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新诗 >> 张冰:从题材嬗变看国产大片成长
    张冰:从题材嬗变看国产大片成长
    • 作者:张冰 更新时间:2010-04-03 04:27:44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5540

      从当年张艺谋《英雄》开始到陈可辛的《投名状》,中国商业大片似乎一直扎在故纸堆里编故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驱动力:票房、国外电影奖项、投资风险。具体原因是《卧虎藏龙》的成功对华人导演有一定的启迪与引导,李安成了中国电影人的榜样。同时,华人世界对古装片、武打片有传统的欣赏模式和消费心理,在同等条件下会更欢迎此类影片。而西方世界仍然存在着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在很多西方观众眼里,“功夫”如同“京剧”和“熊猫”,都是赫然醒目的中国标签。因此,中国电影人对古装武侠的创作偏重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大片动辄过亿甚至几亿的投资,导致大风险不可规避,片方大多不敢率先做出新的尝试,从投资收益角度看,武侠片似乎成了最安全的选择。所以,从“吃螃蟹”的《英雄》到中国版“哈姆雷特”的《夜宴》,无一例外地打着“中国武侠”、“中国功夫”的旗号,站在已经在西方打出一片天地的中国功夫明星肩上,锲而不舍地将中国标签进行到底。这就形成了国产大片等于“武侠片”或者“功夫片”的尴尬境地。

      遗憾的是中国电影自从与商业挂钩以来,艺术性和娱乐性似乎在中国电影中水火不容,一部影片的票房和口碑很难兼得。直到2007年末《集结号》《千里走单骑》、2008年《赤壁》《画皮》《梅兰芳》《长江七号》《见龙卸甲》《非诚勿扰》的轮番上映,终于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求变与多元。这些影片取得的票房佳绩以及还算不错的口碑,说明了市场对于不同题材的需求,亦表达出观众对于银幕百花齐放的期待。2009年《南京!南京!》《拉贝日记》《白银帝国》《建国大业》《十月围成》又缔造了国产主流大片的新传奇,主旋律电影不再板起面孔千篇一面地说教,而是用或轻松或凝重的语调讲述历史,同时在观赏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观众的认可,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也表明主流价值观和商业化并不矛盾,这是中国主流电影一个很大的突破。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国产大片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大量好莱坞大片涌入国内,对国产电影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打造中国特色大片便成为电影创作者和普通观众的共同期待。从单一的古装武侠功夫到魔幻、谍战等等不同类型片,导演们思路越加开阔,观众日益成熟,国产大片在题材的嬗变中正在逐步成长。导演宁浩小成本黑色喜剧《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的票房佳绩,也预示着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小明星也足以支撑大片,只要故事够好看。这也说明观众愈发理性,有了更多的心理需求,不再轻易被画面“绑架”,故事质量和内涵才是支撑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强劲理由。“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只能迎合大众的娱乐消遣心理,却无法在观众满足感官享受之后,提供一份源自心灵深处的愉悦和慰藉。这样的电影,今后市场越来越小。

      好莱坞作品《阿凡达》的票房奇迹同样给予中国电影人以更多的启迪:情节可以老套,但情感必须真挚;技术可以登峰造极,绝不能游离于故事之外。大片有其独特的生存模式,但这不等于大片为了迎合市场,就放弃了对人文情怀和思想内涵的追求。

      娱乐不能成为大片缺乏人文情怀和艺术力量的借口。中国电影人应该借鉴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不断探索商业和艺术完美结合的新路,使更多的国产大片叫好又叫座,并能收获国际市场的青睐。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