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汉胤:榕湖畔的文人背影
- 作者:尹汉胤 更新时间:2015-08-26 03:10:09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86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提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难”的呼吁。一时间在广西桂林出现了宽松的政治环境,从而吸引全国的文化人纷纷来到桂林,在榕湖畔形成了一个文化人聚居地。这些不愿做亡国奴背井离乡的文学艺术家来到桂林,给这座山水绕城、风景如画的优美城市,注入了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一时间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各种报刊、演出、展览……异彩纷呈地出现在桂林,使抗战后方的桂林成为了抗战文化的前沿阵地。
20世纪发生的这场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地域广阔的全面反侵略战争。面对中日力量悬殊的现实,中国必须动员起全民族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战胜穷凶极恶的侵略者。而调动起全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是构筑全体国民抗击侵略者坚强防线的重要途径。故此,战场上进行军事殊死保卫战的同时,一场文化保卫战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抗战爆发后,大片国土的沦丧,使原本分散于全国各地的文化人,怀着对日寇的家仇国恨聚集于桂林,不仅在这里创作了大量激昂澎湃、鼓舞人心的抗战文艺作品,而且还在艰难困苦的战时桂林,留下了许多飘溢着文人情怀的佳话轶事。
1937年,父亲尹瘦石18岁,他在日寇铁蹄踏上家乡时,毅然离家出走,在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中,沿长江艰苦跋涉一月余,到达武汉参加了义勇队。面对山河破碎、流民四野的凄凉景象,他悲愤地创作了《流亡图》,将明末夏完淳 “逢人莫诉流离事,何处桃源可避秦” 的诗句题于画上,以激励国人的抗战决心。然而,随着武汉会战的失利,他无奈地再次踏上了流离之路。辗转于长沙、湘潭、邵阳……至烟溪时,遭遇日机轰炸,伤及面颊及手指,更增添了他对日寇的刻骨仇恨。经过两年多的战争颠沛,他于1940年9月来到桂林,受聘于欧阳予倩先生主持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在美术部任研究员。
到桂林后,父亲与熊佛西、叶子夫妇等文化人共同住在榕荫路47号 ,不久又一同移至榕荫路一处荒园。这座荒园距榕湖只有百步。四周残垣断壁、瓦砾四溢,仍呈现着去岁日机轰炸后的悲凉景象。从荒园的规制可以得知,这原本是一家大户人家的宅邸,不幸在日寇野蛮轰炸中化为一片废墟,所幸四围墙壁还算完好,主人依残垣筑起一排简陋的房舍。辉煌不再的劫后荒园,于无声的呻吟中注视着新来的房客。令人感动的是,荒园中的各类植物,却依然不负故宅地在废墟中绽放出勃勃生机。
