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马平川:文学新陕军
    马平川:文学新陕军
    • 作者:马平川 更新时间:2015-09-22 02:00:30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55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陕西文学以其深厚的底蕴、突出的成就,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创作景观。“风流三代人,风云半世纪”(李星语)。老中青三代作家苦心耕耘,共同铸就了陕西文学的辉煌,从而确立了陕西作为中国文学重镇和全国文学大省的地位。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后的今天,当年独领风骚的青年作家已50多岁,尽管其创作实力不容忽视,但一个令人尴尬和困惑的事实是,陕西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群体鲜有突出的。陈忠实说,陕西文学发展到现在,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40岁以下、30岁左右的被全国认可的青年作家极为缺乏。
      事实确实是如此,陕西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队伍是庞大的,分布在西安、宝鸡、咸阳、延安、汉中、榆林、铜川、商洛等地的一大批青年作家从事着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的写作。每年都有几十部各种体裁的作品公开出版,并在全国文学刊物上经常亮相。但问题是这支文学新军在全国打响的几乎没有,在全国有影响的新生代作家群中没有陕西青年作家的身影。相邻的宁夏这几年青年作家迅速成长,贫穷的西海固地区涌现出全国有影响的被誉为宁夏“三棵树”(石舒清、陈继明、金瓯)的新生代作家群,广西桂西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偏僻、贫困、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就是在这大石山中崛起了享誉全国文坛的广西“三剑客”(李冯、东西、鬼子)以及后来的凡一平等。而处在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陕西,这几年,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新月异,陕西文学却没有出现上述的宁夏、广西的青年作家现象。陕西青年作家的“断代”现象,与陕西作为文学大省的称谓不相符,与陕西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地位不平衡。
      对于陕西青年作家“断代”现象,我们要有一个公正、客观、清醒的认识,这种现象在河南、四川、重庆、广东等省、市的文学界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学发展中无法避免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往往表现为两种情景,一种是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非但不促进文学艺术繁荣,反而阻滞和妨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或造成艺术的堕落和畸变。另一种是经济落后,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低下的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却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和发展。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飘浮于上层建筑的顶端,距离经济基础有所疏隔,文学被一系列中间环节所阻滞变得模糊,文学只能通过诸多中介因素,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另外一定的政治氛围、文化心理、社会精神意向对引发和推动文学的发展往往起到重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陕西文学的“断代”现象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文学艺术同社会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的一个具体表现。这是影响文学艺术生产荣衰的社会因素(政治、道德、社会心理、经济等)和文学艺术生产自身的运动规律造成的。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之后谁来扛大旗
      产生“断代”的这种“不平衡”现象,从作家主体来看,陕西这些青年作家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大都20多岁、30出头,基本上受过高等教育,有的上学时就开始创作,没有多少坎坷、挫折和刻骨铭心的经历。他们没有老一辈作家柳青、王汶石、杜鹏程经历过革命和战争的淬炼,没有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丰厚的乡村生活经验和阅历,没有叶广芩皇帝贵族后裔生活的记忆,没有红柯新疆大漠雄风、骏马草原的生活经历,他们也没有知青生活、上山下乡、文革情结一系列的历史阴影的烙印。比起上辈作家,年轻的一代的写作资源相对匮乏。他们大都有过短暂的城镇、乡村生活经历,但这些在他们眼里已变得遥远模糊。面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生活他们又缺乏足够的热情,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实质,缺乏敏锐地观察生活、理性地开掘和提炼生活的能力。而对于人在当下社会转型中的可能性、生活中蕴涵的激情、想象和创造力,又缺乏深入的思考,他们更多地忠诚于自己的个体经验,写“杯水风波”的多,作品艺术上经不起推敲,结构布局散漫而缺少精致。对生活理解不够深刻,因而对生活表现得比较肤浅。年轻的一代作家对陕西传统文学精神的失忆,模糊了他们的审美立场,淡化了审美情感的民族性,导致他们的作品缺乏思想的穿透力,缺乏血肉充沛的感染力,更缺少一种人性的深度。反映现实,令人深思,关心民生的作品少,很难出现在全国叫得响的厚重大气的扛鼎之作。
      陕西年轻的一代作家缺乏一种纯粹、清洁、澄明的精神向度,这些看来很虚的东西,对于成长为一名优秀作家往往是致命的,他们缺乏陕西老一辈作家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路遥、邹志安为文学殉道的悲壮的吃苦献身精神很难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这也是遏制陕西青年作家大步前行的“瓶颈”,他们中有些人片面追求市场效应,情绪浮躁,急功近利,仓促上阵,一边敲打着键盘,一边盘算着稿酬,一些很有才气和悟性的青年作家不珍惜自己的文学元气,一阵子忙于诗歌,一阵子忙于小说,同时又参与看好的电视晚会的节目编导,又热衷于为报刊写些挣钱的热点纪实。这种跑马占荒式的找不着北,是陕西乃至全国一些青年作家的通病。
      分布在陕西各地的青年作家大多散兵游勇似的各行其是,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提升。给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创作健康成长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和文学环境,这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改善他们的生活、创作条件,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丰富他们的创作技巧和理念,开拓他们的视野,这成为发展中陕西文学事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延续陕西文学的光辉业绩,再创陕西文学的辉煌,是陕西青年作家义不容辞的职责,陕西奔腾不息的“文脉”决不能以浅薄、趋时、浮躁、庸俗来传承。年轻的一代坚持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人民心声,贴近时代,挺立潮头,在作品的思想深度、生活厚度、情感力度上下功夫,甘于寂寞,开阔视野,勤奋创作。“互相拥挤,志在天空”,这是23年前陈忠实、贾平凹等十余个青年作家组成的群木文学社的社旨。这些当年的文学丛林已蔚然成材,在整个中国文坛构成了相当壮丽的景观。陕西年轻一代作家要汲取上一辈作家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操守,经过反思和调整,一定能在困境中突出重围。

     


      相关链接:


      就这个问题,记者电话连线陈忠实。他说,目前陕西30、40岁的青年作家前所未有地多,但能让全国关注的太少,整个陕西目前也只有红柯。他说此话的目的在于激励年轻作家们要有勇气,敢于探索,走向全国的读者。陈忠实说,创作从开始到终结,都需要不断地突破,首先要有阶段性突破,才能完成自己思想、艺术上的突破,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年轻作家要理解当前这种平淡的生活,相对于理解过去的大苦大难的日子更困难,作品容易平庸。因此,创作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对于青年作家而言,只有不同凡响,才能出类拔萃。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