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雅梅《碎片:那些行走的记忆》研讨会召开
- 作者:东文 更新时间:2015-10-26 03:57:32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84次
10月25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举办的锡伯族女作家韩雅梅《碎片:那些行走的记忆》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石一宁,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李一鸣,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周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等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由《民族文学》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赵晏彪主持。
韩雅梅说:“我要游历一百个国度,去欣赏不一样的风景,了解不一样的文化,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领略不一样的人生。”《碎片:那些行走的记忆》是其旅居国外期间记录下的一些生活片段、一些动感地带,留下了一份份美好的回忆。这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即:欧洲之旅、澳洲之旅、非洲之旅和美洲之旅。其中欧洲之旅记录的是我国留学生们在国外的留学生活,描写的是留学生们由最初的孤单寂寞到适应融入,再到最后的流连忘返。基于作者对国外自然风光的浏览,历史文化的探索和名胜古迹的欣赏,加上对当地人的深入交往、沟通、理解,欣然开启创作的灵感之门,踏上了创作《碎片》的愉快旅程。
白庚胜说,锡伯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历史上曾举族西迁,为国家戍边,对中华民族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它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但是从韩雅梅这位锡伯族女作家身上,能看到一种博大的人文情怀,诚心祝愿她能够在今后的文学道路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张颐武说,20世纪以后中国和西方社会的接触愈发频繁,很多重要的作家都写过游记类的文学作品,但从前是精英为了向社会民众启蒙而创作,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分享,这种变化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韩雅梅这部作品有底气,通过一个普通国民在外国的体验展示了中国的崛起使得中国普通百姓能够以全球化的视野、平静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交流。
李一鸣说,《碎片》向读者展示了超越过往、超越惯习的认知,在异域的生活中获得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关系的新的感悟。作者在人类的处境、人性的发现上都为我们做了启迪和教育,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在读自然、读社会,甚至是读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周明说,韩雅梅作为锡伯族的女儿,对不同民族文化有着天生的感知力,她用摄影和文字的的方式让我们看见了世界的丰富和她本人的丰润,作者无数次通过艺术感悟渗透对生命的理解,提醒人们珍惜美好生活,同时也没有回避自己的缺点与脆弱,对于团队成员和旅途中的各色人等时有批判和自省,殊为可贵。
石一宁说,韩雅梅的游记不是在炫耀好玩,而是表现一种正大的心愿,她对生活的态度及人生观很能打动人,正因为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才敢于孤身远行、受苦受累。作者本人是锡伯族,这是一个只有19万人口的民族,《碎片》一书问世的意义很不一般,既是她个人的成就,也是锡伯族的荣耀,更是属于我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可喜收获。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民族文学》副主编赵晏彪在主持时说道:“当今出版市场大多喜欢图文并茂的形式,犹如世界文化,无不在寻求东西方文化之一统,寻求民族大融合,这种融合似大江湖泽,有容乃大。文学与摄影,原本似无太多关联,但在新世纪来到之际,一夜之间相通相融,愈来愈你中有我,我中有他。其实,摄影与文学的确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是用文字打动你,一个是用画面震撼你。目前作家队伍中,这样的双栖者很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世界最后一片乐土上动物们按照自然规律优哉游哉地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同时也体味到非洲人穷苦而又乐观的活法,韩雅梅忍不住想把这些留存下来,迫切地希望把他们保护起来,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这一切,她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发地加入到爱护动物、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的行列中。
出席研讨会还有杨晓升、顾建平、兴安、张宇、李景岩、林刚、赖旭、崔厚山、黄思军、赵兴元、赵颖、孙光辉、石铁洪、王伟杰、王中军、姜明利、李林田、陈冰、涂艳、张会斌等专家、学者、编辑、记者、摄影艺术家等50多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