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世界是这样的,不完美的人类才有理想,才有对完美的追求。世俗生活的缺陷与未知,给了艺术以创造完美的机会,而电影则是众多艺术形式中最容易实现做“梦”的一种。如果“被抛”的人们在“梦幻般的虚像”中得到的仍是黑暗与无望,那么艺术就将终结。
在审美泛化的时代,标榜为艺术的精神产品往往不惜放弃神圣的使命而沦为“同魔鬼拥抱”的文化创造,将人文精神内涵和理想主义色彩湮没于对纯粹形式的美学追求。人文历史与崇高的消解使审美与艺术精神的内涵悄然失落,所谓的“艺术作品”正在瓦解自身的价值和艺术的严肃性。曾几何时,艺术与哲学同样承担着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使命,独一无二的感性形式甚至远比纯粹的理性演绎更容易亲近真理,作为神圣的通灵“法器”,艺术给人自由、给人希望。不是这个时代的丑陋太多,而是这个时代太需要美,我们所以需要追问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好电影。
《什么是好电影》是本尝试为好电影给出价值判断的书,你可以质疑书中关于电影的评判,却无可否认追问这一命题的意义与价值。给出一个判断很容易,寻找判断的理由支持很难、很复杂。一本依凭多年电影研究积累、以影评诠释价值判断的书籍,即便不是尽善尽美,也足见其分量与真诚。
一部好的电影好比一台优质的电脑,不但硬件配置要高,软件更要先进。电影的“硬件”是声画结合的语言形式,“软件”即这种表达形式道出的文化价值,是感性效果激发的理性思考。正因为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门类,所以对电影的判断必然不能等同于简单的趣味判断,而应该以语言形式、文化价值的多元阐释为依据。
与其它艺术一样,电影有自身的特质,利用镜头讲故事就是电影最基本的职能,那么对镜头意义的解读便是支持电影价值判断的最有效方式。《什么是好电影》给出了作者的判断,也给出了作者20余年从镜头中读出的意义,由评述那些中国电影史上标志性的作品,到分析受宠于当今电影浪潮中的大导演,作者在用电影语言挖掘“有意味的形式”背后潜藏着共性启示。
好电影首先是从选择适合于电影表现的故事题材开始的,然后再确定与这个题材相应的叙述形式,并在整个创造过程中逐渐建立个性化的影像风格,最终创造出与隐喻相融会的美学意境。好电影的达成是一个从电影的被表述层面到表现层面、从电影的艺术风格向电影的美学意境逐级提升的完整过程。
笔者在巡礼32万字的过程中,收获的是对电影的思考。尽管自己还不能认同暴力与美学的直接嫁接,毕竟吴宇森以“自创动作”把表现杀戮的情节变成了一种以动作表演为目的的舞台化电影形态,从而消解了暴力实现了美。如果暴力是电影无法根除的“文化原罪”,那么至少该在暴力并列于美学时打上醒目的引号,因为暴力出现之时,美就没了。
就院线电影而言,为了市场票房而放弃人文精神的电影不是好电影,为了艺术个性放弃观众的电影不是好电影,为了金奖放弃现实的电影不是好电影。好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在跟踪心灵深处搏动的节奏,以美的形式书写血液中流淌的歌。不奢求电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也不该放弃艺术起码的责任:即使现实再残酷,人们也能寻找到情感的慰藉。艺术的领地重点在于科学的空地——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对现实社会主题的洞悉、对大众心理的体察、对生命底蕴的深切思考、对电影语言的精彩运用是一部好电影产生的条件,而电影的普世价值也正在于它能够在心灵上感动观众、在情感上同化观众、在灵魂上震撼观众。如果观赏电影令心绪有片刻的波动、灵魂有瞬间的震颤,那么这种感性的折服正是影像最原始的力量。这就是笔者在此次“巡礼”中读出的。
梁启超说“人生必于趣味中”,这趣味始终如一,这趣味无关于得失利害。若斯,吃饭不只是充饥,而成为美食;观影不只是娱乐,而在乎观心。如果你爱电影、关怀电影,那么邀请你巡礼《什么是好电影》,或许你会被其中的评判激怒,或许你又为酣畅淋漓的斥责叫好,但你不会觉得它因缺乏学养的支撑而流于空洞,不会觉得它是那些因“贫血”而弱不禁风的煽情谩骂。想在漫天飞舞的“影”书丛中,挑一担有情怀、有深度的精神食粮并不容易,不需要刻板的体例,因为整齐划一的节奏演绎的只能是阅兵式般的步履,但求思想的灵光,因为激荡闪烁的节拍才会旋转出尽情的舞蹈。艺术为理想而生,在美的泛化与美的匮乏共存的时代,学者应该挺身而出追问艺术与审美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