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张学东:苦竹寺的灯影
    张学东:苦竹寺的灯影
    • 作者:张学东 更新时间:2016-11-07 11:15:50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65


    风冷添寒、山叶翻红的深秋季节,与朋友临时起意从沙河镇前往长宁县三元乡拜谒苦竹寺。时细雨霏霏,冷风幽咽,天色苍凝,这样的境况,最适宜去登临苦竹寺体味寒苦凄冷的氛围了。

    苦竹寺,位于三元乡大沟村的紫竹山上,离省道宜珙路上著名的“西南豆腐城”沙河镇仅三公里的距离。多年以来,我就向往拜谒苦竹寺。于我而言,孤峰耸峙、云雾袅绕的苦竹寺不仅是晨钟暮鼓、苦心修行的佛门禅宗,更是筚路蓝缕、苦学不辍的黉宫圣地。

    心仪苦竹寺,是源于在川南一个声名卓著的文化人物周洪谟。在我童年时代,就听老人们摆谈过关于周洪谟的神奇传说,甚至将他的名字魔化成了有无边法力的“周红毛”,传说中说的是周红毛从遥远的西方赶了一群巨大的石猪儿,昼伏夜行,前后相续,翻山越岭,在途经高县、庆符之间的南广河峡谷地段时,正好雄鸡啼鸣,一个放牛的小孩懵懵懂懂走出家门,揩着眼屎抬眼一望,惊叫道:“啊,赶的好大一群石头呀!”童言无忌,点破天机,正在趟过南广河的一群石猪儿便坐化了。垒垒巨石,前后相叠,涉河越岭,形成了一道巍然耸峙在南丝绸古道上的天堑屏障“石门子”。周红毛发作不得,只能负气而去。仰望巍巍巨石,神话了的周洪谟便一直矗立在我童年膜拜的天空里。

    后来,偶然接触史料,当我翻阅周洪谟人生辉煌的轨迹而把目光聚焦苦竹寺的时候,更让我对堙没于苦竹寺云烟深处的煌煌举业瞠目结舌、惊叹不已:从明代永乐帝(1404年)至弘治帝(1505年)的100余年间,苦竹寺学堂学生中考中进士的就有8人,其中的周洪谟、李永通还及第榜眼。周洪谟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及第,殿试榜眼,并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礼部尚书,后加任加封太子少保、资政大夫。尤其是苦竹寺山下的一家兄弟3人,都先后考中解元(乡试第一名),故此地地名为三元。

    须知,科举时代的会试、殿试,都是三年一考,万千举子齐聚,每科能考中进士者不上百人,殿试前三甲的状元、榜眼、探花,那更是凤毛麟角、人中龙凤,皇帝老儿也常爱才有加,把进入前三甲而又貌比潘安者点为驸马。据说,本来按才学周洪谟该钦点为状元,就是因为相貌差点而屈居榜眼。明清时代,川南偏僻之地,信息闭塞,学馆书院寥寥,塾师水准不高,科业不兴,文风逊于中原江浙何止百倍千倍,而从苦竹寺学堂中,能够走出8名进士,这是何等的荣耀!苦竹寺,究竟蕴涵了多少神奇的魅力,而成为后世万千学子景仰的圣地呢?拜谒苦竹寺,我怀揣着一探究竟的心理和希冀。

    今天的三元乡,以盛产枇杷、柑橘等水果闻名川南,在从沙河至长宁的旅游公路三元段折向通往苦竹寺的乡村公路上,沿途枇杷、柑橘漫山连片成林,浩瀚苍绿的山岭原野掩映着一幢幢精致气派的楼房,时有劳作的山民点缀田间地头。今天是周末,偶见小儿奔跳在田野间,天真欢趣的模样让人禁不住遐想:这些懵懂少年,承传了古老的文风,学业精进,未来也该是蟾宫折桂,成为国之栋梁啊。

    车入一个平坝,瞧分岔口一个标志,已到达寺下的停车场,不能再驱车前行打扰佛门的清净了。我们下车整理一下疲顿缭乱的思绪,峰口处吹来清冷的山风,正好澄澈我们的心灵,仰望上前方郁郁苍苍的茂林翠竹掩映着的山寺一角,一片袅袅的雨雾欲遮还露,秋冷的霜寒平添了我们拜谒的凝重。

    顺着半坡岩壁间开凿的一条水泥通道,我们向苦竹寺漫步走去。通道一边巨石嵯峨,老树虬根,崖壁上雕有佛像,悲悯地注视着虔诚拜佛的善男信女;另一边是直陡滑向深渊的山崖,崖壁间丛生杂木野草,透过稀疏的叶缝,俯瞰遥远山脚下雨雾迷蒙中的田亩山地、农舍人家、湖泊曲岸,隐隐绰绰,天远地邈,宛然有天上人间之感。

