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杨兴:鲁迅的“另外一把刀”
    杨兴:鲁迅的“另外一把刀”
    • 作者:杨兴 更新时间:2022-01-04 06:03:47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802

     

        “这是一幅光芒四射、充满力量的作品,但也是我见过的最脏乱的颜料涂抹……如果不是为了用几天时间来消解抵触心理的话,我会迫不及待地买下它。”当马蒂斯的《戴帽子的女人》画作完成时,就遭到了批评家们的抨击和嘲笑,但被誉为“现代主义之母”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却对这幅充满革命精神的画作一见倾心。很多画家作品最早的支持者并非美术评论家,而常常是文坛大家,艺术史上也不断出现文人与画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如左拉与印象派画家们的故事、毕加索与阿波利奈尔的故事、托尔斯泰与列宾的故事,当然,也少不了鲁迅与新兴版画家们的故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大多数版本的语文课本上对鲁迅如此介绍。他弃医从文、以笔为刀的文人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除了笔之外他的确还有另外一把刀,那真的是一把刀,一把刻刀——鲁迅对新兴木刻版画的影响是中国美术史所不能忽视的。


       即日起至5月22日,为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由中国美术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只研朱墨作春山——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集中呈现了鲁迅的思想历程及其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影响。展览共展出文物和美术作品224件,包括鲁迅本人早年美术启蒙的图书、个人书画以及中外美术收藏、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和其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成果。


       “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陈旧的桎梏里,于是觉醒、挣扎、反叛,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我要说的小一点就是文艺之业。”

       ——鲁迅


       美术意识:在挣扎中觉醒


       鲁迅与美术发生关系继而形成美术思想、开展美术活动,经历了不同阶段。从展览中展出的鲁迅儿时喜爱的《诗画舫》 《山海经》等图书中便能看出他的喜好,与百草园中的闲逸相得益彰。


       1912年鲁迅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时,负责主管博物馆、图书馆、文艺、美术事宜,从此开始开展美术活动。任职第一年,鲁迅就在教育部夏期讲演会上连续做了五场“美术略论”讲演,之后他主持筹办第一届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还专门翻译发表了《儿童观念世界之研究》一文。


       在20世纪30年代三次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论争中,鲁迅始终着眼于普罗大众,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提倡反映劳苦阶级被压迫的生活及其反抗斗争的木刻版画,并为连环图画、漫画辩护。在倡导木刻运动的过程中,他时刻提醒青年要防范木刻流于空洞的说教宣传,强调新的木刻要使大众能懂爱看,而且要仍然是艺术。在旧形式的采用问题上,鲁迅还注意到明清书籍印刻、民间年画的价值,为此他与郑振铎共同编印了《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 ,介绍传统优秀印刻技艺、研究民间木版年画。鲁迅经常建议青年多采用中国画法,但利用旧形式的目的仍在于创造新文艺。为了给木刻创作提供借鉴,鲁迅还通过友人购买收藏了数量巨大的外国原拓版画、木刻插图。在他引进的外国版画中占主要部分的是德国和苏联的现代版画,而在风格上,则包括了现实主义、表现主义以及一部分象征主义作品。在他的热情倡导和精心培育下,中国新兴木刻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新兴美术的重要一支。


       “时代是在不息地进行,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自然,这,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这一面。”

       ——鲁迅


       新兴木刻:榛莽中露新芽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风起云涌,中国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同样走到了转折点。面对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鲁迅呼唤艺术家走出“象牙之塔”,走向社会的“十字街头”,创造表现中国人思想与情感、生活与奋斗的“新兴艺术”。当时,正是这样的艺术思想,引导中国艺术开辟出了一条新路,生发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与刚健质朴的“新兴木刻运动”。


       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十分重视书籍装帧,经常自己动手设计。“左联”成立后,身为重要领导者和精神领袖的他更是促进了左翼文学书籍装帧的发展。这些特点鲜明的书籍装帧画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极具现代形式感,今天看来,依然使人体会到心灵的震撼和冲击。


       木刻,中国自古就有,但由艺术家独立创作完成,而不假工匠之手的“新兴木刻运动”却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开端。这场在20世纪上半叶苦难的中国发展起来的艺术运动,其倡导者同样是鲁迅。1931年夏,他在上海举办了“暑期木刻讲习会”,邀请日本美术教师讲授木刻理论和技巧,他亲自翻译讲解。讲习会培养了一批青年版画家,他们后来均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举办展览、编印画集、与青年艺术家通信等各种方式,将中外优秀艺术家珂勒惠支、麦绥莱勒、梅斐尔德、格罗兹等人的艺术介绍给木刻青年。鲁迅认为在当时的世界美术中,他们的艺术是最贴近、关怀人民的艺术,是愈看愈有动人之力的艺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艺术正是积弱的中国所需要的。为了扩大传播,提供学习资料,他投入很大精力编印《近代木刻选集》《凯绥·珂勒惠支画集》《引玉集》等。


       在鲁迅的倡导下,一批青年木刻家抱着“为社会而艺术”的信念,深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体察他们的疾苦,创作出大量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以新兴木刻版画作为武器,表达或同情、或愤怒、或批判的感情,刻画出了人民的苦难与呼声,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版画作品。鲁迅在通信中对一些作品给予评价,例如他在给著名版画家、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先驱罗清桢的信中说:“《韩江舟子》的风景,极妙,惜拉纤者与船,不能同时表出,须阅者想象,倘将人物布置得远些,而亦同时看见所拉之船,那就一目了然了。 ”



       “这些作品,当然只不过一点萌芽,然而要有茂林嘉卉,却非先有这萌芽不可。这是极值得纪念的。 ”

       ——鲁迅


       鲁迅思想:长出茂林嘉卉


       鲁迅逝世之后,其文艺思想依然影响着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1938年,鲁迅艺术文学院在延安成立,其《创立缘起》中指出:“我们决定创立这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导师,并且表示我们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去踏步前进”。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并发扬鲁迅“为大众”的文艺思想,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以及如何为大众服务的问题。延安木刻家自觉遵循《讲话》精神,深入到解放区和根据地的军民生活与战斗中去,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创作了大量反映解放区民主生活和生产建设的版画作品,体现了鲁迅为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表现人民喜闻乐见的题材。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等大众美术首先得到发展,美术创作展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活感和时代气息,实践了鲁迅生前对于连环图画等大众美术的设想。新老艺术家沿着他所开辟的新兴版画道路传承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展开富有成就的实践和探索,彰显出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从萌芽生长为茂林嘉卉,鲁迅的文艺思想持续影响着新中国的文艺方向。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