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文人的头发
    文人的头发
    • 作者:朱明东 更新时间:2016-06-22 08:30:47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13


     

    文人的头发是一种形象、一种符号,也是自身才艺、创造力和感情特征的标识。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文人们始终重视自身的仪容仪表,而其头发、发型则成为文人生命中最为显著、最为重要的部分。


    春秋战国以后,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潮趋于活跃,文人们的头发亦呈百花齐放之态。年少时,文人们将头发扎成髻,形状像两个羊角,这也就是通称的“总角”,而后渐渐长至成年,大约也就是20岁吧,文人们就开始扎结头发行冠礼以示成年。“岌岌冠縰,累累辫发”。男的称“加冠”,女的称“加笄”。因体格还没彻底结实,就有了“弱冠之年”的说法。


    蓄发后,很多文人就弄出个装饰,即戴冠。这个戴冠可不仅是为了美观,更主要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至于当了和尚的文人或者没有头发的文人,就无法戴冠了,这里也不再作为讨论的内容。文人戴的冠可不是什么帽子。它只有冠梁,冠梁不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就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到头上。冠圈两旁有缨,这是两根小丝带,可以在颔下打结。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新沐者必弹冠”的“冠”就属这类打扮。


    能戴冠的都是有身份的文人或者是富裕的文人,没有身份又很穷的文人只能戴巾。巾为何物?据以说明字义为主的《玉篇》记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由此看来,穷文人一般也就戴巾了。看书看热了,或者写字写热了,穷文人可以将头上的巾摘下来擦一擦汗。看着这个巾有压发定冠作用也很方便,有身份的和富者也开始戴上了巾,但为了与穷文人区别开,他们就在巾的上面再戴上一个冠,其前高后低,中间露出头发。还有一种很简单,就是一种带帽顶的巾,戴这种巾可以不再戴冠。《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就是这样描写蒋干的:“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这个“葛巾”,指的就是这种头巾。汉末,葛巾上下盛行,不仅蒋干这类文人使用,连周瑜、袁绍那些武将也使用,以显示风流文雅。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鲁灰飞烟灭”中的“纶巾” 就是青丝帛的头巾,这可是周瑜所戴之物啊。


    头发待遇高,保护不可少。文人的头发不仅可以拥有一种装饰,一种身份,还象征着一种才智、一种时尚。自宋明始,社会发展步入低谷,文人们的思想渐趋保守,其发型及装饰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比如,宋代文人继承晚唐五代遗风,崇尚纯朴淡雅之美,其头发风格趋向清雅、内敛,而发式亦颇具特性。到了元朝时期,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梳理成一种名为“婆焦”的发式,不敢另辟蹊径。明代,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文人的头发也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却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这时,无论贫富尊卑,也无论发长发短,文人们都开始戴上了一种称为“儒巾”、“软帽”的东西了,既顺乎情理,又洒脱自然。


    散淡中,头发在文人的诗中被不知不觉地赋予了一种忧伤的成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离乱伤痛国破家亡,文人用头发衰老苍白,表达一种忧愁则更增一层悲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对着镜子悲叹自己的白发,用夸张的写法,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 “暮”间事,感叹时光流逝,生命渺小,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又将文人哀愁、思念、悲伤的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男文人如此,女文人更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头发在李清照的词中同样鲜活有力,入木三分。《武陵春》的开篇,就将女文人在太阳升起很久后还一副披头散发、满脸愁绪与憔悴的样子呈现给读者,可谓鲜活跃然、新颖奇巧、深沉哀婉,堪称绝唱。


    文人多情善感,若拥有一头乌黑的头发,绝对能让人赏心悦目、让异性垂青。性学家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一书中说过:“头发的诱惑力极大,它与性选择的视、听、嗅、触四觉全有关系。”所以,在交往尤其是异性交往中,为了一种形象美,文人们在头发上花费了无穷的财力、精力和智力,所煞费的苦心不亚于遣词造句作诗写赋。即便有书童和丫鬟帮着梳理,文人们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大意。这也就是为何有一些不修边幅的文人衣着随意却很在乎自己头发的原因了。纵然头发稀疏剩下可怜的几根,文人们也要站在镜子前,拿着梳子小心呵护一番。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除了外在美,有时,文人们将自己的头发视为一种尊严乃至一种生命。清军入关时,大行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新政。为了彰显气节,很多文人愤然之余走上了弃文从武的道路,以文弱之躯抵御清军入侵。1645年,这些文人与南明将领史可法领导的武装力量一道,在扬州城下做最后的抗击。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陷扬州,对包括近千名文弱书生在内的十余万抵抗者和普通平民进行疯狂屠杀。后有文人幸存者王秀楚所著的《扬州十日记》,就真实地记载了这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瞬间。


