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祖波:故乡的记忆与味道
- 作者:万祖波 更新时间:2015-11-03 03:00:22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46次
不知怎的,今年这霜降节气只是刚刚过了一周而已,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我却忽然觉得寒冷了起来。因为在我的感觉中,那北风呼啸的天气,寒风刺骨的日子,应该在立冬半个月以后发生才觉得正常。昨天晚饭时间,我把我的感觉告诉了妻子。妻子带些责备的口气向我说道“嘻,你不觉得冷那才怪呢!一周之前就告诉你,让你骑车上下班时穿上大袄和护膝,你穿了吗?孩他爸,你就当小青年吧!”
这个时候,我才忽的恍然大悟。原来每年这个时候本就是寒冷的,只是以往我穿厚衣服穿得及时,没有感觉到寒冷而已。也正或许是因为谈论寒冷的话题所致吧,昨晚上我竟然做起梦来,在梦中清晰的、真诚的回到了儿时冬日生活的种种情节。对于一个乡村人家的孩子----我来说,那些记忆中的情节,全部流淌在了我的心坎里,感觉这是多么的温暖、快乐啊!
忘不了一连几晚,祖母和母亲打着哈欠,通宵达旦的挑灯夜战,为我们一大家人做棉衣的场景。记得每年一到下秋雨的日子,祖母就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小孩儿马上要穿棉”这样的话,意思是说祖母开始为做棉衣的事情而着急了。待雨过天晴后,第二天一大早祖母和母亲就步行八里半的路,去公社供销社买棉花、弹棉花。回到家,饭也顾不得吃了,就开始做棉衣了。什么摆席、扯布、划线、裁剪、铺棉、缝制等各个工序都有条不紊的一一开展起来。就这样于祖母和母亲不停的哈欠中,一连熬上几夜后,那厚实的、崭新的、暖和的棉衣全部做了出来。
之后,我们并不会马上穿上棉衣来御寒保暖,而是要等到小雪节气后大人们才会让我们穿上。要知道那个时候商业经济并不是太繁荣,哪有那么多的商品让人们随意挑选。对于超市、商场、夜市、网购这些新词,人们是皆未听说过的。所以那时候从未听过羽绒服,只能做棉衣。如果还不到很冷的时候就穿棉衣,那么真正数九寒天的日子,唯一的棉衣就越穿越不暖和了。所以,穿棉衣都是在孩子们一天天的期盼中换来的。穿棉衣的时候,那是发自心底的感觉温暖啊。
仍记得下雪的日子,窗外寒风凛凛,屋内炉火浓浓,大人们聚在一起饮酒闲谈,时而欢笑,时而争论的情景。总以为儿时的冬日乡村,比如今的冬日要冷许多,雪下的也很慷慨,没有丝毫的吝啬意味。劳作了将近一年的农家人们,望着一袋袋的玉米,一堆堆的麦粒,囤满地窖的黄姜和土豆,那喜悦之情,幸福之意全部
洋溢在了大家的笑脸上。农人们懂得人非金刚之躯,长时间的劳动,也会有疲倦的时候,是需要养精蓄锐的。而这大雪纷飞的季节,正是最佳的休息时刻,于是农家人互相相约在一起,炖一锅老母鸡汤、烤一个大猪头、拌一盘鲜猪肝,整点红星二锅头喝起来。那个时候不攀酒,个人心中自有数。究竟每人喝多少,完全取决于谈话的气氛怎么样。如果大家所谈话题互相感兴趣,酒就喝得多;反之,酒喝得少。
记得三叔擅长国家大事,长江三峡的事情、香港回归的事情,京九铁路开建的事情,大家听得很入迷;二祖父旧时读过私塾,对孔孟儒家学说研究深刻。他就讲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这些修身养性,讲究道德的道理,大家非常认可这些圣人之语;而西院的五奶奶,娘家是戏曲艺人,以柳琴戏为最。以往在动荡贫穷的年代为了生计,五奶奶跟随家人游走于冀鲁豫各个地区唱戏。于是他就会给大家唱《喝面叶》《小姑贤》等小戏,对于柳琴戏中“西岐南唐四平山,拦马磨房大劈棺,绒花鲜花挂花亭,二反五反雁门关,东京西京南北京,三贤二贤女中贤”之称的压箱底剧目《四告》、《点兵》、《吕蒙正赶斋》、《潼台会》、《回龙传》、《白玉楼》、《三反》、《五反》、《孟丽君》等,她是从不唱出来的。前些日子回家,五奶奶成为了政协委员,一心为弘扬保护老家戏曲而奔走。
为了生计,为了理想,为了给农家人争一口气,这些年我不断地发奋苦读,不停的颠簸登攀,找到了自以为糊口的工作。于是辞别了生我养我的故乡,离开了可亲可敬的乡亲。可是每当闲下来的时候,一向怀旧的我,仍然会想到自己在故乡时那些事情,仍会品味自己儿时的味道,仍然时刻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关注着老家方方面面的变化,为家乡的跨越发展而骄傲和自豪。看到如今老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家庭的经济水平,乡村的环境整治一天比一天好,真是高兴啊。
朋友们,不论是否大富大贵,还是一如平常,希望您一定不要忘了故乡的味道啊!言及至此,不知怎的,我的眼眶里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泪花。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