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马永欢:巍山走笔
    马永欢:巍山走笔
    • 作者:马永欢 更新时间:2015-08-18 03:00:57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95

      一


      巍山似乎与我有缘,我去了一次又一次,又似乎与我有情,让我去了一回又一回,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犹如农民耕耘,只要用心耕耘,就有收获。收获,是一种文化收获,也是一种情感收获。
      2015年7月25日,我独自背起行囊,从永平出发,坐客车,到巍山大仓。独自行旅,独自行吟,也许,是我文学人生的必然注定。我起步之前,邀约文友,没有人与我相伴而行,这也不奇怪,文学之旅仿佛就是一个人独自的行旅。是的,文学就是一个人的朝圣!行囊,并非空空如也,而是充盈着我新著的散文集《四美如春》。永平到下关的路途中,一个永平的少妇,喜阅我的新著,我看着她怀里依偎着一个小孩,双手捧读我的散文集,专注地阅读的表情,这表情是爱不释手的表情,于是,我送给她一本,她感激万分,还要我给她签字。于是,我兴奋地签字。我说,“这叫书缘”。
      我到了下关客运站,张丽娅就在客运站出站门口期待我的到来。她原是下关天龙印务有限公司的一个优秀员工,三年前我主编的《永平回族研究》,就是她设计、排版。期间,她工作的认真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待顾客的似火热情,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于是,我写了《一个家园里的一棵树》一文。这篇文章,首先在《印刷与交流》报的副刊上发表,后来,我又作了修改,投在《文章阅读网》上,发表后,深受网民的点赞。此文,我收入此文集,文集一出版发行,我的一个心愿就是要送给张丽娅一本,在家时已经签名盖章。张丽娅喜欢看书,更爱有她的文章的书。我与她一相见,就有故友相逢之感,由于我早上七点半就乘车,来不及吃早点,一个半钟头的行旅,肚子感觉饿了,于是,她请我到车站对面一家清真饭店吃早点。我送给她一本书,她还送我几斤新鲜的宾川甜葡萄,我看着飘香的葡萄,情不自禁地再送给她一本。
      我乘坐下关到巍山大仓的客车,一路上除了略赏窗外的风光外,就是吃葡萄。甜甜的葡萄,浸润着我的心田,让我的文学之旅甜甜美美。
      大仓,是一个回族乡镇,是下关到巍山县城必经的一个地方,面貌是新的,仿佛是一个改革开放的产物,空气流动着丝丝缕缕的经济发展的气息,每一个做生意的人,都在无形的抒写着自己的生意人生。
      我一下车,走出车站,就看见一辆黑色小轿车,就看见同学加文友的李连海,连海刚从车里“钻” 出来。我与他仿佛心有灵犀,一个走出,一个“钻”出。是的,有情之人,内心是有心灵感应的。
      他开车,我坐车,到一家清真饭店吃中午饭。吃饭点菜,我心中坚持的原则:荤素结合,简明扼要,吃饱就行,不能铺张浪费,盘盘光。我点菜,同学做东开钱请客。我点菜的理由是,不点贵的,不多点,够吃就行,同学文友在一起,吃的是气氛,吃的是心情,吃的是文化,有缘来相聚,就是一份难得的幸福。