于此园安顿下来后才发现,轰炸破坏了原有街道格局,使来访者、信件投递无门牌可寻,颇费周折。时值仲夏,荒园中一株石榴正怒放出一树繁花,灿若云霞,格外惹人眼目。熊佛西见此,欣喜地一拍大腿,即景将此园命名为“榴园”。随即在园中寻来一块劫后余生木板,擦拭干净,用浓墨写下“榴园”两个苍劲大字,残留着战火痕迹的匾额制成。张于园额,蕴藉沧桑、典雅醒目。一日田汉先生来榴园,佛西先生向其索联,田汉望着满园翠柳、火红石榴,挥笔写下:“热似榴花犹照眼,淡如园柳助描眉。”并附跋:“秋日至榴园,君既未能免俗,予亦何妨强作解人。按该园不知谁氏故宅,经轰炸后,瓦砾成堆而林木繁茂,犹可想见盛时,今得嘉客,风月有主矣。”自此,荒园不但有名,更添新联,成为桂林文人的雅集之所。
于战争漂泊中得以暂时安定,让身心疲惫的父亲格外珍惜。强烈的创作欲望,使他徜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榕湖,寻访历朝遗迹、研读名人碑刻,泛舟烟雨漓江、探幽阳朔胜景……画下大量写生,潜心创作出一批作品,于1942年1月,假桂林乐群社举办了自己第一个画展,画展得到了桂林文化界的好评。从一幅当年的留影中看到,时年23岁的父亲,与朋友一起站在画展门口,脸上充溢着淡定自信的神情。
这一年6月,从香港脱险的柳亚子先生来到了桂林,一家人暂时栖身在榕湖旅馆。父亲仰慕亚子先生已久,遂登门拜访,两人见面一开口,同为吴语,格外亲切。亚子先生家乡吴江,父亲家乡宜兴,两人是隔太湖相望,共饮一湖水的同乡。年长父亲32岁的亚子先生,欣喜地望着这位年轻的同乡,一老一少,相谈甚欢。烽火离乱之年,告别沦陷的江南故乡,相遇在异地桂林,两人心中自有一番离愁感慨。父亲为表达对先生的仰慕之情,为亚子先生造像。亚子先生观后,非常欣赏,遂赠诗一首:
阳羡溪山君入画,吴江风雨我惊魂。
如何异地同漂泊,握手漓江认酒痕。
自此,两人成为了亲密的忘年交。桂林期间,父亲与亚子先生过从甚密,诗画交往,相谈至深。兴致勃发时,还以小酌助兴。一次对饮,二人怀念起锦绣江南故乡,感叹彼此生命漂泊际遇,先生不禁起身,展纸运笔,以诗人的幽默,戏谑地写下“酒徒画丐”四字。父亲见字,不禁哈哈大笑,诙谐地将这四字就作为自己居所斋名,请亚子先生马上题写。亚子先生欣然提笔写下“酒徒画丐之屋”,并在旁附跋:“瘦石尹子吾吴阳羡人也,嗜酒工画,久客漓江。余亡命南来,遂与相值,属题其所居如右云。”投笔落座后,两人面对此幅,欢声中不禁感慨万千,随再次举杯,将离愁别恨,尽付酒中。
与亚子先生相处中,先生渊博的明史知识,为父亲开启了以抗击外族侵略的民族英雄为题材的创作。在亚子先生指导下,父亲以明未民族英雄郑成功、史可法、文天祥的史迹,创作了《郑成功海师大举规复留都图》《史可法督师扬州图》《文天祥正气歌画意》等历史题材绘画。亚子先生看了《郑成功海师大举规复留都图》,激情澎湃地在画上题写了一阕《满江红》:
三百年来,溯遗恨,到今未歇。真国士,延平赐姓,鏖兵战烈。组练晨翻南澳水,艨艟夜酹秦淮月。奈棋差一子局全输,攻心切!
甘燀耻,未湔雪。苍水计,成灰灭,愤丑虏狡狯,长围溃决。龙驭难归滇缅辔,鲸波还喋台澎血。看白虹贯日画图中,排云阙。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军作战,在缅屡挫日军,使日军遭受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亚子先生得知消息非常兴奋,对中国的抗战胜利充满了信心。他满怀激情地找到父亲,要父亲为他画一幅《樱都跃马图》。根据亚子先生的创意,画中的亚子先生和夫人佩宜,意气风发地并辔在一片灿烂的樱花背景中,远处依稀可见幸德秋水的纪念碑,以寓意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将取得成功。
