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的恩师陈永明先生将他的散文集《秦岭深处》当面赠送于我,郑重地签上“王宝杰先生存正 陈永明 2015、12、15”几个字及日期,再盖上他的篆刻印章时,我深深地感动了!我被老师多年来一以贯之的认真作风所折服。就是这么一个赠书的动作,都让人感到老师的认真劲是不容亵渎的。于是我拿到书回到办公室立即拜读起老师的大作来。不经意间,一个早上,就读完了【寄情山水】目下的十四篇文章;书就放在我的案头,素雅质朴的装帧时刻吸引着我的眼球,只要有时间,就随手拿来读上几篇,竟然感觉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不过十来天的空暇,竟读完了一本333页的散文集。几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电子阅读成了人们的主要阅读方式,我也不能例外。如此读书,回想起来,只在学生时代有过,遇到一本自己喜爱的好书,总是饭不吃、觉不睡,要一口气把它读完才解渴似的。我读《秦岭深处》,似乎又有了这种感觉。为什么呢?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秦岭深处》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首先,我钟情于她的质朴。该书从装帧到内容,再到语言,无不散发着质朴的气息。封面的一幅水墨中国画,以质朴、简约的笔法,勾勒出“秦岭深处”的意蕴,有山、有水、有树,像是暗示着书中的内容,再在留白处印上“秦岭深处”的书名,字与画相呼应,更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而急于随作者去探访秦岭深处的奥秘。封底的正中则是一幅兵马俑战车图,仅占整个封底面积的约1/30,战车图下则用5号宋体字“秦岭深处/陈永明”的文字标明书名及作者,依然采用黑白艺术效果,既表明了咱陕西的地域特点,又暗示了该书内容的历史厚重感。总之,当你读完了这本书,你一定会同意我对这本书装帧特点的解读。
当然,这是该书编辑及封面设计的高明,做到了装帧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们对老师散文特点——质朴的认可,质朴的内容,质朴的语言。老师的散文,素材全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现的都是自己对真实生活的真实感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吸人眼球的曝料。然而,读老师的散文,却让人莫不感到那样容易亲近,引人入胜,愿意去读,愿意去聆听生活的真谛,愿意去感悟秦岭深处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所发生的不为人知的往事给人们的启示。所以,质朴是一种美德。一个民族崇尚质朴,可以节约资源;一个人崇尚质朴,可以容易让人亲近,交到很多朋友;一个作者崇尚质朴,他的书就会拥有很多的读者。人就是这样,你老是穿着雍容华贵的衣服,说着高深莫测的话语,吃着别人都望尘莫及的饭食,你觉得你会交几个真心朋友吗?《秦岭深处》就是这样一本浑身都浸出质朴气息的书,相信接触到她的读者一定会喜爱上她,因为我相信她和大多数人的脾气是相投的,只要你不是那个“老是穿着雍容华贵的衣服,说着高深莫测的话语,吃着别人都望尘莫及的饭食”的人。《珍爱小河沟》、《又见马桑树》、《漫山飘过板栗香》、《庭院里来了山喳鸟》、《麻雀,麻雀》、《读小说》,《消失的土墙房》,《玩灯与看灯》、《浓浓火坑情》、《秦岭深山出洋芋》这几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老师如此质朴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质朴的性格,也成就了他散文的质朴风格。他把别人没有经历过、认识到、感悟到的质朴的生活之美用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象是一杯窑藏了几十年的醇酒那样醉人。读老师的散文,时而发出奇想:老师这样的生活要是让我经历一遍,那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啊!所以,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文学家或作者,用他们如花的妙笔,引领着人们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去和作者共享生活的悲喜交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质朴又是一种美学,大众的美学。《秦岭深处》驾驭这种美学的手法独特而自然,每篇自然开始,自然结束,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我就是我,独立特行的那种质朴。诸君还是亲品,去领略她质朴的妙处吧。
我钟情于《秦岭深处》的第二个情愫便是她很自然地宣讲了生活的真谛,充满了生活的真理,从无矫揉造作,扭捏作态。封面上的那几行小字:“只有敬畏大树的民族,才是一个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敬畏大树也是智慧的标志,希望大树越来越多,更希望敬畏大树的人能越来越多!敬畏天、敬畏地、敬畏法纪、敬畏民众、敬畏科学、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有希望。”是首篇《敬畏大树》的结尾,作者完全从自己的大树情结叙来,故事简约、独特而深沉,让人却清晰地感受到环境为什么恶化的“豹之一斑”。作者完全是在质朴、自然叙事之后,顺理成章地得出发人深省的真理,让人于简单处而深思,全得阅读之妙。这样的佳文还有《天气谚语不灵了》、《城市综合症》、《经历饥饿》、《敬畏粮食》、《近视之病》等。真理往往是最朴素的,然而它却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不能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人类才有这样或那样的遭受违背了真理、规律之后的惩罚。我读《秦岭深处》,总有一种感觉,老师是在用自己真实的阅历及独到的见闻向人们宣讲生活的真谛,人类的哲理,自然的规律,告诫人们不要再做违背真理的傻事,而讲得又是那样恰到好处,不落说教窠臼,点到为妙,戛然而止,却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没有歌功颂德之媚俗,只有专心为文之素雅。