      二


      饭后,我俩开车到东莲花村。到了村路口,就看见一塘莲花盛开,梦中的莲花终于呈现眼前,我喜不自禁。
      东莲花,我来过几次,第一次,是与州人民医院马顺高来,现为副院长,第二次,是与全国穆斯林编辑记者专家来,第三次,又是与马顺高来,因为他是我的老表,是亲戚,第四次,是与县回族学会来。可惜,四次来游,都没有看见这莲花塘,更没有看见一朵莲花。由于没有看见,就怀疑“东莲花”村名的命名,是真是假?有一次,我的一个昆明的文友给我投稿,附带传来一张红色莲花,文章是有关东莲花的,我看着漂亮的莲花图片,怀疑这不是东莲花的,因为我没有见过,但我已经去过多次,我仿佛要佐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之真理。我给文友打电话说,“这不是东莲花的莲花吧?”他说,“是的,我从昆明来到东莲花拍摄的。”我无话可说,但心中的疑虑还是未消,犹如春天未到,雪团依然。在我心中,荷花就是莲花,只是两种说法而已,犹如一个人有两种称呼。在永平,一到夏天的后期,连接线两边的藕塘里,就开着荷花,是白色。面对白色荷花的强大诱惑,我都要前往欣赏、拍摄,年年如此。由于欣赏得多,拍摄得多,我总认为荷花应该是白色的,没有红色的,但面对文友的红色莲花图片,心中的问号越来越大。有一天,我在藕塘边忽然遇到一个种藕农妇,我问,“你家种的藕,开的花只是白的,没有红色的,为什么?”她热情的说,“白色的是新品种,红色的是老品种,我们老街的,中屯的藕农,都种老品种,所以开的花都是白色的。”她这么一说,我心中的问号瞬间烟消云散。问号消失,就相信昆明文友的图片是真实的,不仅如此,文友的莲花图片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梦想,为了梦想,我要前往寻觅美丽梦想。
      喜不自禁的我说,“连海,停车!”连海说,“不要急,我要把车停好。”车停在村内的马家大院后面的停车场。阳光灿烂,我俩疾步,与游客擦肩而过,与马的士相遇,与各种车辆相遇,这些人与车都是进村旅游。他们进村,我俩出村,旅游,各有各的顺序安排。