父亲将画绘制完成,请亚子先生审视。先生看后,非常满意。在画前沉吟片刻,气魄恢弘地在画上题诗道:
踏破蜻蜓斗大州,齐襄九世复吾仇。
当年军阀争雄霸,此日齐民破苦囚。
死士应尊秋水垄,生王迟斩裕仁头。
狂游好与山妻约,早割倭宫署羿楼。
豪放诗情,回荡在画里画外。朱蕴山看过此画和亚子先生的题诗,对亚子先生的豪迈激情钦佩不已,附诗云:
老骥犹存伏枥思,横流沧海感离离。
樱花自有红时节,莫道英雄跃马迟。
1942年10月,传来了弘一法师圆寂泉州的噩耗。熊佛西先生特约请西山寺住持巨赞法师为其主编的《文学创作》写一篇悼念文章,文章发表后,巨赞嘱佛西先生,将稿费留作为亚子先生祝寿之用。然而各位文友等不及亚子先生生日,提议在榴园举行上圆夜宴。是日,柳亚子、佩宜、田汉、安娥、端木蕻良、李白凤、秦似以及住在榴园的熊佛西、叶子、王羽仪、尹瘦石共11人聚于榴园。父亲为增添节日气氛,用一把旧伞的伞骨,制成一盏彩绘宫灯,高悬于园中,又用几只瓶子充作烛台,燃起红烛,布置于榴园四周,使夜幕中的榴园莹莹烛火,遥遥宫灯,充满诗情雅趣。一尾鞭炮鸣过,夜宴开席。酒过三巡,父亲起身宣布道:今夕上元夜宴,为巨赞上人做东,值此良辰美景,怎可无诗,下面请各位方家联句赋诗。父亲率先出句:
红烛双烧夜
榴园耀佛光
酒如漓水满(田汉)
春意蕨山阳
文字千秋想(亚子)
因缘百世长(端木蕻良)
联欢上元节(安娥)
争撷烛花忙(秦似)
……
亚子先生不忘感谢巨赞法师的盛意,又诙谐地赋上两首绝句:
绛蜡双烧成晕红,春灯燕子可怜虫。
殷雷爆竹声如沸,倘向漓江起卧龙。
龙象宗门任废兴,伊蒲供养我难持,
肥鱼大肉今宵醉,多谢西山行脚僧。
几个月后,榴园再添喜事。园主之一的戏剧家王小涵与演员池宝华将在榴园举行婚礼。榴园各位立即行动起来,父亲与熊佛西负责布置新房,卧室悬一副亚子先生书写的朱红对联,旁边是王羽仪绘制的《双清图》。书房里是熊佛西先生笔墨蕴情的花卉四条屏,两间陋室,顿时飘逸起艺术芬芳。父亲为王小涵、池宝华伉俪描绘了一幅丽影,裱成一长卷,将两人画像置于卷首,后面留出空白,供朋友们题写诗句。更有意思的是,父亲还为二人婚礼绘制了一张结婚证书。证书上额一个大红“囍”字,两边绕以祥云和翻飞的凤凰。证书中央依次排列着——证婚人:柳亚子;介绍人:田汉、熊佛西;主婚人:王羽仪、阎宗临。每人签名下,郑重地钤上朱红图章,使这张手绘证书,蕴藉风雅又充满庄重,将这场举办于国难中的婚礼,不仅印记着时代的痕迹,更将战争中中国文人的乐观情绪与生命期望留存下来。
然而,令人惊叹的事情还在后面。时隔30多年的1981年,父亲带领中国书画代表团访问加拿大时,竟然在多伦多街头与移居加拿大多年的池宝华不期而遇,阔别30多年的两人,相遇瞬间,竟然同时认出了对方。池宝华邀请父亲一行到家中做客,激动地将珍藏完好的父亲手绘结婚证书拿出,呈现给大家观赏。父亲手捧当年友谊的见证,感慨万千地望着头发染霜的池宝华,两人仿佛又回到了抗战时的桂林。他拍了张照片,将记录着那段战争岁月的结婚证书又带回了中国。
1942年,李济深等人在桂林发起成立了别山会(别山,为张同敞之字),以纪念明末矢志不移抗清、壮烈殉节的瞿式耜、张同敞二公。田汉得知后,决定为这两位英勇赴死的节士写一部《双忠记》剧本。为此,他潜心研读明史及二公生平事迹。甚至在日寇空袭时,于防空洞中还借着微弱灯光,手不释卷地专注看资料。在熟读二公史料后,他胸有成竹地很快写出了四幕剧的第一幕,随即送给剧团开始排练。为使演员深刻理解瞿、张二公的精神,他特意将演员们召集起来,以富有感染力的生动讲解,将兵部尚书瞿式耜、总督张同敞率领桂林军民不畏强敌英勇守城,城池陷落,瞿式耜平静地端坐在衙门中,誓与城池共存亡。张同敞得知后,毅然只身泅过漓江,两人相对而坐赋诗唱和,共勉坚贞的英勇行为,激发演员的爱国激情。第一场戏排练得非常顺利,在排练期间,田汉又神速地写出了后面三场戏的剧本。
