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梵高是在信仰危机中度过自己了痛苦的一生的话,毕加索则是在信仰真空中度过了自己放纵而并不快乐的一生。
就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索而言,毕加索无疑是二十世纪的一座高峰。毕加索几乎囊括了古典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种种风格的创作,开创了现代抽象主义艺术的时代。
毕加索还是一个现代主义哲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实践者。总之,他是最能体现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的代表。
毕加索之前的巴黎是忧郁的,毕加索之后的巴黎则是放荡的。忧郁的巴黎是信仰危机的欧洲,在天国与俗世之间痛苦徘徊的写照;放荡的巴黎则是弃绝信仰之后的欧洲,在世俗的红尘中放纵肉欲的代表。
尽管毕加索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毕加索本人也一定是一个挂名的信徒。但毕加索的生活和创作,表明他与真正的信仰已经毫无瓜葛。对于毕加索而言,梵高式的对终极价值的追寻已经成为历史。尽管他早期也曾经画过《第一次圣餐式》这样宗教题材的作品。
实际上,毕加索的信仰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荡然无存。当他7岁的妹妹死去时,他就不再相信上帝了。他15岁时画的一幅《基督赐福给魔鬼》,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901年,毕加索的好友卡萨吉玛斯因失恋自杀,毕加索为他画了一幅《葬礼》。画面上,卡萨吉玛斯的灵魂升天,围绕着他灵魂的则是一群妓女。这无疑具有严重的渎神色彩,是毕加索彻底放弃信仰的真实写照。
不仅如此,毕加索还以自己为上帝。他曾经对一个朋友说:“上帝是另外一个艺术家,象我一样。……我是上帝,我是上帝,我是上帝!”
是的,艺术就是毕加索的上帝,自我就是毕加索的上帝。这正是现代主义的“杰作”,是“美育代替宗教”的典范。从毕加索开始,现代主义艺术的荒宴就一直持续,直到今天。
不错,毕加索的创作并非全然消极。我们都知道,他反对战争。1937年,为了抗议纳粹轰炸西班牙的格尔尼卡,他创作了著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1952年,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但这些并不是毕加索作品的主要部分。而且,抗议战争的作品也并不具有超越世俗的终极价值。
事实上,毕加索绝不象人们评价的那样高大,至少不是那样神圣。他不仅不神圣,还是现代主义邪恶文化的代表。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