      三


      莲花塘,四四方方的一块,约五、六亩,北边西边是水泥路,东边南边是广阔的田野,高大的树木在塘边矗立。我俩从西边切入,欣赏、拍摄。中午,阳光热烈,本来不是拍摄的好时光,因为,拍摄是一门艺术,但我是从永平匆匆而来,路途遥远,顾不了那么多了,也不敢奢望早上或下午或雨后拍摄,一走到莲花塘边,看见漂亮的莲花,就立即举起相机聚精会神的拍摄。
      一朵含苞欲放的红色莲花,亭亭玉立,高出绿色莲叶,拉动焦距,渐行渐近,亲密接触,激情澎湃。这朵红色莲花,宛若含羞微笑而娇美的青春少女,她充盈着诗意的美丽,散发着绚丽梦幻的气息,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的目光聚集。聚集、放大,这朵红色莲花,瞬间成为我眼前的红色火炬,照亮了我的情感世界,此时此刻,我的情感世界都是鲜活的,都是红色的,都是积极向上的。
      我移步,一朵红色莲花正在盛开,在强烈的阳光下,盛开的非常耀眼,一瓣一瓣的红色,渐渐舒展,如同二十多个青春舞女,在绿色的舞台上,舒展最美的姿态,彰显最美的激情。此情此景,让我感概,一瓣不美,只有连心的所有花瓣,同心协力,各显风姿,才是最美的。这种美令我敬畏,敬畏生机盎然的生命。在一般情况下,在这种炽热的阳光下,娇嫩的花朵抵挡不住强烈的阳光,将萎靡不振,没有生机与活力,奄奄一息。而我眼前的莲花,就是百花抑或千花中的娇子,什么是真正的娇子?什么是真正的美丽?在此,我认为就是莲花,柔中带刚的生命力,在我眼前,耀眼生辉,在我心中,深刻感悟。
      一朵红莲在层层莲叶间盛开,离我很远,却被我的相机拉得很近,近在眼前,绚丽多姿、多彩,这一情景,我感触深深:深闺人未识,自我欣赏,或孤芳自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美丽。这朵莲花身边有一支红色花苞,悄悄探出头,略高于舒展的清如水的莲叶,花苞犹如眼睛,用惊奇的目光探视莲花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宛若一个新生儿,周围的世界都是崭新的,都是真善美。一朵花苞与一朵绽放的莲花,相互映照,生动活泼,让静美的绿色世界,更加碧透。
      一支笔直的红色花苞,在一片绿叶映衬下,更加耀眼,更加自信,将用自己充沛的红色情感,独自开辟崭新的情感新天地。在阳光照耀下,笔直的花苞,仿佛一支挺立的毛笔,将在电脑时代,发挥自己的独特功能,抒写盛世,歌唱和谐,呈现传统优秀文化。
      一朵亭亭玉立的红色莲花,在透明的阳光下,灿烂如霞。可惜,花瓣下的绿色花枝,有黑色粘虫,缘于前段时间天气干燥,出现不可避免的虫灾。虫灾,却无法影响莲花的美丽。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断臂维纳斯女神,这叫残缺的美丽。不过,这朵莲花,并没有这样的严重,在粘虫的侵蚀下,有隐隐作痛之感。这隐痛之感,对于强大的生命来说,只是一种生命的常态,只是一种梦想与现实撞击的疼痛。这种疼痛,宛若一个孕妇的最美的分娩,在疼痛中诞生最甜蜜的喜悦。
      莲花塘中间有一片清水,清水出芙蓉,我心中久积的虚幻画面,在此成为伟大的现实。在明亮的阳光中,几片高高低低的绿色莲叶的中间,有一支红色莲花,正在盛开,并形成绝美的倒影。在突起的激情中,站在路边的我,轻轻拉动焦距,绝美的芙蓉向我轻轻的走来,犹如一个国色天香向我走来。清新柔美,美丽画面,渐渐进入我的视野,进入我的内心,让我享受最纯洁的国色,让我贪恋最美的天香。啊,我几乎醉倒在莲花塘中。
      一朵白中透红的莲花,在莲叶世界,独显风骚。一片片花瓣渐渐打开,形成了团结而又独具风格的缤纷姿态。此靓丽的姿态,仿佛正直一个青春少女恋爱的最美情态,她不仅渐次打开所有感觉器官,把最美的情感形象,从内心深处渐渐释放,建构一个如烟似雾的情感空间,让自己的爱恋之心灵,充分呈现。心灵是那阳光下的金黄色花蕊,是那嫩黄而泛青的莲子。
      莲子,在这不大不小的莲花塘中,数不胜数,姿态各异,形容多彩。我来一个特写,一支青嫩的莲蓬,进入我的视野,我将定格,成为方框里的精彩,我将之命名为“蜕变之美”。莲蓬与长柄之间,还有两片相反的卷膜,犹如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之时的脐带。蜕变,是一个生命转化为另外一个生命的神奇而美丽的节点,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从此,一个新的生命,在阳光下,走上梦想之路,演绎风雨诗意画卷。莲子,为药,源远流长,《本草纲目》:“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以其权舆也。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补心肾,益精血,有瑞莲丸,皆得此理;也被诗人赋予浓郁的诗意,流传久远,“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是一首南朝乐府中的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其中“莲子”谐音“怜子”,意思是爱你。“低头弄莲子”意思是爱你之情如水般清纯忠贞,绵远攸长。
      莲花塘的南边有高达2米的土坎,宽宽的,有高大的树木,仿佛成为莲花塘与一望无际的田野的隔离带。我走在土坎上拍摄,捕捉眼中最美的莲子,也捕捉盛开的莲花。这样捕捉,距离远些,土坎下能够行走拍摄,于是我行走在土坎下,当然,也并非触手可及盛开的莲花,我虽然走在塘边,走一步停一停,轻轻的拍摄,莲花的盛开总与塘边有一定的距离。这一现象,仿佛是一种美丽的哲学,莲花是独立的,形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总是与非莲花世界是相对的,形成一定距离。这样的距离,让拍摄的人,或欣赏的人,或具有强烈采摘莲花欲望的人,不能逾越这样的距离,因为塘中有水,水里有泥巴。水虽然是清的,但深不可测,泥巴的深度,更让你无法猜。所以在塘边移步欣赏、拍摄,要特别小心,不要掉进深深的莲花塘,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而人一旦掉进污泥是染的,而且是后果不堪设想。我“走进死胡同”,于是准备上高而壁立的土坎,一把抓住一根矮小的杂木树,使力攀登,瞬间,不是跃上,杂木树被拔起,我滚了两滚,好个没有滚入塘中,幸哉!包中的相机也没有掉出来,滚进塘中,幸哉!然而,我左边的衣裤都沾染了浅浅的泥巴,缘于前段时间连续下雨,塘边都是潮湿的泥土。我看着衣裤上的泥巴,又看看塘中的美丽莲花,自言自语,“为了一份纯真的爱,滚了两滚,衣裤侵染泥巴,也值,是一次美丽的深刻记忆,是一次难忘之旅。”我沿路返回,上土坎。退是为了进,而我不想退,想走近路,一步跨越高高的土坎,结果欲速则不达,滚了两滚,差点掉进莲花塘,与莲花相依相伴。与莲花相依相伴,只能心伴不能身伴,犹如一个人结了婚,心中却有一个“雨巷” 里的她,她就是自己情感中最美丽的莲花。
      连海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我拍摄,他也拍摄。走到东边,我选择一个角度,无意间把莲花、莲子、莲叶、花苞、清水与东莲花村的古房屋相连,我看着相机里的影像,惊喜万分,生发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情绪,“东莲花村”的命名在此得以诠释。东莲花村因莲花而命名,莲花因古村而闻名遐迩,二者相得益彰,并合为一体,美哉!



