散文集《诗意语文——走笔黄土地》《诗意语文——游牧心灵》,曾获“杜鹏程文学奖”、“浩然文学奖”入围奖,中宣部《党建》“美丽中国 乡村文化”征文一、二等奖;《游司马祠》入选2012年陕西省中考真题,在《人民日报》《意林》《青年文摘》《美文》《杂文月刊》《教师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一百多家知名媒体发表散文、杂文、评论三百多篇,二十多篇文章被编为中、高考模拟试题,被《语文周报》作为“中考热点作家”宣传报道。所负责澄城中学玉泉文学社,获得“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意林青少年作家培养基地”等殊荣,被《渭南教育》报道,得到专家肯定。目前与澄城当地热爱文学事业的贤达人士筹建“澄城县作家协会”,《大渭北》为作协会刊,届时成立时创刊号即首发。《大渭北》集纳稿件宽泛,不限地域,择优选发,力求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