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起床后或有闲时,我总习惯伫立在朝南的楼窗前,凝望那高高的永清堡。这不仅仅因为永清堡是一个仰韶文化的遗址,是甘肃省清水县的风景名胜,更重要的它还是我的母校——清水县一中的所在地。
古时的永清堡是什么样子,现在只能靠我们有限的想象力去追溯。但那时肯定已是一块高地,三面悬崖,南接三庙塬,依山傍水,高出县城二十多米。这样的地势,既可远避洪水,又能防御兵匪和野兽。这样的“高地”上,还有水井。根据近年来发现和保存的先民生活遗存看,古窑洞、石碾、石磨、石臼、水井、藏钱的石罐及生产、生活用具等品种繁多,这令我们不能不佩服先民的生存智慧。
永清堡之名因何而来,众说纷纭,现在还缺乏有力证据。但专家学者说,那是很早的原始村落,也是轩辕时期的一个著名部落的住地。但民间传说是大明初期,从山西迁移至此的高永清、高永康弟兄两人的家园。永清在堡上、永康在堡下。金水河西边,有条路就叫永康路。后来的西关小学,就建在永康路,叫永康小学。高永清的后裔人丁兴旺,存有家谱。
前些年的建设中发现,永清堡上,原来有过大庙、大树、大
香炉、古币,但早已深深的埋在了地下。永清堡上一道雄伟的古城墙,也毁于文革时期。
1938年日寇侵入中原后,河南的一批有志青年,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祖先们常来常往的避难路线,辗转来到清水县。清水人民热情接待了他们,为他们提供衣食和住所。当时的县政府为他们申办了“国立十中”,校园就设在清水最美丽的风景名胜地——永清堡上。国立十中在这个“世外桃源”,为国家培养了上几百名英才。现在尚健在的人民大学退休教授关怀和原全国妇联书记关涛兄妹,就是在清水度过的中小学时代。抗战后期的1944年,河南已恢复失地,师生要回老家,清水人用毛驴和骡马为他们运送行李,依依惜别。那些十中的尚存者,都常常深情回忆清水人的淳朴和憨厚,回忆清水温润的气候和甘甜的泉水,美丽的山峦和广阔的树林……
国立十中迁走,在十中扶持下建立的清水中学迁入永清堡,利用十中的教学设施办学,成为清水人才的摇篮。清水中学后来改称清水一中。
清水一中历经七十年风雨,在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下,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仰韶文化遗址的一片废墟上,除旧布新,创建美丽校园。修建了九栋高楼,一个标准化操场,装备了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不仅解决了教学设施落后的问题和师生的食宿等生活问题,同时还遵循环境育人的理念和钟灵毓秀、天人合一的哲学
思想,在占地近二百亩的校园里,修建了一系列象征日月云霞等富有文化内涵的花园、园林。栽植了数万株乔灌木、品种达一百多个。种植着数十种花卉,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师生的人文情怀。
在如此优美的育人环境里,清水一中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被送入大中专院校,毕业后,他们又抱着建设家乡的雄心壮志,回到母亲的身边,回到成长的地方,投入家乡的建设事业,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每当我深情凝望永清堡的时候,不仅它的历史会在我心中掀起无限涟漪,让我浮想联翩,尤其会让我一遍又一遍地打开中学时代校园生活的一页页记忆,让我回味无穷。
曾记得,春风拂面,杨柳如烟的春天,万物复苏,校园里一片生机盎然。柳树绽出了鹅黄的新芽,松树吐出了针一样的新叶。校园中的月季花,散发出阵阵扑鼻的芳香,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绽开了粉红色的笑脸,引来了蜂蝶纷飞。粉的桃花、白的梨花也都次第开放,清风徐来,使人神清气爽。校园里、操场上、走廊上到处是读书和游戏的人群。欢声笑语和读书声响成一片。春天的校园,风景秀丽,如诗如画……
烈日炎炎,知了声声叫着的夏天,校园里绿树浓荫,花团绵簇,更是充满了一幅幅动人景象。清晨,我们背着书包,迎着初升的朝阳,沿着长满青苔的石级,成群结对,你追我赶,快步走进了校园。这个季节,初中同学面临着中考,高中同学面临着高
考,夏日的校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
秋风习习,天高云淡的秋天,校园的草坪已开始泛出微黄,整个校园里弥漫着秋的淡雅,烙满秋的印记。放学后,我们坐在枝繁叶茂,犹如巨伞一样的雪松下,畅谈着我们的人生理想。望着夕阳西下时的校园,我们唱起了《永清堡之歌》。
“牛头河畔,永清堡上,寄托着清水人民的希望!轩辕故里,秦皇家邦,哺育着我们茁壮成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迎着旭日展翅翱翔!努力学习和锻炼,积累知识和力量。建设祖国,振兴家乡,让明天更加繁荣富强!”