      四


      1

      在灿烂的阳光下,我俩走进东莲花村,走进马家大院。我来过几次,感觉熟悉,并非陌生,但在熟悉中却触及意想不到的陌生。这种陌生,会生发耀眼夺目的光彩。
      连海出了20元钱买了门票,当地优惠价。在马家大院,游客络绎不绝,我选择照相背景,让连海给我照相,留个夏天的纪念。我与连海说话时,一个声音仿佛从古房屋中发出,“永欢,你来要给我打电话的嘛?”转身说话的他,是笵建华。此时此刻,我不需回忆,也不需犹豫,脱口而出,“笵建华,今天真巧,在此相遇。没有给你电话,是一位我来下关办事,突然想起要来巍山游一游。”笵建华知道我与连海的亲密关系,不是同性恋,而是文学之恋。而他与我是在昆明读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他是巍山人,从政多年,现为科技局局长,业余巍山摄影家,今天他与巍山两个摄影家在此拍摄。我高中的同学连海,我大学的同学建华,三人,在此,仿佛成为文学艺术中的“桃园结义”,上演一场人生的喜剧,演绎平凡而绚丽的情感。
      我高中毕业30年,大学毕业28年,连海与我既是同学又是笔友,而建华与我既是同学又是文艺上的朋友,在此,加强了关系,巩固了情感。
      马如骥大院——历史遗留的文化财富,我多次抒写,多次沐浴,领略文化的光彩。马如骥大院成为东莲花村古建筑群的典型地标,成为游客必游的中心。在这中心地带,文化遗存层层叠叠,丰富多彩,我每一次踏访,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吸收一点文化养料,虽如此,我也兴奋不已,感叹深深。东边的二楼,摆放着一个木架,承载着一块被面,被面由三个色构成,白色、蓝色、红色,期间的红色是几朵莲花绽放的图案。这是东莲花村的文化遗存,在这里展示,虽然没有文字说明,但可以猜想,可以诗意的想象。白色,象征纯洁,一尘不染,是回族人民的神圣追求;蓝色,象征广阔而高远,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有广阔的胸襟,要有创新的精神;红色的莲花,是东莲花村的象征,象征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好,象征民族团结的精神,象征村民热爱生活的美好激情。

