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威,鲁迅文学院第四、第二十八届高研班学员,现为辽宁文学院专业作家。曾在《收获》《上海文学》《钟山》《中国作家》《小说界》等发表中短篇小说10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篇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等转载。著有小说集《L形转弯》《勾引家日记》《午夜落》,长篇小说《我在你身边》。曾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一、二、三、四、五届辽宁文学奖,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奖等。作品被翻译成日、韩等多种文字。
1 越来越感觉写创作谈是一件冒险的事,并且存在诸多弊大于利。它的弊处我不能言说。所以有时候我只好也写一点。
2 我有时候画画,不为别的,似乎只为证明我对文学没有功利心。
3 如果存在某种创作上的迷惘,我相信这不是来自创作本身,而是来自外部,来自你对外部世界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和突如其来的新的看法。
4 郁达夫在给其学习写诗的嫂子致信时说,“与其失之粗俗,宁失之纤巧……弟意李杜诗竟不可读,入手应诵李义山温八叉诸人诗。”文学由感觉入手,经感觉延宕,以感觉完成。私下觉得这是真理。所以,苏珊·桑塔格说:“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打开你的所有感觉器官,这是保持你对雾霾、噪音、寒冷等一切外部世界非常态的抵制力量之前提,也是你热爱一切值得热爱的事物的前提。
5 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许多弊端源于人性的一大本能缺点:推卸责任。现代化社会的劳动分工原则加剧了这一问题的流行,劳动的最终成果被劳动中的每个人和每个链条给分摊掉了,这中间自然也包括他们的道德和责任。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惟有艺术创造事业是为数不多的纯个体性劳动方式之一,他们一以贯之,杜绝分工,所以,我觉得作家艺术家仍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对人类对事物更有专注能力和责任敏感的人群之一。
6 为文之途,随时间推移,可怕的是使读者看得厌倦,但更可怕的是将自己写得厌倦。读者是分阶层或层次的,丧失一部分读者,必定还有另一部分读者。所以,惟一重要的是解决后一个问题,不要让自己对写作感到厌倦。应该让自己对写作永远保持新鲜感——不断保持形式的挑战和风格的变化。
7 不论从字面来看还是从实物观察,我很喜欢“盾”这个字。我很喜欢有的国家将钱叫做“盾”的。对艺术家来说,钱像盾一样,不是用它去进攻什么,而是在固守特定尊严的时候,可以用它来抵抗一些东西。
8 作家不可以太市侩太油滑,这会使他的作品难以抵达一种荒芜和陡峭的精神气质;但作家也不可以过于不通世事和人情,一个在生活中待人接物不周延、失之性情、不谙事理的人,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半副对联“人情练达即文章”,是有一定道理的。
9 不要以为在冬天里,没有火种就点不了香烟。你去取一块冰就可以。然后,将冰块磨成凸透镜再放到阳光下聚焦烟头。我说这话的意思简直再寻常不过:在文学创作中,没有太不正常的素材,只有太正常的思维。
10 我有时候会想,俄罗斯为什么拥有那么伟大的文学传统,因为俄罗斯冬天漫长。冬天让人在黑屋子里只能学会读书、写作跟朗读。如果冷极了,朗读会变成呐喊,而呐喊会增加温暖和力量。所以,冬天漫长也许是件好事。
11 一些事情是这样的。梦的意义不在于存在美梦,那样,人醒来不免格外幻灭和惆怅;梦的意义在于会有噩梦,如此,人醒来会格外珍惜身边哪怕极其平凡的现实感受,同时易于满足。文学的意义也不在于一味歌颂光明,毕竟现实会有夜晚来临;文学有时候应该体现一些沉重甚至灰暗,这样人们放下书本回到生活中,往往会觉得眼前亮了。我不知道有人听懂我想说的意思没有。
12 我在寻欢作乐的时候或之余,难免总会溜号、失落或想些别的,但只有面对写作的时候,我是一心感到专注和快乐。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差别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