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张镭:化蝶之“美”
    张镭:化蝶之“美”
    • 作者:张镭 更新时间:2016-10-21 09:24:55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09


    梁祝化蝶的故事,在中国,实属家喻户晓。而俞丽拿一曲《梁祝化蝶》,则让听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故事发生于东晋时期,地点在浙江上虞。在一条叫玉水的河边,有个祝家庄,住着个祝员外。员外家有个女儿叫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之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求学访师。

    女儿的请求遭到了老员外的拒绝。然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父亲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员外见女儿乔扮男装,并无破绽,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带着个家童,远去杭州求学了。那份快乐、喜悦之情,自不待言。

    世间总是无巧不成书。途中,英台邂逅了也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相见甚欢,在草桥亭上搓土为香,义结“兄弟”。接下来,二人就一同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同窗三载,形影不离,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可山伯却一直不知英台是个女子,只念兄弟之情,而无男女之爱。

    员外思女,催逼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自然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可山伯忠厚纯朴,始终不解其故。英台无奈,不得不谎称家中有个九妹,品貌与其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再去祝家求婚时,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了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

    到了祝家,山伯才知英台是个女子,并已许配了人家。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临别时,二人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做了鄞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便身亡了。遵其嘱葬于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悲痛欲绝,誓以身殉。出嫁那天,英台执意要求绕道梁山伯所葬的九龙墟,看见山伯之墓,英台飞奔而去,大放悲声,许是英台哀恸感应,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墓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则化为一对蝴蝶,翩然飞出。

    这个故事很凄美。凄美就凄美在两个有情人,活着时不能同衾,死后却能同穴,而且化作一对蝴蝶,翩飞于美丽的大自然。

    人们对这个故事的兴趣,主要是感动于他们的爱情——忠贞不渝的爱情。这样的爱情,的确是少之又少。正是这份坚贞,上苍被感动了:既然坟墓可以爆裂开来,英台可以跃入墓中,那接下来的景象,一对蝴蝶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实在是极合情理的事。

    实际上,正是这一对蝴蝶的出现,才让人们相信,真爱的人终会得到真爱。用我们的一句老话讲,那就叫“有情人终成眷属”。那一对蝴蝶,也被视为爱的化身,爱的象征。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留下来的四大传说里最受人们喜爱的一个传说,其它三大传说——《白蛇传》、《孟姜女》和《牛郎织女》同样也很感人,可人们似乎更对梁祝情有独钟。

    同多数人一样,我也对梁祝爱情饶有兴趣,尤其面对梁祝化为一对蝴蝶翩翩飞舞的情景时,我被惊呆了:梁祝真的化为了蝴蝶?有人一定笑我,说,这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岂能当真?说得没错,这确是个传说,我也的确没把它当真。我的惊奇在于:为什么梁祝死后化的是蝴蝶,而非其它?如果那一对蝴蝶确是梁祝所化,那便说明,生命结束之后,还是有个新归处的。事实上,依照佛教认知,人死后一般还是有投生机会的,只不过不是每个生命都有这个可能,更不是每个生命都能投生为人,也有人会投生为畜类。依我浅显的理解与认知,我以为,死后能投生为蝴蝶的,可能寥寥。换言之,能投生为蝴蝶的,一定是有情人,而且是大爱大情,绝非一般人的小爱小情,更非世俗中的乱爱乱情。

    面对梁祝化蝶的故事,我以为只有中国人才会有这般美丽的想象。但在我阅读一本书时,却惊奇地发现,在另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也很爱蝴蝶,而且他们相信,自己死后就会变成蝴蝶。

    我的思绪回到了二十五年前的那次马伊达内克集中营之旅。那些第二天就将被送往毒气室受死的男女老少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夜中住在这些营房中。当时我在营房中穿梭徘徊,墙上画着的一只只蝴蝶让我感到十分不解:为什么是蝴蝶呢?

    突然间豁然开朗,我终于发现了答案。这些被囚禁的人和我的病人都意识到了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他们知道很快自己就会变成蝴蝶。死后他们就会离开这座人间地狱,再也没有任何痛苦。他们不再会和家人分开,也不会被送进毒气室里,再也不用像现在这样生不如死。他们很快就会像破茧而出的蝴蝶一样,离开自己的肉体。我这才领悟,这就是他们想向后人传达的信息。(《生命之轮:生与死的回忆录》,[美]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著,重庆出版社,第170—171页)

    对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来讲,墙上画着的一只只蝴蝶,的确令她费解。当她豁然开朗,终于发现答案时,我却非常震惊于她的发现:这些即将要被人类的同类用毒气毒死的男女老少们,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恐,而是相当淡定。他们能够淡定的理由,就是他们相信,他们死后会变成蝴蝶。

    为什么?

