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血战湘江》以再现红军长征时期最为壮烈的湘江战役为主要内容,讲述了红军各路部队为粉碎蒋介石大军的“围剿”行动,在广西全州、湘江上游各地英勇抵抗,付出巨大牺牲,最终确保了毛泽东所在的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的故事。影片坚持了正确的历史观、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弘扬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经验。
《血战湘江》坚持了正确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学家、艺术家“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真实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指引我们面向未来。历史事件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后来者的启示和力量。《血战湘江》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角度,采用宏大叙事和底层叙事相结合的方法,既有对界首、新圩、觉山铺、枫树脚及湘江等宏阔战争场面的实景再现,又虚构了在长征背景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林大哥一家人,巧妙地将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和人间真情统一在了一起,使影片通民心、接地气、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深刻体现了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统一。
《血战湘江》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影片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伟人形象,陈树海、耿飚、李天佑等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林大哥、四娃子、虎娃等小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增强了影片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恩格斯曾在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写道:“我们不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不应该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席勒式”的创作方式是把人物变成思想的传声筒,变成历史中公式化、概念化的人;而“莎士比亚式”则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认为艺术作品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的人。如何“更加的莎士比亚化”,这就需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种人物既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性格,又有卓越的个性,即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个“这个”。《血战湘江》中,毛泽东处在尚未拥有指挥权的艰难时期,彼时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纵队被迫撤出根据地,这是他所处的典型环境。毛泽东在此种境遇下服从中央命令,坚持革命理想,忍辱负重,一次次劝说博古、李德,尽全力将伤亡减小到最低,这是他的典型性格。而随着情节的推动,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又是千姿百态、充满个性的:看到战士们因错误的指挥路线而伤亡惨重,他痛心疾首、怒不可遏;看到老林将儿子一个个送到战场牺牲,他苦劝老林,不批准四娃加入红军;行军途中,他将自己的疟药金鸡纳霜一次次分给战士,只因“战士们比我更需要”;遵义会议上,他眼含热泪拿出林大哥做的军装,说“我们的一个错误,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亲人”。一个丰富的、明确的、坚定的毛泽东形象跃然银幕上,这便是黑格尔所说的“理想的人物性格”。《血战湘江》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实现了人物与环境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使湘江战役这段历史更加鲜活丰满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血战湘江》弘扬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影片中,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连续“围剿”和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为确保中央纵队安全,各路红军都陷入了以少打多、以弱对强的被动境地。然而,无论是困境中的毛泽东,还是绝命后卫师陈树湘,心中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著,“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深刻体现了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更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影片中,由于盲目听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湘江一战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反思了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这才有了影片最后,毛泽东在总结湘江战役时说:“中国革命走什么路,是靠我们自己走,不是靠搬别人的东西。”生动体现了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革命才有希望,长征才能胜利。长征还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影片中,无论是撤离时告诉乡亲们“莫要伤心”的毛泽东,还是将伤员拜托给村支书的周恩来,或是把三个儿子都送去参军的裁缝林大哥,都生动表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宣传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武装群众,深刻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拥护和支持。片中林大哥和两个儿子都战死沙场,这是老百姓认同党的革命理想信念并愿为之付出生命的表达,而从三十四师撤出的小儿子四娃见到毛泽东,在得知父亲兄弟战死后也要求加入红军,这便是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就这么生生不息地传递了下去,深刻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影片最后,毛泽东所在的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湘江,战士们终于用生命和鲜血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保留了革命的有生力量。湘江之战使党内反思了“左”倾路线的错误,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长征迎来了历史转折,中国革命至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总之,《血战湘江》以正确的历史观和鲜活的人物表达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它歌颂了人民、礼赞了英雄,奏响了爱国之声、人民之声,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