父亲聆听了田汉的讲演。瞿、张二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强烈地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他盼望着早日读到田汉的完整剧本,以便开始绘画创作。一天他来到田汉的住处,看到了令人惊叹的一幕。眼前的田汉,正在激情四溢地奋笔创作,为了节省誊写时间,他竟然在蜡纸上直接写作。刻字笔在蜡纸上划出强有力的声音,喷薄而出的一行行文字,好似跳动的烈火,以燎原之势在蜡纸上推进着。写好一页,即交人付印,一个下午,田汉便将后面三场剧本写完了。
《双忠记》在桂林隆重上演。剧中瞿、张二公慷慨赴死的民族节操,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激发起了广大观众的爱国激情,在桂林掀起一股热潮,人人争相传颂二公事迹。
父亲阅读了田汉墨迹未干的剧本。眼前浮现出瞿、张二公坚贞不屈的身影,耳畔鸣响起二公:“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后诗。”的诗句。为表达对田汉先生的钦佩之意,父亲为田汉先生画了一幅像。并在研读剧本的基础上,开始了《瞿、张二公殉国史画》的创作。经过反复构图修改,最终完成了十二幅《瞿、张二公殉国史画》组画。亚子先生看后,充满激情地题诗:
貌取遗容奠酒樽,千秋灵爽荡精魂。
东皋旧里欣同郡,太岳高门重孝孙。
独秀峰峦犹有泪,始安城郭黯无言。
怜余未就南明史,输与宜兴画笔尊。
1943年5月28日,适逢亚子先生57诞辰。桂林文化同仁,集聚嘉陵川菜馆为亚子先生举行祝寿活动。那天父亲早早来到了菜馆,在现场一角安排好笔墨,展开一幅长卷,长卷中央已绘好亚子先生的头像。待祝寿同仁陆续到来,父亲逐一邀请莅临者来此稍站片刻,以寥寥数笔,将其头像绘于亚子先生周围,画好一位,即请其在自己像下签上姓名。
宴会结束,共绘有欧阳予倩、熊佛西、田汉、司马文森、孟超、周钢鸣、安娥、端木蕻良、任珍琰、芦荻、彭燕郊、陈中岳、李白凤、林北丽、朱荫龙、陈迩冬、宋云彬、朱蕴山、曹慕髡、陈孝威、黄尧、佩宜、柳无垢、谢冰莹、叶仲寅、黄宝珣、范洗人、章曼石、叶子、吴枫、张英、了如、巨赞、蒋本菁、李紫贵、胡和龙、李玉良、王羽仪、王小涵及父亲自画像等共计48人。何香凝夫人那日因身体不适未能出席聚会。几日后,亚子先生约上父亲一同前往观音山何香凝寓所看望,父亲补画了廖夫人及其孙像,图成此卷,名之为《百寿图卷》。亚子先生阅后,兴奋异常地在长卷上题诗:
画笔淋漓染赫蹏,
始安两载证鸿泥。
纷纭漫笑头颅贱,
标榜还憐姓氏低。
应有红光冲斗极,
难忘杜妹与粱妻。
班生九等分人表,
青史他人任品题。
并附跋:《百寿图》,仅四十八人,尚未及半。肇始于去岁余生朝之日。曰“百寿”者,溢美之辞,亦颂祷之意也。图凡甲、乙两幅,甲以余为中心,乙以寥夫人为斗杓……
1944年5月,父亲在广西艺术馆举行了第二次画展。画展主要展出了他在桂林四年创作的历史人物画。李济深、李铁夫、田汉、陈迩冬、朱荫龙等人在预展时便来观看。亚子先生观后,为父亲画展又激情赋诗一首:
尹郎年少笔能遒,
高会灵山集众流。
国老岂徒尊画苑,
群才各自有千秋。
图成正气天应泣,
血写双忠鬼亦啾。
赵宋朱明今已矣,
樱都跃马我昂头。
如此星辰非昨夜,
为谁风露立中宵。
英雄儿女嗟同命,
金粉胭脂惨不骄。
阁部衣冠梅岭冢,
延平勋业蛎滩潮。
更憐丘壑西山美,
一衲难容谢世嚣。