    文人的头发很沉重,话题不轻松。回过头说,蓄多长的发,留啥样的型,其实文人自有安排,不需他人指责和干涉。不修边幅的,任由头发枯长,甚至蓬头垢面。好面子讲究的,油头粉面,在所不辞。有的写不出文章来,硬是用手扯着拽着,要不,就拿着自己掉下来的几根头发,感叹岁月匆匆,年华易逝了。文人不适合梳辫子,林徽因、张爱玲、萧红乃至今天的铁凝和迟子建等杰出的女文人除外。从戴冠系巾扎髻到最后又闹出个辫子来,文人的头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啊。长发飘飘不梳理也很美,却又闹出个辫子着实不好看。若辫子不小心被弄断了咋办呢?可历史就这么喜欢开玩笑。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提出后不到300年,又掀起了一场剪头发运动,并被视为一种政治立场。是时,文人们乃至所有人已习惯了拖着长长的辫子行动坐卧走了,辫子已成为国民的身份特征之一,一旦剪了辫子,那就是背叛了祖宗,就是大逆不道。《阿Q正传》中的未庄钱太爷家的大公子,为了赶时髦剪了辫子,家里顿时轩然:“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他的母亲还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 更足以让赵家羞臊的是,就连阿Q也竟然看他不起,不仅呼赵氏公子为假洋鬼子,还认为“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


    文人的头发在人类发展史上,始终反映着社会的更替与发展、进步与繁荣。不经意间看到一则资料,说头发与命相很有关联:什么头发细软的人感情丰富、人际关系好,头发疏秀者聪明伶俐,头发黑而有光泽的人寿命长,秃发者机智,头发粗硬者劳苦,头发浓密的人性情愚钝,头发枯黄的人多贫苦,头发早白的人寿命短,头发如波、卷曲的人多情绪不稳定、性格暴躁等等,说道儿还真不少。倒是自己对卷毛头发者的说法比较认同。英国诗人拜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和无数情人缱绻,闹出了很多丑闻,尤其是他与异母所生的姊姊奥格斯塔乱伦,还私生了一个女儿。公然放浪和“不检的诗篇”使他这位面貌英俊、头发卷曲的诗人死后不得在西敏寺内获一席之地,几近一百五十年之久。


    文人的发型变革及其演变的过程,从一个侧面绝对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一个民族的形象水平。看完头发与命相有关联的资料后,好奇之余在网上搜了一些文人们的图片,发现其发型绝大多数属直发,也有一些前卫作家或者少数民族作家属波发、卷发、羊毛状卷发及小螺旋形发等,总的来说多是自然茂盛、浓密黝黑,而花白相间的也不算少,完全秃发和银发的却寥寥无几。那些头发浓密的,也不见得就是保养的结果,或许人家文思泉涌下笔流畅的缘由呢。而那些头发稀松的,也绝非江郎才尽,那是人家用脑过度、创作过重导致的。


    有没有头发有多少头发、头发粗细发型好赖,其实跟创作成就无关。以前,我总习惯地认为,大凡文人,似乎都该有一头浓密的头发。比如鲁迅,比如余秋雨,他们的头发都十分茂盛,让人羡慕不已也肃然起敬。即便不茂盛,也都说得过去,比如莫言,比如贾平凹,虽然他们的头发不多,却也突显大家风范,一眼望去魅力四射。当然,特例也有。文友罗西,才情纵横,年纪不大成就颇丰。然,他却是一副光头像。对此,我也不好问其原因,心想,人家笔耕勤奋忙于创作,哪有时间打理什么发型呢,索性就一酷到底吧。反正,文字美才是真正的美。


    说到文人光头,我忽然间想起了李叔同。“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早在头发蓬勃向上的少年时,李叔同就咏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佳句来,将荣华尽头是悲哀的道理说得深刻而透彻。1918年8月19日,39岁的李叔同终于削发为僧。没有头发的李叔同博学多才,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抗日战争爆发后,已被尊称为弘一大师的李叔同倡导僧人“念佛不忘救国”。他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此时,削了发的文人,却能充满一腔爱国情怀。


    文人开心,头发微笑。文人愤怒,那头发就会把帽子顶起来。要不,咋有“怒发冲冠”一说呢。非文人打架你来我往,拳打脚踢,若两个文人打架,多是相互撕扯对方的头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最惨的是文人与非文人打架,结局不说您也能想象得到。我想,若是如罗西一样的光头文人打架,那只能挠脸薅耳朵了。


    文人出成就,头发要珍爱。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文人要注重创作,也要注重头发保养和发型塑造。比如,长脸型文人,尽量修剪出优雅可爱的发式来缓解由于脸长而形成的严肃感;圆脸型的文人应增加发顶的高度,使脸型稍稍拉长,给人以协调、自然的美感;方脸型的文人,要以圆破方以柔克刚,使脸型的不足得到弥补;菱形脸文人,用发型矫正这种脸型时,一般将额上部的头发拉宽,额下部的头发逐步紧缩,靠近颧骨处可设计一种大弯形的卷曲或波浪式的发束,以遮盖其凸出的缺点。三角形脸型文人,可根据发型与脸型的比例关系,梳理时要将耳朵以上部分的发丝蓬松起来,用喷发胶或定型剂可以达到这种效果,这样能增加额部的宽度,从而使两腮的宽度相应的减弱。


    自年少时,本人的头发一直很茂盛,发型也很雅致。然而,今年秋季后,自己那引以自豪的头发忽然不再给力,原有发型也似难稳固。虽然顶部茂盛,两侧却开始稀疏。这不仅使自己郁闷了好些天,也给理发师添了一些难度。他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对我的头发进行大刀阔斧般地疏剪了。


    不经意间翻出自己三岁时的纪念照,惊讶地发现,那时的发型咋和现在的这般相像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