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是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及其作品的必备品质,这也是《秦岭深处》的第三个诱人内涵。这个历史范围虽然只限于佛坪,却抒写的是具有人类共性的经验教训,所以,陈永明先生是一个深谙历史观的作者,《秦岭深处》的许多篇目都阐发了厚重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发人深思。而且,他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抒写历史的感慨,能令人耳目一新,很容易接受,产生共鸣。如《曾经当过爆破手》、《读小说》、《六零年的人》、《求学路上》、《一块手表看世事》、《文革印象》、《佟家兄弟俩》、《枪声过后》、《风雨箱子寨》、《庙垭的那座小庙》、《秦岭深处》等篇,于作者的记忆深处,泛起历史的辛酸往事,莫不让人抚摸历史的尾巴,琢磨历史的心思,从而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珍惜和平安宁团圆的幸福,给我以震撼心灵的印象。一篇散文拟或一部文学作品,能否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让人一读就留下抹杀不了的印象,除在于作者独特的经历外,关键还看作者审视这种经历的视角、叙述这种经历的手法、感悟这种经历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别出心裁。可以说,在《秦岭深处》,作者将这三者高度统一了起来。一位作家做到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除需长期练笔外,还要有深沉的文化积淀,更需要一份独特的感悟生活和历史的聪慧和敏锐。可以说,老师十年磨一剑,才有了今天《秦岭深处》的收获。应该说,这是咱佛坪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佛坪,正如老师在书中所勾画的那样一个原本封闭、愚昧落后的地方,如今,也有了自己土生土长的作家。他立足这块虽然封闭、落后,但却丰腴的土地,汲取文学的素养,呈献给我们能反观自己家乡历史的《秦岭深处》,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在我的印象和认识里,老师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人,做老师时是这样,当了校领导后更是这样。在还没给我当老师前,就听说数学课讲得特别好,也以对学生有着严格要求而誉满校园。高三复习时,我可以说是慕名要求到他班上求学,有幸成为他的学生,初步领教了他治学的严谨和管理班级的责任。他教的是数学课,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例题本,将课堂上他讲的例题记下来,因为要检查,所以我就照做了,结果学习数学的效果是出奇的好,我很快从每次数学考试都是四十分左右的成绩跃升到八十分以上,高考时数学成绩居然给我撑了门面,考了101分,才以超过分数线两分在成绩考上大学,数学是功不可没的,所以,陈老师是我的恩师。现在,还有这样负责任的老师吗?后来,我当了老师,老师又成了我的校长,他的责任心没有丝毫的衰减,我工作上有了误差,他会毫不客气地予以指出,心里不是滋味,也得憋着,因为是我的恩师,事后想想,老师从来就是个有责任心的人,这是他的一份责任,是他该批评的。现在,我读《秦岭深处》,老师的责任心又浸透了纸背,融入了他的书里。都说“文如其人”,这话是一点都不错的。这种骨子里的责任心,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他的笔端。《一个永远的梦》结尾写道:“过去,这所高中我没上成。现在,我正在加倍努力,想方设法,管理好这所学校,让家乡的学子们再也不留下没学上和学没上好的遗憾!”这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是自己过去遗憾的生活给予自己的心灵启迪,我懂得,这不只是为了给自己的文章添加一个精彩的结尾。尽管佛坪中学的教学质量不能让社会满意,但我要为老师说句公道话,而且是马克思他老人家早就说过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可是经典的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请诸君深思。
如果说,这只是对一个佛坪中学的责任,不足为怪,是他的本份。那么,我觉得,老师的社会责任心在《秦岭深处》里则是满溢的。这是一个知识分子转身为作家的自带忧虑,是装不出来的。古人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中国文人的“遗传”,老师也秉承了这种优秀的“基因”。在整个【灵性动物】、【生活随感】和【世间万象】目下的文章,无不流溢出老师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拳拳责任心。特别是《近视之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而我则有“位卑言轻无人听”的感慨。老师是在用自己的智慧进言,传达自己一种强烈的责任:他从生理上的近视之病说起,然后用“‘近视’是社会病”一转,继而写道:“如果地方领导是‘近视’,那他主政一方就会是短期行为,只想尽快出政绩,惟GDP论英雄,哪怕是带血的GDP,牺牲环境,吃了下辈子孙的饭都在所不惜。”让人恍然大悟,老师这是在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让自己的那份责任心能容易让人接受。最后,他更以看似平静的笔调写道:“个人患了近视,受害者是个体;社会患了近视,受害者是群体,这更可怕,更让人担忧呀!”但他内心何尝不是汹涌澎湃呢!何尝不是对近视者的愤懑呢!又如《敬畏粮食》的结尾写道:“我们不能以今天粮仓里装满了粮食、能用较便宜的价格买到粮食,成为轻贱粮食、糟蹋粮食的借口。无论我们的物产有多么地富有,都要珍惜粮食、敬畏粮食!”往小里说,是劝戒人们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往大里说,何尝不是忧虑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呢?再如《敬畏信仰》的结尾写道:“敬畏信仰,使我们这个社会成为一个有信仰的社会。让那些先富起来,而且富得流油的一茬人,不再以社会缺失信仰为转移资产、移民国外的口实。把社会的‘形聚神散’,转变成‘形聚神聚’。”以信仰为感悟点,但何尝不是忧国之根本啊!这种责任,藏于文字,力透纸背,是需要读者仔细品味的。
上面就是我对《秦岭深处》的一点肤浅认识。可以说质朴、真理、教训、责任交织于《秦岭深处》,也是这本散文集的灵魂。我为我们佛坪本土又出了一位有思想的作家而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但我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师,这样的评论是否有辱恩师的斯文,实感诚惶诚恐。我姑妄言之,君就姑妄听之吧。
201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