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李燕燕:在戏剧冲突中感受理想与信念
    李燕燕:在戏剧冲突中感受理想与信念
    • 作者:李燕燕 更新时间:2015-05-27 02:46:31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23


      观话剧《共产党宣言》全剧,可以发现,该剧的人物关系与《雷雨》颇有神似之处,在亲情、人伦之间设下伏笔、大做文章,但有珠玉在前,这样的结构设置亦不算首创。舞台展现场景两处,邝家老宅和监狱,全剧就在这两个场景中来回转换。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场景——13个人物——6个主要人物,融汇在4对主要戏剧冲突中,推动着剧情的进展。
      ——两种“主义”的冲突,即已经被国民党右派曲解的“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冲突,构成了整个戏剧矛盾的主线,暴动—镇压、追捕—掩藏、审讯—坚守、卑鄙—正义……正反相合的情节这条主线中得以一一展开。编剧把这样的冲突集中到了以“邝为”为代表的上世纪20年代“热血青年”的身上:他的迷茫,他的痛苦,他的醒悟,他的选择。选择,是一个重大命题,选择了哪一种“主义”,便选择了所走的道路,成为“哪一种人”。这让观剧者产生“代入感”,在内心叩问: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会如何选择?
      ——“革命救国”与“实业救国”的冲突,推动了戏剧高潮的迭起。“革命救国”自不必赘述,女主人公便是选择这个,15年的腥风血雨中经受种种考验,人生信条就是写在那本《共产党宣言》扉页的“一切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实业救国”便是其前夫邝兆年的选择。很多人把“邝兆年”这个角色理解为“革命同情者”,其实这不够全面,应该说,邝是一个笃信“实业救国”的知识分子,深信“温和强于暴力”。孰是孰非?剧情作了回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官僚买办”是真正的主人,哪怕是一个警察局的处长,利用公务之便,动动指头便可能让“实业家”们一夜间一无所有,尽管这部分剧情略显夸张和造作,但认知是合理的。戏剧高潮部分,已经被共产主义感化,选择走生母林雨霏道路的邝为,在火海中痛快地打死了仇人沈卓,正喻示了温和的“实业救国”是一条死路,惟有共产党人的暴力革命才能“开辟新天”,虽然,牺牲亦不可避免。
      ——信仰与贪欲的冲突,这是直扣剧名《共产党宣言》的体现与存在。两个多小时的话剧,几乎没有正面阐释《共产党宣言》的语言,自始至终,出现最多的是那本小册子。编剧想要表达什么?那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实现,要依靠信仰,要依靠理想,要依靠革命实践。信仰是什么?编剧把信仰化身到了林雨霏这样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上,她能忍受15年骨肉离散之痛,她能够在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刻不离不弃,她能以柔弱之躯承受各种酷刑,她能面对黑洞洞的枪口视死如归,这就是信仰,超越生死的力量。与信仰对立的,是各种贪欲,编剧用“一叶知秋”的手法给予呈现:有一种贪欲来自“同化”,以剧中最大的反派、警察局的处长沈卓为代表,这个从黄埔军校毕业的青年,步入社会,很快融入“国民党右派”这一群体中;有一种贪欲来自“虚荣”,邝兆年的后妻谢婉云把“嫁入豪门”作为一个女人的终极理想,却不知富贵在乱世中只是一场烟云,最终会以极其悲哀的方式消散。信仰与贪欲的同时呈现,其巨大反差,让人感觉到一种沉重:今天,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旗还如何高举?我们生命的满足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标准?我想,我们都有必要再回头看一看,静下心来想一想,站在烈士墓碑前停一停。
      ——最重要的一对冲突,是母子亲情与敌我身份的冲突,这对冲突的塑造,是这部话剧最大的亮点。我曾在重庆渣滓洞前举办的一场诗会上,听到这样的句子“走过断壁残垣,用手划过那一张张时光凝聚的照片,我能感知,已离去的他们,没有钢铁的身躯,有的,只是为人儿女的温度,为人父母的温度。”温度,是评判一部话剧的重要标准。近几年,话剧复苏,各种类型的剧一拥而上,良莠不齐。无论是传统的“大剧场”,还是创新立意的“小剧场”,把握“三点”十分重要——紧扣中华脉搏的跳动,贴近人民血液的温度,情关家国命运的兴衰。我很惊喜,因为我明显地感知到共产党人“林雨霏”的温度,作为一个母亲的温度。我要为这样的温度“点个赞”。也正是这样的温度,制造了剧中的数次“泪点”:那个遍体鳞伤,用“母亲的眼神”看着自己儿子的林雨霏,此刻儿子正负责对她的审讯;那个在狱中,为“明天即将满二十岁”的儿子做风筝的林雨霏;那个轻言细语,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儿子指明正确道路的林雨霏;那个与儿子在刑场依依惜别的林雨霏。这样的情感接地气,让人感同身受;这样的冲突揪人心,让人感觉非常纠结。这对冲突中,风筝是个重要道具,我觉得,风筝有着两层深刻含义:母亲是风筝,不论飘在天空的任何地方,都始终牵挂紧紧握着线的孩子;母亲像风筝一样飘在空中,为儿子指出正确的方向。“风筝”这个意象,在话剧的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透过“林雨霏”的温度,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共产党人。《共产党宣言》正是通过一个个具有温度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随着信仰与血脉,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