      2

      我与连海游到南边的四合院,也是马家大院。新开的“手工布艺精品屋”,跃入我的眼帘,令我欣喜,牵引着我轻盈的脚步。游客走进走出,络绎不绝,欣赏这古老四合院中的布艺精品,有各种挂件,有各种女人挎包,有各种女人提包,有各种小饰物,多种多样,色彩缤纷,莲花盛开,琳琅满目。我想,女人是天生的购物天使。柜台上还摆放一块金光闪闪的奖牌,期间的文字是:大理首届民族旅游工艺品创作设计大赛 三等奖 大理学院艺术学院 大理州旅游委 大理州文产办 大理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2013年4月25日。一份闪亮的荣誉,照耀着古屋精品,让游客购物者放心。
      店铺老板是一个回族少妇,模样俊俏,面带微笑,我走近她,说,“你是?这些布艺商品是东莲花的,还是从外地调进来的?”她说,“我是马如骥孙子媳妇。这些布艺是东莲花村的文化土特产,都是家庭生产的,不仅是回族人做的,而且汉族人也做。不仅这里销售,其它地方也销售,还销往县外,也就是说外地客商经常来东莲花进货。”我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农民工转移已经成为时代的一个特色,这里的农民工不离土也不离乡,在家生产布艺产品,一是传承了布艺文化,二是也赚到了钱,何乐而不为,为旅游业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风景散发着传统手工艺术品的文化气息,浸染着我的思绪,令我感动,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历史文化,在这里传承,在这里传播,有着特别的意义。
      玻璃柜还摆放着两本书,一本是《东莲花》,另外一本是《巍山马家大院》。当然,在这里,主人着重介绍《巍山马家大院》一书。在“手工布艺精品屋”外的庭院,摆放一个精美的介绍《巍山马家大院》一书的广告牌,因为我爱书,也在研究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所以对这一文化现象十分感兴趣。广告牌的题目用中文与阿文印制:巍山马家大院 岁月留痕的地方 马家大院的主人马如骥之子马文斗 著。阿文在这里省略,缘于我不会写。题目下是此书的内容简介:
      此书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马氏门中人们经过多年的拼搏,积累了很多财富,建盖了豪宅大院,诉说着各个家庭经历的辉煌,荣耀,悲哀与变迁。影视当年商旅云集,骡马穿行的繁华和旧时生活的痕迹。阐述了当年蒙化马帮闯荡江湖的不凡气质和魄力。它留给人们的只是让人们去揣摩、追寻、沉思。而又给人们意味深长的回忆……而传奇故事的感觉……说不完,道不尽的千古沧桑。
      沧桑岁月,烟消云散。马背托出的豪宅大院的兴衰悲叹的往事在民间传颂着,它折射出当年蒙化马帮经济和马帮文化繁荣昌盛的缩影和见证。感受老前辈在经商和茶马古道上显示的精英,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辉煌诗篇。
      欢迎选购
      我读完这卖书的广告牌,心想:从创意角度讲,把古房古屋与时尚精美的广告牌相结合,就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古老中有崭新,崭新中有古老,很养眼,也很养心。是的,历史文化是养心的,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化人的,要把物质之人化为文化之人。当然,这种化,是渐渐的,是渐进的,是耳濡目染的,是春风化雨的,一个长期过程。我还想到,一个古老的四合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化的一种可视可触的物质,透过物质可以看到历史文化的长河,可以读到长河里的动人的浪花,也可以倾听风雨阳光历程中马蹄之声。然而,这种“透视”,难度较大,较多的游客只能把兴奋的视觉,停留在历史文化的表层上,具象上,无法深入。要解决这一难题,打开历史文化之门,就需要文字,需要书籍,需要真实而动人的图书。马文斗著的《马家大院》一书,就为四面八方的游客的文化之旅解决了难题,这是一件文化盛事,可喜可贺,为我们曲硐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面明亮的镜子。

      3

      我俩走出马家大院,又长又深的古巷,感觉古风扑面而来,心情舒畅。路边有一个古玩店吸引着我,门口的左边摆放着一个完整的石臼。玻璃柜台里坐着一个年轻的回族女孩,她着装回族黑色服饰,有气无力地看着我俩。这种表情,也许是生意十分的清淡造成的,或许是刚当上老板,没有经过训练的就上岗,或许她就不是一块做古文物生意的材料。做生意当老板,首先要热爱,然后要懂得相关礼仪,还有对古文物充满痴迷的情愫。文物有清代、民国时期的铜香炉、铜茶壶,还有古老的香桌、烧水壶,还有回民洗小净用的铜壶……我大饱眼福,想卖一两件,却囊中羞涩,只好大概欣赏而已。