那经久不息的歌声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让我们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北风萧萧、雪花飘飘的冬天,大地一片冰封,飞雪给校园披上了一层白色的衣裳,操场、树木花草、教室全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下课了,我们在雪地里飞跑着,追赶着,打雪仗,赏雪景,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校园生活的印记……
永清堡,凝聚了我们一代人成长的欢笑和泪水,承载着我们那一代人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那时我们一起拼搏、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每忆及,我的心里就仿佛春风拂过一样。记忆中最深刻、最难忘的事便是每年“五一”举办的校园运动会。那是母校生活中的一件盛事。运动会开始后,看台上的啦啦队是最亮丽的风景线,每一种颜色代表着一个阵营,每一个阵营都有属于他
们的口号,当枪声响起,他们就用这口号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整个运动场如排山倒海般沸腾起来。每个运动员都能为集体荣誉而坚持到最后一刻。最值得自豪的是有一年我班在800米的短跑接力赛中,一举夺冠,一时间全班的同学都欢呼雀跃,争先恐后为健儿庆贺!
在任课老师中,我记忆最深、最难忘、最喜欢的是语文老师姚来春。他知识渊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他在课堂上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在狭小的校园里也能获得广阔的知识。他还是一位很有爱心的老师,爱心遍及他的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业难以为继的穷学生,他都想方设法予以接济,使其不致缀学。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课外倡导学生们办手抄报,展示自己的才能。自己还研究《红楼梦》、写一些文学作品,并创办了“永清堡文学社”和《蓓蕾》校刊。就像园丁珍爱着自己辛勤培育的花朵一样,姚老师也珍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说起学生,他如数家珍,多年前的学生都能叫出名字来,不少人到现在还互相保持着联系、来往。
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而同学们更是我们亲密无间的好兄弟好姐妹,几年同窗,我也交到了几个很要好的朋友,这里面最难以忘却的是低我两级的缑念龙同学,记得办《蓓蕾》校刊时,由于投稿,我们便开始有了交往。他爱文学,谈到动情处眉飞色
舞。当时,我们都热衷于那个“永清堡文学社”,念龙还当过一任社长,课间休息和节假日,他经常给我看他写的一些文章,并让我给他提出修改意见。高中未毕业,他考上了酒厂的工人。后来,他又放弃了工作,离家出走,自费去西安某大学学习中文,同时在那座文化古都西安的一家晚报社里打工。学业完成,又到南方去了。听说不久成了江南名都一家《择业导报》记者部的主任。好多年过去了,我们都为了各自的生计而奔波,天各一方,很少联系,现在听说他的盛世美容院办的红红火火,加盟店遍及许多大城市……
20年前的校园身影与校园生活已经离我们日渐远去,只记得那时的教室是简陋的,教学设备是落后的,与如今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有着天壤之别。但那时老师们的育人观念和敬业精神,确实令人敬佩,我们自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所遵循的做人准则,都是那时老师的言传身教得来的,与我们如今践行的共产党员的准则,一脉相承。我们秉承着这些做人信念,在社会上应对自如,能化解各种问题。尽管有时也会“高情不入时人眼”,但却每每让我圆满地完成了平凡岗位上的工作任务。那些谆谆教导过我们的老师们,他们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声音时常响在我的耳边……
凝望永清堡,那昔日的苍悴已经“旧貌变新颜了”,再也无法找回。但它十多年来青春焕发的姿容,很难让人相信还是那个
“山城堡子”。这里已经见不到以前的瓦房校舍、饭厅、操场、洋槐树、垃圾坑了,代之而起的是高耸的教学楼、实验楼、标准化大操场、各种名贵珍稀的树木,如黄金槐、皇宫柳、红叶李、银杏、多种松树、柏树、还有叫不上名的彩叶乔灌木、多种花卉、鱼池、各式盆景、木雕、石雕……简直就是一个植物园、一个容校园、花园、园林于一体的乐园。每当我去过一次母校,总有新的感觉、新的留恋。由于工作、生活重担在肩,我无法象辛勤的园丁在那美丽的校园工作和生活。但为了不负那里的良辰美景,每当枫叶、爬山虎红了、银杏黄了的时候,我总是要去看一回树叶;每当雪满山城、雪裹校园、雪压青松的时候,我必定要去赏一回雪景;每当桃李芳菲的季节,我总是要约上家人、朋友、同学,多次地去那里观花;看好多种梅花、看杏花、赏桃花、看垂柳。那里的十多种观赏桃花,不仅在清水,即使是在全省,都是独具特色的。真如一位“种桃道士”说的“十样桃花十样景,万千仪态难形容”。诸芳竟秀沐春风的享受,会让人感到不负人生,不虚此行。
凝望永清堡!就如同置身校园里一样让人惬意……
作者单位:甘肃省清水县国土局 电话:13893849298
地址:甘肃省清水县北环路39号 邮编:7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