画展闭幕时,传来了日军已攻陷全州,正逼近桂林的坏消息。在桂林的文化人,又面临着再次踏上迁徙之路。但这次转移,已不同几年前。大家在桂林共同经历了抗战文化的激情洗礼后,已使他们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抗战胜利充满了必胜信念。大家依依惜别时,亚子先生自然以诗为朋友送行。父亲决定往贵阳、遵义转道去重庆。行前父亲与亚子先生告别时,先生感慨在桂林与父亲建立的深厚友谊,但又遗憾没能一起在桂林迎来日本投降之日。动情地写道:
尹宜兴与柳吴江,
此日分别恨未降。
自昔画师多入蜀,
愿君彩笔换无双。
其实,桂林一别,他们很快又在重庆重逢了。在重庆他们不但一同迎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喜讯,并且还在重庆共同举办了“柳诗尹画联展”,以两人在抗战时期创作的诗和画,来庆祝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所取得的这一伟大胜利。
今年5月,我到桂林出席一个文学会议,正好下榻在榕湖饭店。会议期间的清晨,我早早起身,环绕着迷人的榕湖跑去。晨曦中的榕湖,平静得连一丝涟漪都没有,还沉睡在梦中。而湖边一株株老迈的古榕,佝偻着身躯,犹如阅尽历史的老人,狷介地挺立在湖畔。沧桑如铁的树干上,缠绕着血脉偾张的条条气根,似依然奔涌着青春热血。岁月于它们,就好似倒映在湖中的日月双塔,早已将无尽的日月沉淀在水中了。静谧安详的湖畔,在我的脚步叩动中,好像渐渐苏醒,响起了幽远的回声。在落满岁月沧桑的古榕树荫间,我仿佛依稀望见了当年那些行吟于湖畔的文人背影……
当今中国,又一次站在了历史进程的节点上。回顾70多年前抗战时的文人生活,让我们看到了那场战争中的一代中国文人,是怎样背负着各自的创伤在国家危难之时来到这里,以怎样的生命状态和激情创作面对艰苦的抗战生活的。在如此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们没有放弃对民族的担当与责任,坚守着中国文人的精神情怀,相互砥砺、彼此激荡,在这里营造出一种风雅的艺术氛围、生活情趣,充分彰显出中国文人的民族节操与精神器宇。他们以大量的文艺作品,激发着国人的爱国激情,坚定着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心。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桂林文化成为了抗战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逝去的岁月,带走了历史沧桑。今日桂林,已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在城市中已很难寻觅到当年的旧影。然而,在浓荫遮蔽中的榕湖,每个曙光涟漪和落日余晖中,历史的背影都会在水中泛起粼粼的波光,从而印证着一个历史定律:中华民族之所以总能在历经磨难的战争废墟中重新崛起,就因为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始终传承着中华文明灵魂的共鸣。处在当今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中,行进在重新崛起道路上的中华民族,将以怎样的生活情趣、精神气质生活在当今世界,将决定着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融入世界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