      4

      连海约我到其它巷道走一走,领略东莲花古村古貌,我说,“不去了,到停车场休息一下,喝点水,选择一家,看一看,深入采访,效果更好。因为村貌我曾经看过,不想重复。”莲花欣然同意我的打算。
      下午的阳光炽热,我几乎汗流浃背。我俩坐在树下乘凉,一瓶矿泉水,我咕噜咕噜一鼓作气喝完,一滴不剩,好舒服。我说,“连海,就去广告墙那一家旅游。”他说,“我在这里等你,你一个人去。”我理解他的决定,因为他是巍山的彝族,对这里的回族民风民俗不了解,怕犯禁。
      一眨眼的功夫,我就走进不知姓名的古老的回族农家大院的大门。右边是两层土木结构的瓦房,门窗全部都是古色古香的雕花木窗,非常气派,气度不凡,辉煌灿烂,犹如皇宫里的建筑。我尽情的欣赏,贪婪的拍摄,定格最美的古老建筑。静悄悄的欣赏,大院的男主任走来,客气的与我打招呼。我说,“我是永平曲硐回民,来你家看一看,才走进大门,就被你家的漂亮建筑深深吸引。”看他的模样,他的年龄比我大一点,看他的表情,很朴实,犹如我眼前古老的木窗,散发别样的暖意。他说,“永平的回族与我们巍山的回族,从古至今,都来往,亲密无间。我家,四方游客经常来,还有外国人也来,所以我家的大门都时时开着,欢迎光临。”我想,东莲花村的民族文化旅游,已经形成了气候,家家户户参与,人人参与,形成共识。三坊一照壁的院心是一块正方形,平平整整,用青砖面铺就而成,形成线状,青砖的面是四方形。我好奇的问,“这砖板,什么时候安的?”他说,“民国时期。”院心周围是石条、石板,高于院心,院心周围有盆景,有花台。花正开,树正绿,古风习习,花香缭绕,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令我心潮澎湃,浪花飞溅。
      坐北朝南的一间瓦房,后面的墙体是东莲花村的旅游广告,前面的两层窗户是木窗,老款式,玻璃窗,一层客房的门是折叠雕花木门,六扇门雕刻着花鸟,栩栩如生,吉祥美好,幸福安康。坐东向西的瓦房前有一棵石榴树,绿树成荫,果实累累,似乎成为了一种别样的象征,祖宗留下的文化产业,要代代相传。坐西向东的瓦房,客房的门窗,都是木雕,折叠门,鱼鸟图案,精雕细刻,形象逼真,鱼在水中游,鸟在花丛鸣。门两边有两幅精美的木雕图案,令人叫绝,一幅是百花图,另外一幅是白鸟图,他说,“外国游客对这两幅图案赞不绝口。”他领我到二楼参观,门窗也是木雕,门是两扇,长方形,花、兽、鸟图案,对称。两扇木门的边镶嵌着一个线性的椭圆形,椭圆形是一个回环的简图,细看,令人惊叹,是回族人家的隐喻。这样的雕刻,这样的出奇的布局,我平生第一次领略。
      我随房主走下二楼,走到坐北朝南的房前,一簸箕梨摆放在客头,他的母亲、妻子热情地与我打招呼,并把梨装给我一食品袋,我不要,他的母亲说,“这梨是我家的,甜的,好吃,你带上,路上吃。”我无法推辞,只好接受这一浓郁的情意。我说,“谢谢!欢迎你们一家到我们曲硐。”