    在这些即将被自己的同类残酷地毒死的人们看来,人间乃地狱也。要想进天堂,要想活得有尊严,而且再也不会和家人分开,再也不会被送进毒气室里,再也不像现在这样生不如死,最好的去处便是死,便是变成一只蝴蝶。蝴蝶不只是自由的,更不会遭受人类所遭受的那份苦难。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也是这么看待的。她写道——

    看着肯尼斯和芭芭拉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出生和死亡是相似的经历,它们都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但之后我又觉得死亡比出生要更美好、更安详,而我们的世界则充满了纳粹、艾滋、癌症和各种各样可怕的事情。(同上,170页)

    显然地,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比我走得更远,更极端,也更决绝。在她眼里,死亡比出生要更美好、更安详。是什么因素造成她这看似极端、决绝的思想?是她生活的世界。在她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当然也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充满了纳粹、艾滋、癌症和各种各样可怕的事情。

    没错。如果这个世界,我们活人的世界,始终是这个样子,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有什么必要要做人呢?如果世界始终是这个样子,那上帝造了人,显然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这不是一个悲观的话题。同时,我也不认为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的思想过于悲观、极端和决绝。作为人,是有尊严地活着,还是忍辱、苟且偷生?面临死亡的那群人选择了前者。可刽子手却不让你有尊严地活着,那么,人们只能选择死。而这时,死便是尊严,是一种比忍辱、苟且偷生地活着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行为。更何况,死后还可以化为一只蝴蝶,一只自由而不受羁绊的蝴蝶。

    死亡之后,到底会怎样?我想,没人能说得清。至于我自己,则一直活在矛盾与困惑中——有时候,我相信有来生;有时候,我又相信“人死如灯灭”,认为人死了,便什么也没了。然而,当我撞上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的那种认知以后,则让我对死后重生有了不同的理解——至少,不像以前所理解的那么简单——也就是说,死后,完全会有另外一种生命形态再次呈现,而不只是简单的投生。

    在人们竭力赞美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却是悲观的。我的悲观,缘于我对人性的认知。许多年以来,我一直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与这个社会里的人们相处的不好感到万分痛苦,而面对谣言、中伤、污蔑与诽谤,我从来无力抵抗,也不想抵抗。人与人之间看似平和、友爱,而实质却充满了敌视与恶毒。国与国之间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是互不信任,互为防范,勾心斗角,相互抹黑,甚至兵戎相见。这世界何美之有?所以,如果有来生,我实在想变成一只蝴蝶,或者一只宿在山林里的小鸟。我不但可以自由了,不再受人间制定的那些明规则、暗规则约束了,更重要的,不必为各种狡诈、各种恶毒担惊受怕。做一只蝴蝶、一只小鸟多好啊!自由自在地飞翔。累了,就在花丛间、树梢上歇歇翅膀,歇歇脚;饿了,就去大自然寻觅食物;困了,依旧在花丛间、树梢上小憩。这是多美丽的生命啊!这是多自由的生命啊!这是多纯洁的生命啊!这才是高贵的生命啊!

    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告诉我们,那些行将被毒气毒死的人们,他们之所以愿意死后做一只蝴蝶,而不是再次投生为人,就在于他们眼中的世界太恐怖了,太不值得过了。而若能变成一只蝴蝶,迎接他们的世界,将是美好而安详的。

    梁祝化蝶这个传说,长久以来,人们所感动的不过是他们的爱情。事实上,这样的爱情的确令人欣羡。不过,我们是否想过,这个爱情故事的创作者将梁祝爱情的结局幻化为一对蝴蝶,是不是还有另外一重内含?这重内含就是:梁祝死后之所以不投生为人,在人世间做恩爱夫妻,而是化蝶,很可能隐含着创作者对人世并不乐观的认知!既然连有情人在人世间都不能得到成全,那何苦还让他们做人呢?如果死后可以投生,那很显然,与其让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择继续做人,还不如让他们去做一对蝴蝶,更好。不选择继续为人,是创作者不仅看清了人的本性,也看清了由人主宰的世界,是多么令人惊恐。

    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笔下的那群男女老少,那群希望死后变为蝴蝶的受害者,真是很伟大的人!在人类史上,我尚没有看到还有哪个民族、哪群人亦有这样的思想!那群受害者和梁山伯、祝英台并不生活在同一时代,二者相隔较远,也不生活在同一家园里——但他们的心灵却是相通的。反倒是我们,面对梁祝的爱情,我们感动得一败涂地,哭得一塌糊涂,可我们怎么就没去想想:梁祝为何不投生做人,在人世间做一对恩爱夫妻?如果这个故事改一下,让他们双双投生人世,然后在同样的情境下再相识、相爱,而这一次只有成全、没有阻隔呢?他们即使做了夫妻,恩恩爱爱地生活,恐怕也没有化蝶那么令人感叹、唏嘘吧?人们之所以愿意看到他们化蝶,而不希望他们投生为人,可能是人们觉得,做人没那么好玩,也没那么可爱,更没那么神奇了。

    梁祝化蝶之美,仿佛也说明,对感情,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人们依然有着强烈的渴求之心。吊诡的是,爱情再美,似乎也不如化蝶之美。也许,这之美还有另一层意义的诉求,即:活着时能享受爱情,死了之后继续恩恩爱爱。

    倘使真有来生,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化蝶。即便是一只孤独的蝶,像人世一般孤独的蝶,我也乐意,我也认为这是一种美的生命,美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