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解永光: 读李硕《军垦记事》
    解永光: 读李硕《军垦记事》
    • 作者:解永光 更新时间:2016-02-14 03:00:48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44


    战友相聚李硕往往开讲,退休后他还整理了一些发表过的旧稿,写了一些回忆青海兵团往事的新文。有一次他约我到一所老年大学去见面,见面后说了他想把青海兵团艰难生活集中在一本册子里。当时他已做成一本电脑打字的稿本,对我说“印了 5本,先找老战友看看,提提意见”。在完成这个稿本同时,他已经和“柴达木文史丛书编委会”联系着自己稿本进入丛书的事儿。后来此稿本进入丛书系列,篇目文字,多有改动,成为丛书里面的一本书《军垦记事》,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后,李硕签送一本,又一一读过。书名页上和丛书名并题的是“柴达木认知读本”,字后有个数字 3,该是丛书排列顺序吧。身边朋友,都为写书编书忙着,李硕和邵统绪一样,记忆力强、爱学习,统绪川行有诗寄来,我写《读友人川行诗六首》,读了《军垦记事》,有此篇短文。

    本书第五部分收了讲到结婚生子的部分文字,《苦儿降生》写到:1975年,妻子怀孕已届临盆,这天,正是她26岁生日,就在我家的土屋里,邀三五好友,几碗清淡菜蔬,一杯粗劣烧酒,算是为她庆贺。子时时分,睡梦正酣,妻子突然呻吟起来,怯怯地对我说,怕是要生了。……就在连队弟兄们忙着出去赶回马群套好了马车要送产妇去团部医院时候,连队的卫生员检查报告“孕妇无法移动”,不能外送团部医院了……这是农业连队女知青婚后孕儿生子情况的一幕。而在成家以前生活中还有让人紧张痛苦的事情,比方说是购书读书时候,葬书时候。作者在书中有篇记叙了水葬《战争与和平》的悲痛文章。

    《葬书<战争与和平>》(86-88页)篇里记——“离家的时候,我只有16岁。母亲流着泪,把仅有的5元钱塞进我的口袋。这是那个时代我曾拥有过的最大一笔财富。”(86页)这笔“我曾拥有过的最大一笔财富”,初到高原,他用来购买了高植译的一套两卷本《战争与和平》。书价“竟与临别时母亲给我的钱毫厘不差!”——书是财富,这一篇的关键语。此套《战争与和平》曾被连队罗军管查夜时发现,“罗代表看了看书的封面,大失所望地把书还给了我,一边说‘早点休息’,一边退出门外,消失在黑暗中。”(87页)军管罗代表没有就此做出什么举动,但在当时形势下,外国名著是跟帝修反和封资修划在一起的,16岁的少年担心深夜读书被加上什么罪名,决定把两卷书毁掉。“当天下午,我把书揣在怀里,悄悄来到了草原小河边。河水静静地流淌,滑润清凌,流向草原深处,苍茫不见尽头。我慢慢把书撕开,一页一页放进河水里,泪水悄然滑落。河水打着旋儿,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冥冥然出现了素洁的纸环,一个始料不及的圣洁的祭礼!让无辜的书回到大地的怀抱里去吧,它将永远记录和鞭笞人间的丑恶!”(88页)这笔财富李硕花掉它买了书,换成了另一种财富——爱读书人的精神财富,而书又被埋葬。作者如有小说创作,这应该是爱书知青被迫毁书的典型情节。

    《我和“播种大队”》(53-57页)篇里——“又是一年春耕播种大忙,那天我们去四斗渠播种,四斗地形复杂,就像一座旷野迷宫。我牵着马拉播种机在地里跑了半个多钟头,已是大汗淋漓,趁换班的时候爬上沙柳堡歇歇。人机声渐渐远去,居高临下环顾四周,只有老大在地头拉着个铁耙子聚精会神地干活,不知何时身后竟跟上了一只活物,老远看像是一只狗,但毛色却是黄的,耳朵尖耸,尾巴耷拉着,此时与老大只有咫尺之隔,似乎在嗅老大的屁股。“老大,狼!”我惊叫一声,老大转身看去,立刻瘫坐在尘埃里。那只狼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绕着沙柳堡转眼跑没了影踪。从那以后每当老大催兄弟们干活,我就恨恨地骂他:‘怎么不让野狼啃了你的烂腚去!’”(54-55页)
    在这段遇狼前面,李硕还写了“老大不是功利主义者,踏踏实实地干活做人是他与生俱来的本分”。这是我们播种大队共同的评价,作为同连战友,我也随老大参加过春播春种,也写过《七级风》记春播故事。

    作者对当时的屯垦劳动还有具体描绘,除了《我和“播种大队”》(53-57页),还有《放水班和“一二九”》(58-62页)、《扬场的“把式”》(63-65页)、《“大屋”里的灌水班》(66-70页)等篇目。播种、田间管理——放水是其中重头项目,加上收获、脱粒、入仓,每年的农业体力活儿主要包含在这里面了。《难忘秋收割麦》作者感受深,就独立篇目,回忆述说一番。这其中还因为写到了连队里两位夭折的山东知青,作者在这篇结尾写到:把割麦子这样一项农活与两个生命的消失联系在一起,我不是要刻意渲染当年支边生活的悲惨,时代在进步,人民不再愚昧,文明的光辉已经照亮前路。虽然仍要继续种麦、收麦,但知青当年的悲剧不会重演了。——这句议论,对于书中描述的知青的苦难生活,起一个重要的均衡作用。在《初上高原》篇前面,有作者关于回格尔木的三篇文章“又见”“再回”“三返”,都是概括叙述一下。对自己的农业连队三连,作者的感情深厚,他在这里干到“农业技术员”,有同名的篇目。

    《初上高原》(47-52页)——结尾的诗句道是:阳关古道游子意,铁马冰河壮士心,不是古诗成句,作者模仿古诗咏出的句子,其创造力也是明显的。前句说经历阳关古道这些情景,都是军垦战士少年出门意愿的内容,当时以“屯垦戍边”相号召,兵团战士也都接受了“屯垦”的任务。当时饥荒年代刚过去,全民知晓农业的重要。也可以说是屯垦地方的历史特点;铁马冰河都是军垦战士少年意愿中伴随经历的更扎实的具体内容,这句就更要落实在“戍边”上。 作者参加军垦,立志卫国戍边,战士们“初上高原”,思想上就是这样的高度。
    作者还有些很有趣的生活材料,如《王安友请吃熊掌》《吃了天鹅肉》《冬夜守泉待兔》《愚蠢的野鸡》《捕鱼者说》《四斗渠旁的蘑菇》等篇。另外一些篇目,则体现了作者作为中学地理教师的职业特点——在兵团知青那样的艰难环境艰难条件之下,作者热爱游访祖国西北的一些关隘和史地名城,多是在宝贵的探亲假时间实现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