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丁玲塑像前的文字
- 作者:晓音 更新时间:2015-09-15 02:06:09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72次
这次参加“茂名作家湖南抗战采风团”去湖南常德市,去丁玲公园看丁玲是我的心愿之一。
在大学里选修课《当代文学思潮》小论文题目是《夹缝中的温情》。它是我花一门课时间去细读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后对丁玲的重新认识。
熟悉丁玲生活轨迹的都知道,丁玲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继承了母亲的叛逆。从读书时代起,她就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她少女、青年、中年、老年时期的爱情,都是以轰轰烈烈的形式给文坛留下众多可圈可点,只有小说才可以书写的章节。
我看过她在延安时期骑在马背上的飒爽英姿,也看到照片后面延安领导人毛泽东的题辞“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后来,在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丁玲在“文革”中的遭遇,与所有作家一样,她为她笔下的文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是,我一直不明白“文革”她获的罪名是“大右派”。因为在我印象中,丁玲始终是以高扬“左派”旗帜站在新旧中国文坛上的。读完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才真正对丁玲有了比较立体的认识。
在她的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其实顾涌兄弟俩也不容易,30年前逃荒到这里,几十年脸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一分钱不舍得花……好不容易才开下30亩河滩地,修下二间瓦房,一架胶轮大车”。这是借村里一位穷苦长者向土改工作队员介绍被评成“富农”成份的顾涌的文字。虽然,丁玲没有用自己写《三八节有感》这种议论式的写作方式来评判瓜分农村相对富裕农民财产的合法性?!但是这些文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丁玲笔下:一个农村人他是怎样以自己的辛苦和节俭才过上温饱日子的。这与我们通常读到的“地主、富农的财产都是残酷剥削、压榨劳苦农民而得来”的定势性文字极其相悖。丁玲的小说写得很平实,里边有地主李子俊夜半送地契给贫雇农、唆使养女去勾引农协会领导等细节。丁玲写这部长篇小说前,在一个叫暖水屯的地方当过土改工作队员,她写的是自己亲自参与其中的“土改运动”是真实的“土改”。但是在那种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些文字却给丁玲招致灭顶之灾。以致她“文革”中被关进秦城监狱,被革命小将们用墨汁抹成大花脸挂上“大右派丁玲”示众牌,被发配到北大荒强制劳改,被造反派强摁跪在碎瓦片上挨批斗。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中国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有三部,一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是张爱玲的《赤地之恋》;三是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张爱玲、周立波、丁玲都曾经当过土改工作队员。这三部小说同写一场社会大事件,但是三个亲历了“土地改革”运动的作家视角却截然相反。从书的题目上,我们可以感知到三部小说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描述。在张爱玲《赤地之恋》中的关键词是“血腥”、“暴力”;周立波《暴风骤雨》中的关键词是“欢呼”、“毁灭”;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太阳”、“质疑”。
毫无疑义,丁玲在那一场全民欢呼“土地改革”运动全面胜利的大合唱中,注定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让我对丁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非常敬佩她能在一个缺少真话的年代,写下了让后世客观了解一段社会变革史的文学作品。
湖南常德是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地方。这片土地孕育了丁玲、昌耀等杰出作家和诗人。而在我们作家朋友中,也有许多生长于斯。曾经是广东珠海作家协会主席的胡的清、现任常德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的刘绍英、女子诗报的同仁邓朝晖、茂名信宜市作协主席向梅芳……
在湖南常德市的丁玲公园里,面对迎风而立的丁玲塑像我百感交集。文学、爱情和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当年她梦想与胡也频、冯雪峰三人同居过一女两夫的浪漫生活;当年她与沈从文过于亲密的交往和恩怨纠缠;当年她坐在延安坑头与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萧红意气风发的大侃左翼文学和延安红色浪漫生活;当年她在国民党的监狱里与非常不喜欢的“国民党特务”丈夫冯达同床异梦却生下一个女儿;当年她拉着小自己十多岁的丈夫陈明的手昂首挺胸走在延安大小窑洞前,她是以一种不与世俗妥协的形象被人们记住。而真正让她永远站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是她以自己的方式不向一个缺少真话时代妥协的丁玲!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