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魏纯明:心灵的琴声
    魏纯明:心灵的琴声
    • 作者:魏纯明 更新时间:2016-12-16 01:20:03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66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来……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你曾经在某个静寂的夜晚,倾听过心灵的琴声吗?静心倾听的时候,远方的梦像一阵和风吹皱一池心灵的春水。

    我曾经夜深人静的夜晚,静坐在田野里,听着天地间充满着神秘与平静,拉着心爱的《草原之夜》,心是舒畅的,情是和声的;我曾经在一个降了霜的清晨,在雪野里,四周是那银装素裹,千里冰封的雾凇,拉着《北风吹》,那时,琴是晶莹的,声是剔透的;我曾经于一个月朗风清之夜,在林间捡拾着水一般的月华,倾听着促织的歌声和田野上的蛙鸣,拉着《月夜》,日子是朴素的,生活是感动的。

    当琴声响起时,音符如水,随着旋律的起伏、舒缓、激昂、停顿,一页页如乐谱上的字符,熟悉而陌生,亲切而久远……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在悠扬的琴声中,让我不禁想起大诗人苏轼那首有名的题为《琴诗》的哲理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对于这样的诗句,一直以来我是颇爱读的,我觉得这样的诗句犹如那悠扬的琴声令人神往、令人朦胧。想想,当你将一把雅琴,放在那儿,不去碰她,她就成哑琴了。这样,她就整天整天地默默不语,远离了宫、商、角、徵、羽,也不知哆、来、眯、发、嗦。如若以指触之,则高山流水,绵延不绝,绕梁之音,使人闻之欲醉。正如陶渊明诗中所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也同样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于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表示了琴者对弦外之意的追求,对“无弦”之美的肯定。二胡美学由此重视了象、意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在二胡审美上形成了重意轻象的定式,以追求弦外之意为二胡演奏的最高境界。对于悠扬的琴声,也许不在于琴而在于艺人手指的灵巧,有人问:那又要琴干什么?与其如此不如就在那艺人的手指头上来听这美妙之音了。

    我一直觉得琴与手指对于琴声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但这并不是说,琴与手指对于琴声的作用是平分秋色的。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审美修养不同的人他们所发现的美,属性是不同的。正如中国古代文人对琴情有独钟,他们认为诗是风雅,琴,则是大雅,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在人文情趣中,琴位列首位。优美的琴声,时而高山流水,时而青松朗月;时而疾风骤雨,时而湖水涟漪。灵巧的双手抚摸琴弦,可以弹出《阳春》

    《白雪》,也可以弹出《下里》《巴人》,可以使人悲,也可以使人喜。可见,无论多么悠扬的琴声都是是主客观的统一,都应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也许当琴者将弹琴的心灵进行感应、交流,才能产生美的旋律和淡泊而平静的心情。

    人世间的痛苦、唏嘘、烦恼、苦闷,假如一时集中起来,心弦在这一刹那就无法弹拨,甚至绷断。春天,并非所有受精的花朵都能挂果、成熟,树木不会给予所有花朵以足够的营养,这也是在呵护自己,防止树枝折断。人生行路千般难,也许不得不令你愁肠百结,然而有时候,换个角度,换种眼光,换份心情,或许它是一种无以复加的美丽,无以重来的经历,犹如烟花绽放那刻。

    心灵的琴声是沉思的化身。孔子的《论语》总让人受益匪浅。阅读他的书,就会净化内心的灵魂和升华内心的气质。使人不断的受到启迪,不断的走向成熟,不断的走向成功,避免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悔恨。“三思而后行”,这句名言来自孔子的《论语》。做人和处事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总要遇到许多事。有些事是自己必须去处理的,必须去面临的。但当某些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时,该如何处理?冲动,还是冷静?事情有轻重缓急,其实不管是什么事,我们都要冷静,不要冲动。常言道:三思,成百事,一棋不慎,满盘皆输。三思而后行,做个说话大方得体之人,做个遇事冷静之人,做个有内涵的人。三思,成百事;一笑,解千愁。尽管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如果能保持一种乐观豁达、充满自信的心态,在最艰难的时刻仍然不忘记微笑,就能将平凡的日子变得富有生机,将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甚至将苦难的光阴变得甜美珍贵。

    心灵的琴声是宁静的化身。《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远离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古人诗词所描绘的,不光是情景,也是心态。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但可以专心致志、有所成就。

    倾听心灵的琴声。音符是我的血肉,节奏是我的骨骼,旋律是我的灵魂,这一切源于琴者心灵中动与静相向和鸣,是琴者心灵中纯美与真挚的交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