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恬写过农事散文《日落日出》,非常独特,非常精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来交流多了,我们也成了朋友。现在,他又有新作,把照料父母的日记整理成书,准备择时出版,嘱我写序。我自然很想一睹为快,就一口应承了。然而,当我掂量出书稿的思想文化分量时,便觉得有些冒失了。
才读几页,就有一股暖流不由自主地蹿上心头,鼻子不禁发酸,眼睛不禁蒙眬。这是一种真切的感动。作为一个职业读者,平时阅稿太多,自认为铁石心肠,不容易被文字打动,更不容易没读几页就被打动。可是,意外的事件就这么发生了,格外的情感就这么涌动了,而且随着阅读的深入,愈发强烈了。我已经被一种亲情、一种深爱、一种美德,深深感染了。“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陈家恬就像《尚书》所说的这样,总是在善事至亲与善事公务之间艺术地平衡着——作为公职人员,由于职责驱使,工作并不轻松;作为人子,上有多病缠身的父母,由于孝心驱使,照料并不轻松;作为人父,下有还在求学的儿子,由于爱心驱使,同样时刻记挂心头。《将心比心》便是以精致的文字加上精美的插图,记录他与家人行孝的过程与细节,讲述他点点滴滴的心得与感悟。那些事情,很琐碎,很平常,几乎都是寻常百姓家长里短的俗事,不具备非凡的态度是不可能做好的,不具备非凡的意志是不可能坚持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我愿意说,陈家恬和他的家人以宗教般的虔诚,谱写了一支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动人的心灵之歌。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俗语是体谅一个人恪尽孝道的极限,也是对道德底线的理解与宽容。照料多病的老人,难就难在要陪伴着度过漫长的日日夜夜;难就难在要陪伴着经受外人难以想象的心理疲惫与精神折磨。时间一长,陪伴者心态就会发生变化,精神就会出现动摇,甚至积劳成疾。因此,有些扛不住也算正常,也算守住了道德底线。不过,这句俗语也传递出错误的信息,因为它放大了道德放弃的合理性,低估了人性本身所能产生的巨大力量。在这里,亲情固然重要,但道德才是根本。如果说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着相当大的本能成分,那么,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其实并不那么无私。一种名曰无私的金字塔的耸立,必须依靠道德的有力支撑。道德力越强,人就可能越无私。不是所有的人都经得起人性的考验,除非内心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陈家恬个子不算高大,但内心足够强大。所以,他不会被误导,而且义无反顾,直面现实,以做人的真诚,做人的良心,做人的道德,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一路感恩,一路报效,成为孝子是一种必然。那一“公论”,在他身上失灵了,颠覆了,一种跨越局限的高尚人格也就挺立起来了。我相信,老人在世多久,他都能尽孝多久,孝心将永远支持老人与疾病斗争到底。我想,老人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一定很痛苦,但有了这个孝子,有了主动向这个孝子看齐的行孝群体,也就有了超乎一般的幸福指数。也许,由于病魔的作祟与残忍,老人很多时候未必感到幸福,但较之许许多多无人照料的老人,无疑又是幸运的。陈家恬父母的每一刻康宁,都浓缩着这个美好家庭为老人所作的努力,也都浓缩着全家的心愿。
历史上的孝子备受推崇。《二十四孝》流传至今,便是对孝子们的集体褒扬。现在谈论陈家恬会不会被载入“孝史”,也许为时尚早,但我知道,当今社会,像他那样的行孝,具有相当高的典型性。拜金主义所导致的理想沉沦、道德滑坡、人性扭曲、价值观失落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而且可能加剧。这意味着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的继承与弘扬,仍然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一个人在这样的文化生态里,默默无闻,一心一意,守候老人,心永远为之提着,的确很见辛劳,很见精神,很见境界。不过,细读《将心比心》,也不难看出,陈家恬也有困惑,也有痛苦,也有畏难情绪,也有体力和心理扛不住的时候,好在他时常反省,时常自砺,同时藉以同样善良的妻子的理解与支持,总能走出心理困境,没有埋怨,没有懈怠,一如既往。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究竟怎样生成,怎样走向成熟,又怎样成为坚强的意志。可以说,他详细记录陪伴护理的所有情景,也是真实呈现自己道德品质成长的全部细节。这种别样叙事,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更需要智慧。陈家恬是用心的,用心陪护、用心观察、用心考量、用心表达。“修辞立其诚。”实诚、精诚、老诚,无一不是他的遵循和追求。这些日记,记录之完整、细节之精微、情感之真切、笔调之朴实、语言之地道、插图之生动,实属罕见,难能可贵。其间许多知识、许多经验、许多感悟,独具研究价值,独具借鉴意义。这便是《将心比心》熠熠生辉的特质!