    苦竹寺建于紫竹山顶峰上,在周围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的丘陵山地中,紫竹山可谓一峰突兀,气势雄阔,比周围的山峰高出200米左右,形成“一览众山小”的景观,难怪当年修庙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此山名为紫竹,我不禁想起了佛教与竹子的渊源。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竹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象征。在佛典里有“青青翠竹,总是法身”的偈语, 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有“竹林精舍”,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紫竹林”,紫竹几乎就是佛家的象征。而在古代,隐逸高士和得道圣僧,总是在雅丽幽静的竹林间修行悟道,“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修篁半庭影,清磬几僧邻”(唐•姚合),禅诗里,竹与禅高度融合。紫竹山上,青翠修竹随处可见,蔚然成林,穿行其间,自然心灵空明、淡然寥廓。

    转过一壁山崖,透过一片翠竹,隐然可见苦竹寺雄伟的大雄宝殿。寺院里,挺拔着几棵树冠葳蕤的老桢楠,淡淡的秋雾袅绕枝丫间,平添了古寺苍凉厚重的氛围。据《长宁县志》记载:苦竹寺,始建于13世纪末的元代大德年间,当时是由官府出资修建的佛教寺庙,距今有700多年历史。苦竹寺原名龙泉寺,因山门处有泉井,终年不竭不溢,名曰龙泉,故名龙泉寺。苦竹寺在元、明、清时期香火旺盛,清代的乾隆、嘉庆、咸丰年间都进行了扩建,时有两重大殿、东西厢房、东西厅楼及其附属建筑,寺庙遍及整个山峰;清朝末年毁于一场大火,后众僧重修寺庙,鉴于周围多苦竹,因此更名苦竹寺,也言其重修之苦。

    徘徊在苦竹寺殿宇回廊之间,得知老住持释圣红在八月份刚圆寂。其弟子向我们介绍说:老住持从18岁出家至苦竹寺,一生坚韧不辍、苦心修行,在苦竹寺经历“文革”大部分建筑被毁的绝境下,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苦心孤诣,徒步化缘,新建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及下山栈道,使苦竹寺这个川南名寺得以重新香火鼎盛。从这个弟子口中得知,苦竹寺僧众皈依佛法意志之坚,在川南各寺庙都可谓罕见:1952年,苦竹寺僧尼拒绝还俗,死守苦竹寺,使苦竹寺得以保留至今。“文革”期间,苦竹寺僧尼信仰不变,所有信众分次上山,暗中从事佛事活动。所以,苦竹寺近千年香火不断,已有40余代僧尼。佛法的坚守,矢志不移,让人感喟!

    苦竹寺素以行善积德播惠乡里,灾荒年月,更是以寺庙自有土地上生产出的粮食赈济四乡八邻的灾民。而在苦竹寺的诸多功德之中,最让后人景仰和推崇的是以寺庙的微薄之力长期支持办学,在寺内专门辟出房间建立书院,聘请有名望的塾师,为乡民子弟提供学习机会,培养了不少名人贤达,惠及乡人。苦竹寺中,碑刻林立,而其中一块明朝天顺年间的石刻碑,尽管经历了500多年的日晒雨淋,碑上的一些文字仍然依稀可辨。据考证,这块碑是明朝天顺年间李永通高中进士、及第榜眼后的还愿碑。其实,李永通在明朝正统12年(1447年)就考中了举人,但是他在次年的殿试中却落榜了。此后,他多次应考,屡试不第,但他痴心不改,愈挫愈坚。1459年,他在苦竹寺的书院里许下宏愿一定要高中及第,回报乡里。他心底潜生了一股无形的力量,日日夜夜,发奋苦读。次年(1460年)3月,李永通就考中进士,及第榜眼;5月,他即回乡还愿,并刻石碑永立庙上。遥想周洪谟、李永通在苦竹寺不分寒暑孤夜苦读的情景,古老书院的木窗里映透出通宵达旦的莹莹灯火,烛照孤寂的紫竹山峰顶,成为周围万千学子仰慕的一盏心灯。据史料记载,周洪谟告老还乡回叙府(今宜宾市),为了告慰家乡父老的一片深情,也为了把苦竹寺书院焚膏继晷、苦学精进的思想和实践惠及更多的川南学子,他在翠屏山上建立了翠屏书院,成为明代的一代大儒,门生弟子广布。有此楷模,文风蔚起,苦竹寺幸甚!三元乡的广大学子幸甚!

    这时,我们在观音殿旁的场坝里发现有两块相向竖立的水泥立柱,听苦竹寺的新住持向我们介绍说,这是正月里寺里用来绑扎点亮佛灯的木柱。按照新住持的指点,我们在厢房屋檐下发现了一根黝黑的二十多米高的大杉木柱子。可以想见,寒冬漆黑之夜,孤峰耸峙的苦竹寺上空,一盏佛灯烛照了夜空,周围山山岭岭的村人可以遥望苦竹寺七百年生生不息的香火。但我想,苦竹寺还有一盏灯,那就是周洪谟、李永通这些先贤传承下来的举学的明灯。

    苦竹寺,苦读寺!



    张学东,男,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高县作协主席,已在中、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数十万字,有作品入选多部报告文学集、诗集,已公开出版散文集《爱在家园》、《这方水土》、《且行且歌》。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