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黄志雄:茶事
    黄志雄:茶事
    • 作者:黄志雄 更新时间:2015-09-09 02:00:37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25

    屋外的天空如墨一般,黑沉沉的,想是要下雨了。这几天的持续高温,已让很多人内心生痛、生闷。我一惯比较善于化解窘境,上班之余,我会停留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在店里经营起自己的一片天空,让那浓郁的茶香拂风扑鼻,舌底生津,一种随着余韵展现出的安适、有趣油然而生,这个时候,无论天气再恶劣,一切再不好的心情也会灰飞烟灭。
    与我围桌煮茗谈天说地的朋友全然不知大雨即将来临,忘我地沉浸在茶的四季里,海阔天空地讲述着茶里茶外的故事。茶叶的故事很长很多,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传说的,也有文人墨客撰写的茶篇;有茶艺的,也有茶俗的;还有茶诗、茶联、茶歌、茶谚,甚至还有茶的功能、茶的应用、茶的技术、茶的文化……讲着讲着,听着听着,我的心情也被其撩拨,自己与茶结缘的历程一点点清晰。
    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茶都人,小时候也经常在茶树周围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对茶的认识却知之甚少,但在我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群中,从小就不缺乏煮茶人、品茶者,自己也喝过不少茶,只是那时候喝茶的时候都是用碗的或者用牙杯一样大小的盅。如果说开始对茶有一丁点认识,那是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知道我是茶乡人,每逢假期均委托我从老家给他买一两斤茶。在与老师品茶时,听着老师对茶的见解,我对茶的知识才有了初步的领悟。到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单位,也就是八十年代后期吧,我和同事的办公室之间有喝茶的礼仪,出入之间,我就更深层次地懂得了茶。一次办公室主任偶然聊起了购茶的艰辛,问起了我的祖籍,他频感兴趣,问我能否帮帮他购买一些茶,我欣然允诺,就这样我与茶有了切肤的感受。记得那一阶段,我不断从老家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地往单位里送茶叶,还从单位扩充到单位周边外一些单位。那一段时间,是我三哥帮我的忙,从一些制茶的茶农家购买来,并帮我送到车站托运到目的地。那一段时间,喝茶没有如今这么讲究,包装也不很精细,当然价格也没有现在这样昂贵,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谦逊诚信的心理。只是我在那座城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呆的时间并不是很久,否则我如今也许会真正成为一名茶商了。
    然而,那并不令人遗憾。如果说,如今我对于茶有一点点比较深的认识,那么那一段时间经历茶的过程应该是功不可没的。那一段时间里,关于茶我已能说出一二了。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其渊源一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茶叶起初鲜食、生叶煮羹或烤炙后煮饮。汉代煮饮,亦做茗粥,隋唐时盛行蒸青饼茶,茶圣陆羽创作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的巨著里,还创造性地记录了煎茶法。宋代出现了茶饼。元初时期创立了花茶窖制技术。明代废饼茶以散茶代之。清代已开始出现功夫茶泡法。我的家乡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有人类的历史,也就有了茶的历史,特别是唐朝中叶,已是茶业的重镇。客观地说,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茶乡人,我对于茶的认识已是属于迟归的候鸟了。
    调离了原单位,我回到了如今生活的城市。不知道是工作性质发生了转变,还是生活压力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我对茶并没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我对生活的路做了很多尝试,酸甜苦辣应有尽有,焦虑与匆忙中,从无心问津茶事。一次在开拓生活空间的过程中,我与朋友聊起了“如何让脚下的路走得更宽阔”时,那朋友反问我一句“你怎么不做做你家乡的土特产呢?”我才恍然醒悟,然而面对当时的市场空间,我却畏缩不前。不是没有思维的金点子,也不是没有老黄牛埋头苦干的精神,只是如今这种茶叶的市场,太需要背景、太需要平台,而这些都是我没有的。俗话说,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况且,如今的茶叶坊茶叶庄比任何米店理发店还多得多,有无孔不入之势。然而,那位朋友却坚持说试试看,并表示要鼎力扶持我。在傻乎乎张啰中,我再次与茶结缘了。也许是一种文学兴趣使然,我在开张的小店门上张贴了自己写的一幅对联,并把小店名融入了其中,上联“安得奇品观音茶”,下联“山高水软韵香坊”,横批是“迎您惠顾”。朋友和客户见了,都说有一定的文化味。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运作中,我以诚信和低利润做为小店这艘小船的双浆,奋力向前划;以批发和零售做为小船的航标,绕过了险滩;以“走出去”(占领省外市场)和“请进来”(邀请知茶人合作经营)做为小船的荷载负重,拓展了空间。我发现,海岸线就在不远处忽隐忽现,而且越发明朗。
    对于茶,我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我父亲病重的时候,他突然想喝一杯功夫茶,他说茶可以缓解他内脏的一些胀气。我深知,父亲已病得不轻,五脏六腑已经灼热、生痛。父亲一生节俭,平时极少喝茶,既使是当年一斤茶叶也仅仅在二三元钱之间,也舍不得买一斤茶叶喝;他知道,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钱,父亲总是把那极为有限的钱用在最为刀刃的地方。我们兄弟找了一些茶农,买回了一些比较好的茶叶,冲泡给父亲品饮,父亲神色凝重,观汤色、闻其香,而后才浅啜一口,并深深吸气。我发现,父亲更像一位历史悠久的品茶人。父亲品饮后,说这是好茶,还说已经很久没有喝过这样的茶了。后来父亲还讲了一些茶的鉴评技术,比如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等等,我们才发现,父亲其实就是一位茶道很深的知茶人。我们的心情颇感沉重,父亲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我们平时只知道从父亲那里索取,却从没有体会父亲内心的世界,更谈不上有想过给予父亲一点什么。我的眼睛湿润,内心世界波涛汹涌。如今,每当我品饮到比较好的香茗时,我总会不自觉地涌起一股对父亲的思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觉得,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情趣的艺术,只有懂得享受这一艺术的人,才能真正品味到茶的清新、茶的香醇,茶与人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在与茶结缘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透过茶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群,听到了人模人样的心声。其实,茶本身并没有贵贱之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很想说,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能天天喝上三杯茶,一杯可明目,二杯可清心,三杯清茶润肺腑,醒脑又提神,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太多的矛盾、太多的人为复杂化,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清雅、谦让、友好的和谐氛围。
    屋外真的下起雨来了,我与朋友煮茶论事还意犹未尽。南宋陆游写过一篇关于茶的诗,让我很受用,内容是:“雪液清甘涨甘泉,自携茶灶就烹前;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我想,茶这东西,还真是个好东西。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