      五


      夕阳西下,连海与我奔驰到巍山县城,找了一家回族饭店。这一家有一特色,在凳子上摆放着各种回族杂志,我翻阅。老板是一个热心肠人,虽然是一个农民,但喜欢民族书籍,爱看书。于是,我送给他一本我的散文集《四美如春》。他喜不自禁,要求我给他签字,我欣然签字。
      我打给巍山的文友毕增富电话,请他来吃饭。小毕比我小,侄儿辈,他在一所小学任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业余作家,他与我电话来往已经好几年了,却还没有见过面。我来之前已经与他相约,可是,他岳父在医院住院,需要看护,所以没有陪我采风。
      姗姗来迟的他,我俩一见面,就有相见恨晚之情,握手,说东道西,情意浓浓。见面,我给他的见面礼就是一本《四美如春》,以文会友,他已送了我一本他的新作《山土彝韵》,此书,我阅读,我收藏。
      连海、小毕、我,一边吃着清真美食,一边畅谈,其乐融融,春暖花开,小小的饭店荡漾着我们三人喜悦之声。
      范建华也来了,这个迟到的局长,很风趣,他虽然是一个业余摄影师,此时此刻,也参加我们的文学盛宴,增添一抹光辉夺目的色彩。他说,“永欢,赶紧吃,我们大学的女同学唐明艳,今天从楚雄来,现在在另外一家汉族饭店吃饭,你要去见面。”我一听,心情犹如锦上添花,说,“女同学来,在巍山古城巧遇,一壶浊酒喜相逢,能不去吗?去,一定会面。”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四个同往。唐明艳与我一见面,握手,促膝相叙,叙述二十八年前的同学情谊,叙说二十八年后的古城偶然相会。我与她的亲密话谈,宛若春风荡漾,让在坐的各位男男女女,在灯光下,目光聚焦我俩,分享我们同学美好的相聚。她说,“你的头发白了,”我说,“你的长发也染了。”是的,二十八年前,我们的头发都是黑亮的,彰显着青春的豪迈,二十八年后,我们步入老年,头发能不白吗?头顶的太阳已经偏西,但我们还充满绚丽的梦想。我说,“今天相遇是一个好时光,我送给你一本近期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四美如春》,作为久别相逢的见面礼。”她兴奋的说,“永欢,你变了,你变成了一个大理作家了,我深情的向你祝贺!”古城的夜真美,因为有同学有文友的情意灌注。



      六


      小毕把我安排在一家“名邦客栈”住下。路边的这家“名邦客栈”,从悬挂在大门上方的“名邦客栈”木牌上看,对于文化游客来说,就是一种强烈的吸引。木牌古色古香,中英文结合,大门不大不小,过道的上方是圆木,两排红灯笼悬挂,过道两边是白色墙体,其实白色只是底色,其间有山水画,画下有多盆盆景,有花有草有树。这一文化景观,令人舒畅,行走过道,如同行走在诗意的山水间。过道前是一堵墙,长约2米,高约2米,连接左边的墙体。墙体的中间写着一个“褔”字,底色是白色,“褔”字上方是一排山水画,画两边写着四个字,左“风调”右“雨顺”。画上方是两撇瓦,“褔”字下方是绿色盆景。这一巧夺天工的设计,使小小的庭院生动鲜活,让匆匆行旅深感,在这里歇脚,很幸福。是的,住进这仿古的客栈,是幸福的,是能够让人想象遥远的过往,巍山是茶马古道的枢纽,南来北往的马帮在这里聚集,又从这里向四面八方悠悠行吟。
      坐南朝北的瓦房,两层,走道边是用木料边装饰的,看着十分的粗糙,就像横睡的活着的一根大树,让现代游客感觉温暖,生发诗意的想象,感觉自己走进树林间。一楼前有木栅栏,栅栏前有一棵石榴树,石榴正把细枝坠弯。这样的景致,就是让你留下美好的记忆。
      我住在202,栏杆是木栏,走道是木板,门的木门,房间是单间,却一分为二,外是床铺,里是卫生间。卫生间很简单,不宽,墙壁是石片镶嵌而成,地板是用青石板铺就而成。虽如此,却让我感觉舒心不已,仿佛回到了客栈时代。
      我无意间抬头,看见空空如也的纵横圆木、椽子、瓦,我不感觉简陋,而是感觉很好,这就是客栈的建构。
      客栈,我偶然相遇,感觉陌生,在陌生中体验客栈的风情,思索客栈的简朴精神,寻觅客栈的返璞归真的情愫。客栈,巍山古城的客栈,是诗意的栖居地。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