“在你所阅读的书籍中,那些包含华丽词藻的、带有艳丽色泽的句子,不能给你带来任何教益,因为它们没有扎实的根基与营养,而那些像冬青一样苍翠、如鲜花一般美丽且饱含深意的语句,却可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活常识与经验,因为它们是靠实践积累起来的智慧。”梭罗的这一评判,不仅适合于陈家恬的文风,也成了我作出上述判断的理论依据。细节蕴含着真知,笔力显见于细节,韵味潜藏于细节。陈家恬擅长白描,往往寥寥数语,便将自己所关切的、读者感兴趣的隐约情境豁然起来,明亮起来,却又不流于表象和琐碎,不失于实相和大气,凸显了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精神和气质,体现出人心细部中最感人的眷顾和体贴,夺人眼球,荡涤心灵。有个细节就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则日记梗概为:一天早晨,父亲突然打来电话问饭吃了没,我马上意识到母亲又出问题了,匆匆吞下几口燕麦片,赶赴。这种近似神经质的行为,我深有同感。“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家父家母年迈之后,我也惧怕他们突然打来电话,每次接听之前,总是心惊肉跳。《将心比心》里,类似的细节不胜枚举。“当代孝子”可感可触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与力量,已从字里行间跃将出来,进入我们的心灵,甘霖般的滋润着,鹅羽似的撩拨着,不能不为之感动,不能不为之鼓舞。这便是《将心比心》殊胜无比的正能量!
如果把《将心比心》当作一部通用的护理手册来阅读,那么,家恬先生就像一位资深的行家传授着许多弥足珍贵的护理知识和经验,让人受益匪浅;如果把《将心比心》当作散文来读,那么,陈家恬便是一个唯真、唯实、唯美的散文形象;如果把《将心比心》当作章回体小说来读,那么,陈家恬便具备“当代孝子”的形象与品质,或可发展成为一个文学典型人物。
在物理距离疏远、共情能力削弱的互联网时代,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这样的作品,的确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将心比心,净化心灵,向上,向善。“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我时常寻思,传统文化一直在强调孝道,几千年里都在强调,现在更是,会不会是因为太缺乏了。越是稀缺,越想拥有。若不稀缺,也就不必常挂嘴边了。中国历史上是否有过一个孝道的繁荣期,我不得而知;但是,如果说当代社会孝道是稀缺品,是奢侈品,我则持论有据。孔子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世风基于家风。孝悌得益于秉性与家风,更有赖于熏陶与教化。所以,我们特别呼唤家风,呼唤孝道,呼唤感恩,呼唤爱众,呼唤传统美德。现在看来,呼唤得还很不够。如不加紧呼唤,不加紧践行,民族的价值观大厦将有坍塌之虞。这不是耸人听闻。“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令人欣慰的是,家恬先生不做那些空洞的呐喊与批判,而是日复一日,身体力行,还孝道以世俗本来的面目和品质,并且诚恳地告诉我们,这才是正常的生活,正常的人伦,正常的社会。孝道并不高深,只要用心,便是行孝;只要坚持,即可得道。《将心比心》看似纯粹却又丰富,涉及自然、世道、疾病、生死、风习和宗教等方面,精彩纷呈;看似朴实却又深刻,直击心性,拷问人生、价值、良心、灵魂和伦理,引人深思。“文章合为时而著。”《将心比心》不仅仅是对世道的警示,是对人性的救赎,也是助力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因而具有弘扬传统道德的现实意义,又具有传承民族血脉的深远意义。
其实,我在阅读《将心比心》,述说陈家恬的时候,心里也是阵阵发虚的。相比之下,我不算孝子,每每以“忠孝不能两全”来安慰深陷功利藩篱的自己,以掩饰“不孝”的内心。几十年的事实表明,于公,即从事的工作,我没有办好;于私,即孝敬父母,我也没有做好。家父生前一直练太极拳,颇有造诣,堪称师傅。我曾戏言为他办个武馆。他竟哂称练拳只是为了身体好,到时候走得快,不拖累子女。孰料一语成谶!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现在想起,依然难过。爱,不能等待;孝,更不能等待。家父的那番话,与其说是对我的“不孝”的宽宥,不如说是对我的“忙碌”的嗔怪。而陈家恬则将父母当作“宝贝”,当作“智囊”。面对孝道,他完全像开篇《承接天命》那样慎思笃行。由此,我以为,像陈家恬这样的人,讲孝道才有分量,才有劲道。衮衮诸公也激扬文字,也滔滔不绝,其实远不如《将心比心》中那些谈心式的朴实话语,那些春雨般的平凡举动。知道什么才是世间最宝贵的人,才是最幸福的。这,便是《将心比心》深刻内涵的通俗还原和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