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展开王鸿达的长篇小说《青马湖》,那风、那水、那人、那马,挟着激越而又雄重的旋律迎面扑来——就此,一幅中国北方农民为生存而开垦种植,为抗击侵略者而英勇不屈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拉开。
这部长达25万字的《青马湖》,开篇借用了肇州县志的记载: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开放蒙荒时,委派巡防局理刑主事庆山来到肇州县境,勘定安字十二井中心(今老街基)作为肇州城的选址地。自光绪二十七年起,关内汉人开始流入此地开荒。于是,我们就和细瘦得如麻杆的庆山主事站丁吴有顺、站丁媳妇马桂花、侠肝义胆的世袭王爷包八万、结伴闯关东的邹万灵和儿子邹守田、山东登州府的秀才乔焕章,还有喇叭匠杨殿甲等人相知相识。
一群千里迢迢闯到关东的汉子,落脚在这片寒冷而又苍凉的黑土地上。
小说由几条平行的脉络展开,展现他们各自的命运。湖水、土地、粮食、牧场和战马是贯穿文本的几种意象。无休止的雨,洋洋洒洒的雪,湖中冲天而起的龙形水柱作为暗示,为即将发生的故事作了铺垫,从而引发出了一个又一个苍凉悲情的故事。
作者的笔力厚重,书写的经验丰富。在文本中,他不但揭示了小说中各色人物的生活,也将人类生存永远的主题、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地叙述了以乔焕章为代表的农民在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的生活。作为第一代闯关东者,乔焕章不仅在黑土地上扎根、开垦、种植,还孕育了第二代。以乔守廉为代表的热血青年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了。他们虽然是农民的后代,但他们是那个时期中国农民的先锋代表,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战中,他们勇敢地拿起刀枪,走上抗战的最前沿。
《青马湖》结构严谨。在每一个大事件发生时,作者都采用了县志的记载。作者在叙述中埋下引人入胜的伏笔。作者这样描述乔焕章嫁妹后的心情:“乔焕章就带着乔家来送亲的人回去了。回去过后他在想,那天临走时他对邹守田说的话是不是重了些。可多年以后,当邹守田纳了小之后他就不这么想了。”作者还恰到好处地把东北极具特色的方言镶嵌其中。
王鸿达又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小说家,他用饱满的情感,诠释了人世间的期望与绝望。如乔焕章面对儿子的死亡,作者没有花费笔墨直接描写父亲的哀伤,而是用他与大青马的一段对话来表达乔的心情:“他俯下身去,抚摸了它脸腮一下,黑暗中它长长的眼睫毛也湿漉漉的,他用马灯照一下,轻轻地说:‘孩子,你吃点东西吧,不然会饿坏的。我知道你心里难过,可是你才跟了他几天,我可是养了他23年啊!’乔焕章觉得自己眼眶湿润了,他吹熄了马灯,马厩里一片黑暗。”
诸如此类的细节,在文本中比比皆是。作者不炫技,他着眼于细微的温情。事实证明,只有悲怆时的温情才能打动人心。如果他花费笔墨给予读者眼泪和痛哭,表现一个失子父亲的悲伤,无疑是空洞的、轻飘的、苍白的。一个父亲面对儿子冰冷的躯体,心碎的哀伤岂是眼泪所能表达的。
“小说是靠写出来的,不是靠生活生出来的;小说是用语言造出来的,不是用具体的经验制成的。”如果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这段对小说的阐述不能给予我们明确的启示,那么,他至少在告诉我们,小说家的每一次书写都是全身心的忠实参与。也就是说,小说家既要在生活中合理想象,还要在想象中寻求文本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深知小说家在面临众多纷纭的传说,面临资料匮乏时,要用怎样的心力脑力以及体力来完成一部完整的创造。这是对小说家毅力的考验。所以,作者在文本中处处浸染着他对叙述的诚恳,对小说的态度,对生命的尊重。
意犹未尽地放下《青马湖》,我还在想,以乔焕章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在平凡中伟大,正是他们这些既平凡又伟大的人,鼓舞激励小说家创作了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