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王苹:坚守文艺理想的批评
    王苹:坚守文艺理想的批评
    • 作者:王苹 更新时间:2015-11-27 03:21:58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04


      “关于‘坚守’,若概而言之,即,坚守文艺自身的独特规律,坚守文艺以提升人的精神品格为旨归的价值导向,坚守文艺对当代美学的创造性贡献。我的批评立场与此相一致,并自觉坚持这样三点。”评论家宋生贵在近期出版的文艺评论集《坚守与批评》中,这样表达了他对于批评的立场。同时,此书又谈到:“我们的文学界该时时有这样的警策:文学不是别的东西的附属品或游戏物,它有自己的品格——文学就是文学。如同人们只有意识到并强调把人当人看一样,把文学当文学看,那才是文学的真正大幸!”而把批评当批评看,让批评回归批评本身,而不是功利性的、无关痛痒、阿谀奉承、攀附世俗功名的工具,更是贯穿此书的核心观点,也是宋生贵30年来始终坚守无功利化批评,对文艺动态进行严肃把脉及诊断的根本准则。
      宋生贵的这部关于文艺批评的学术著作,收录了他从事文艺评论工作30多年来,发表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最具影响的20余篇评论文章。此书并非关于具体作品或者作家、艺术家的浅层或表象的评论,而是从美学的艺术的历史的高度,对文学艺术的价值取向、创作源泉、驱动力量、内在品格、浮躁现状,文艺家的生命体验、诗兴情怀、创作困境等进行了客观深入全面的分析和评判。
      正如作者所言,“文艺评论是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文化使命的”,自文艺理论与评论存在的那天起,就始终与文学艺术紧密相连,优秀的评论不只对文艺作品的评判与批评,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思想、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评论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成为“高于创作实践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而不是跟随在文艺之后的趋炎附势的吹捧者,或者毫不留情的棒杀者。但纵览30余年来的文艺批评,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始终是尴尬的,其中包括一些挥之不去的浮躁风气。
      这一现象,自网络民众缺乏理性和认真思考的冲动型谩骂型捧杀型批评,铺天盖地地出现之后,真正理性的公正的学术的批评,更被边缘化。一方面,评论家成为文学艺术的工具,评论家不对自己的评论负责,而将评论变成宣传的工具,更失去了“对立场、价值与一种品质的坚守”。另一方面,浮躁喧嚣的文化生态,理性的批判精神,反被视之为边缘化的声音,对某部作品或者某位艺术家的评论,更多地被网络民众的声音主导。同时,当下评论家缺乏“主动介入、提前介入”到文艺现状中的能动性,不能以沟通对话的平等态度,深入到文艺创作的规律与美学艺术的角度,去审视分析文艺作品。
      《坚守与批评》是作者理性的学术化的批评,读者也可以从中看到评论界在对文艺的评判上所坚持的准则,文艺创作至今依然未能解决的创作困境。比如《浮躁:一种困惫的创作心态——关于文坛现状的分析与批判》一文中,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创作者的困境是,“生活内蕴匮乏、情感力度不足,与过强的写作欲望之间造成文学创作内在机制的不适”,在当下年轻创作者之间,依然是一个突出问题;而“通俗文学粗制滥造、混杂堆积所造成的虚假繁荣,败坏读者的欣赏趣味和文学自身的形象”,也可以概括当下网络文学的某些问题。而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改编传播的潜在之弊》提出的影视剧作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应该“尽力追求有自己的名作诞生,为人们提供全新的审美世界——像作家创作自己的名著那样”,更适用于当下一窝蜂改编畅销书或者获奖作品的影视界。
      真正的学术性理性化的批评,应该涵盖每个时代创作问题的智慧结晶,可以跨越时代而成为具有永恒适用性的经典。批评应回到文艺的本质,回归到批评本身,只有这样,批评著作才会具有永恒的价值,评论家也会因对文学艺术批评的坚守,获得跨越时代的尊重。而这一点,正是宋生贵的《坚守与批评》一书最核心的观点和最重要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