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征稿 >>  业界 >> 专家研讨“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三辑
    专家研讨“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三辑
    • 作者:马茹 更新时间:2016-09-23 09:23:58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82


    近日,由山东省作协和山东文艺出版社共同举行的“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三辑专家座谈会在山东威海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杨学锋出席座谈会。李一鸣、彭学明、胡平、冯秋子、王干、任芙康、杨晓升、简明、徐晨亮等参加座谈会并对10位文学鲁军新锐作家的作品进行了一对一点评指导。会议由山东省作协党组成员李军主持。专家点评环节由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主持。

    “文学鲁军新锐文丛”是山东省作协在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与山东文艺出版社共同打造的文学品牌,文丛第一辑、第二辑分别于2002、2012年出版,推出的20位青年作家大都已经成长为“文学鲁军”的中坚力量。今年,山东省作协编辑出版了“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三辑,第三辑推出的10位作家是近年来活跃在山东文学一线的具有相当创作实力的青年作家,代表了山东文学的新势力、新气象。

    杨学锋谈到,青年作家要加强学习,明确方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向精品学习,向名家学习,找准自己文学创作的定位。要树立高远目标,向全国一流作家看齐。充分发挥文学新锐敢闯、敢试的优势,展示青年作家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文学之路上不断探索,勇攀高峰。要树立精品意识。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潜心创作,用心书写,不断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格调品位,努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学精品。要坚持深入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建立个人深入生活的联系点和根据地,挖深井,接地气,不断拓展深入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真正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火热生活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要坚持德艺双馨。虚心向文学界的老前辈、优秀作家学习,形成和而不同的良好氛围,在高尚道德追求和独特文学探索过程中,完成德艺双馨的自我塑造。

    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作协重视加强作家队伍建设,培养优秀青年作家,推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制度和举措。特别把“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编辑出版工作制度化,先后编辑出版了三辑,集中推介优秀青年作家及其作品,对于提高“文学鲁军新锐”作家的创作水平、促进青年作家健康成长、提升山东文学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丛第三辑既有崭露头角的新人新作,也有实力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是近年来山东本土涌现的优秀青年作家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专家们对新锐作家的创作思路、艺术走向进行认真把脉,梳理他们的创作特点,分析他们创作的优长和短板,指出了努力方向。10位青年作家表示,这是一次文学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一定要认真学习研究,努力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力争使文学创作有更大提高。

    据介绍,山东省作协一直高度重视对广大作家特别是青年文学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通过建立完善签约作家和签约评论家制度、青年作家培养机制和文学新人发现机制等加大扶持培养力度,努力为青年作家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并在实施文学精品选题策划、文学精品打造、文学精品激励等多项措施中,注重发现新人,向青年作家倾斜,着力打造青年作家作品展示平台,加强青年作家作品扶持力度。举行“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三辑专家座谈会,邀请评论家、作家和文学期刊主编对10位新锐作家的创作进行一对一的点评指导,对于提高文学鲁军新锐作家的创作水平、扩大山东青年作家的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青年作家成长成才将起到推动作用。

    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李宁、威海市作协主席王春波、山东省作协创联部主任陈文东、山东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张海珊以及方如、瓦当、刘克中、邢庆杰、闵凡利、留待、东涯、孙方杰、阿华、王月鹏等10位入选文丛第三辑的青年作家参加座谈会。(马茹)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